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中風

天地間惟風無所不入,受之者輕曰感,重曰傷,又重曰中。中風之症,猝然暈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聲,或口眼喎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舌強不語。風邪既盛,氣必上壅,痰隨氣上,停留壅塞,昏亂猝倒,皆痰也。五臟雖皆有風,而獨肝經最多易入。蓋肝主筋,屬木,受之則筋緩不榮,所以有歪斜不遂,癱瘓,舌強等症。

治法初得即開痰理氣。經云:「善治風者,以氣理風,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及其久也,即當養血活血。若不先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中風有真中、類中,真中有中腑、中臟、中經之不同。中腑者,多著四肢,故面加五色,有表症,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現六經形症,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側,皆中腑也。治法加減小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臍。

白話文:

天地之間,只有風可以無孔不入。人受到風的侵襲,輕者稱為感,重者稱為傷,再重者稱為中。中風的症狀,會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或是痰液阻塞,喉嚨發出聲音,或是口眼歪斜,手腳癱瘓,甚至半身不遂,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因為風邪過盛,氣機必然向上壅塞,痰隨氣上,停留在體內阻塞,導致昏迷倒地,都是痰造成的。雖然五臟都可能受到風邪的侵襲,但唯獨肝經最容易受到風邪的影響。這是因為肝主筋,屬木,受到風邪的侵襲,筋脈就會鬆弛無力,因此会出现歪斜、癱瘓、舌頭僵硬等症状。

治療中風,一開始就要開痰理氣。古書上說:「善於治療風邪的人,要用氣來理順風邪,氣順了痰就會消散,慢慢理順風邪。」如果病症拖延了,就要養血活血。如果沒有先順氣,就急著使用烏附,也沒有活血,只用防風、天麻、羌活等藥物,我從未見過它能治好中風。中風有真中、類中之分,真中又分為中腑、中臟、中經。中腑是指風邪侵襲到臟腑,多發作於四肢,因此臉色會呈現五種顏色,有表證,脈浮而怕風寒,四肢拘緊無知覺,表現出六經的症狀,可能是身體的前面、後面、側面,都屬於中腑。治療方法是用加減小續命湯,發散表邪,並用通聖辛涼的藥物來調理。

中臟者,多滯九竅,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大小便秘結,皆中臟也。通其滯,調以十全大補四物之劑。腑臟兼見者,藥必兼用,先表後通。或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但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邪中於經也,又當從乎中治,大秦艽湯補血養經,或二陳湯加清熱養血藥。中府易治,宜汗不宜多,恐損衛氣。

中臟難治,宜下不可過下,恐損營氣。中經有汗下之戒,只宜養血通氣。類中亦有不同,河東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熱與痰。僵仆猝倒,此氣虛也,治宜六君子湯加薑汁竹瀝。痰涎壅盛,偏枯口噤,筋急拘攣,筋反縱,脈數,此火也,治法在表,防風通聖散,在上涼膈散。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此痰症也,治宜二陳導痰等湯。

白話文:

中焦臟腑功能失調,容易導致九竅不通,表現為嘴唇遲鈍失聲、鼻塞耳聾視力模糊、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治療方法是通暢其阻塞,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四物湯等補益藥物。如果同時伴隨腑臟病症,則需根據情況兼用其他藥物,先調治外感,再通暢內腑。如果沒有外感症狀,也沒有便溺阻礙,只是肢體麻木、言語不清,則屬於邪氣入侵經絡,需要從中焦調理,可以用大秦艽湯補血養經,或二陳湯加清熱養血藥物。中焦容易治療,宜用汗法,但不可過度,以免損傷衛氣。

中焦難以治療,宜用瀉法,但不可過度,以免損傷營氣。中焦經絡有汗下之忌,只宜養血通氣。中焦病症類型也各有不同,河東派主張以火論治,東垣派主張以氣論治,丹溪派主張以熱痰論治。僵仆猝倒,屬於氣虛,宜用六君子湯加薑汁竹瀝治療。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等,屬於痰火症,宜用防風通聖散、涼膈散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藥物治療。

大抵真中者少,類中者多,外感內傷,當辨輕重。重於外者,先驅風邪而後補中氣,治以散風為君,以補損為臣使。重於內傷者,先補中氣而後驅外邪,治以滋補為君,以散邪為臣使。其心火暴甚,痰涎壅塞,毫無風邪而喎斜不遂等症悉具者,治宜清熱化痰,養血順氣,一用風藥,禍不旋踵。半身不遂,大率多痰。

中左屬死血少血,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中右屬痰與氣虛,用二陳合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氣血兩虛而挾痰者,八物湯加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初中猝倒,不省人事,急掐人中,提頭頂發,口噤不能進藥,急以生半夏末,或皂角細辛為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乃肺絕死。痰涎壅塞,口眼喎斜,舌強不語,俱當用吐法,一吐不愈,再吐。

白話文:

一般來說,真正屬於中風的病症較少,類似中風的病症較多,外感內傷,需要辨別輕重。如果外感比較嚴重,就先驅散風寒,然後再補益中氣,治療以散風藥物為主,補益藥物為輔。如果內傷比較嚴重,就先補益中氣,然後再驅散外邪,治療以滋補藥物為主,以散邪藥物為輔。如果患者心火旺盛,痰涎阻塞,毫無風寒,卻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就應該清熱化痰,養血順氣,如果使用風寒藥物,後果不堪設想。半身不遂,大多是因為痰濕所致。

