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一 (2)
卷一 (2)
1. 不治數症
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肺絕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此皆不治之症。然止見一症者,猶或可治。脈浮遲者吉,急疾者凶。寸脈有尺脈無,當吐不吐者死。尺脈有寸脈無,當下不下者死。
白話文:
[無法救治的多種病症],如果嘴巴張開是心臟功能衰竭,手撒開東西是脾臟功能喪失,眼睛閉合是肝臟功能消失,失禁小便是腎臟功能停止,吐泡沫且直視,喉嚨發出類似打鼾的聲音,這都是肺部功能衰退導致肌肉萎縮和筋骨疼痛,頭髮直立並搖晃,面容紅得像化了妝,汗水像珠子一樣滴落,這些都是無法救治的病症。然而,如果只出現其中一種病症,可能仍有治療的機會。脈搏跳動緩慢是好徵兆,若快速則是惡兆。若只有寸脈而無尺脈,該嘔吐卻未能吐出的,會死亡。相反地,若有尺脈但無寸脈,該用下法治療卻未能實施的,也會導致死亡。
2. 附中氣
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脈伏身寒。此名中氣。若中風則身溫為異耳,不可作中風治。宜進蘇合香丸,續用烏藥順氣散或八味順氣散。
白話文:
許學士說:突然的大怒會傷害到身體的陰分,突然的大喜會傷害到身體的陽分,長期的憂鬱愁悶,會導致氣機逆亂,這樣的情況下,常常會得到這種病。患者會感覺到口中有大量唾液,頭腦昏沉堵塞,牙關緊閉難開,脈搏微弱,身體感覺寒冷。這就是所謂的「中氣」。如果發生中風,其特徵之一是身體溫暖,這是與中氣不同之處,因此不能誤認為是中風來治療。應先服用蘇合香丸,後續再使用烏藥順氣散或是八味順氣散進行治療。
3. 附中風直中類中論
花溪老人云:中風者氣體先虛,必有風邪真中,然後見有暴僕、暴喑、口眼喎斜、手足不舉、話語謇澀,甚者人事不省等症。若無風邪,必無此等症候。又云:無直中、類中之分,是見理不真之論也。按:中風者氣體先虛,然後風邪中之者理也。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但常見有人心火暴盛,痰涎壅蹇,無毫髮風邪夾雜,而前症悉見,隨用清熱化痰、養血順氣而愈者,即東垣所謂「本氣自病」,河間所謂「將息失宜,心火暴盛」,丹溪所謂「濕熱相生」,此三者類中風而實非中風。若用風藥,禍不旋踵。安得不指出此症,使後學者知之乎?此類中之說所由起也。
但此症當另列一條,而不雜於中風之條。如昔人謂「四症似傷寒」,而不列於傷寒之條,則明白易知。若老人謂無類中皆真中,恐後人臨症不明,反增人病辨之奚容已乎?其言標本緩急之論,輕重攻補之宜,則至善而不可沒,大有功於後學也。
白話文:
花溪老人說:中風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身體的氣力先虛弱了,之後才會被風邪侵襲,接著出現突然倒下、突然失聲、口眼歪斜、手腳不能動、說話不清,嚴重的話甚至會失去意識等症狀。如果沒有風邪的影響,就不會