中風左側屬於瘀血、血虛,適合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中風右側屬於痰濕與氣虛,適合用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氣血兩虛又夾雜痰濕者,適合用八物湯加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中風初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要趕緊掐人中,提頭頂的頭髮,口不能進藥,要趕緊用生半夏末,或者皂角、細辛研末吹入鼻中,有打噴嚏者能活,沒有打噴嚏者就屬於肺氣絕亡。痰涎阻塞,口眼歪斜,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都要用吐法,吐一次沒有效果,就再吐一次。

輕用瓜蒂末一錢,重者稀涎散加藜蘆五分,入射少許,以鵝毛探吐。惟年老虛弱者不可輕吐,氣虛猝倒者不可吐。凡中症雖有痰涎,猶能進湯水者,先進蘇合丸通竅,隨進順氣散,不可利小便,熱退自利。諸中或已蘇或未蘇,忽然吐出紅紫血者死。

白話文:

輕輕地使用瓜蒂末一錢,情況嚴重者則在[稀涎散]中加入[藜蘆]五分,再放進一點射,用[鵝毛]探吐。然而年老體虛者不可輕易催吐,氣虛突然昏倒者也不可催吐。凡是中毒症狀雖有痰涎,但仍能喝湯水者,先服用[蘇合丸]通暢氣道,接著再服用[順氣散],不可利尿,熱退自然會利尿。無論中毒者已恢復意識或尚未恢復,如果突然吐出紅紫色的血,就會死亡。

2. 不治數症

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肺絕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此皆不治之症。然止見一症者,猶或可治。脈浮遲者吉,急疾者凶。寸脈有尺脈無,當吐不吐者死。尺脈有寸脈無,當下不下者死。

白話文:

嘴巴張開合不上,脾臟受損;手無力下垂,脾臟受損;眼睛閉合不開,肝臟受損;尿失禁,腎臟受損;吐口水直視前方,喉嚨鼾聲不斷,肺臟受損,肉體脫落,筋骨疼痛;頭髮直立,頭部搖晃,面部紅潤如塗抹了胭脂,汗水如珠般滴落,這些都是無可救治的病症。然而,如果只出現其中一種症狀,或許還有救治的可能。脈搏浮緩者吉利,脈搏急促者凶險。寸脈有而尺脈無,應當嘔吐而無法嘔吐者,將會死亡。尺脈有而寸脈無,應當瀉下而無法瀉下者,將會死亡。

3. 附中氣

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脈伏身寒。此名中氣。若中風則身溫為異耳,不可作中風治。宜進蘇合香丸,續用烏藥順氣散或八味順氣散。

白話文:

許學士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過度,氣機逆亂,往往會得這種病。病人會感到口水滿溢、昏昏沉沉、嘴巴緊閉、脈搏微弱、身體冰冷。這叫做中氣。如果中風,則身體會發熱,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不可誤認為中風治療。應該服用蘇合香丸,之後再服用烏藥順氣散或八味順氣散。

4. 附中風直中類中論

花溪老人云:中風者氣體先虛,必有風邪真中,然後見有暴僕、暴喑、口眼喎斜、手足不舉、話語謇澀,甚者人事不省等症。若無風邪,必無此等症候。又云:無直中、類中之分,是見理不真之論也。按:中風者氣體先虛,然後風邪中之者理也。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但常見有人心火暴盛,痰涎壅蹇,無毫髮風邪夾雜,而前症悉見,隨用清熱化痰、養血順氣而愈者,即東垣所謂「本氣自病」,河間所謂「將息失宜,心火暴盛」,丹溪所謂「濕熱相生」,此三者類中風而實非中風。若用風藥,禍不旋踵。安得不指出此症,使後學者知之乎?此類中之說所由起也。

白話文:

花溪老人說:中風的人,一開始氣虛,必然有風邪侵入,然後才會出現暴躁、失聲、口眼歪斜、手腳不能抬起、說話含糊不清,嚴重者甚至失去意識等症狀。如果沒有風邪,就不會出現這些症狀。

他又說:有些人分為直中和類中,這是見解不真確的說法。

根據我的理解:中風的人,氣虛是先決條件,然後風邪侵入才是發病的原因。正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句話所說。

但經常有人,心火旺盛,痰液阻塞,一點風邪也沒有,卻出現了中風的症狀。只要用清熱化痰、養血順氣的藥物就能治癒。這就是東垣所說的「本氣自病」,河間所說的「將息失宜,心火暴盛」,丹溪所說的「濕熱相生」。這三種情況雖然類似中風,但實際上並不是中風。如果用治療風邪的藥物,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我必須指出這種病症,讓後學者了解。這就是「類中」這個說法由來的原因。

但此症當另列一條,而不雜於中風之條。如昔人謂「四症似傷寒」,而不列於傷寒之條,則明白易知。若老人謂無類中皆真中,恐後人臨症不明,反增人病辨之奚容已乎?其言標本緩急之論,輕重攻補之宜,則至善而不可沒,大有功於後學也。

白話文:

然而,此症應當另列一條,不應該混雜在中風的條目中。正如古人所說:「四症似傷寒」,卻不列於傷寒的條目,這樣就清晰易懂。如果老人們說所有沒有分類的症狀都是中風,恐怕後人面對疾病時會無法明辨,反而會增加疾病診斷的難度,這怎麼可以呢?他們提出的關於標本緩急、輕重攻補的論述,是至善至美的,不可抹滅,對後學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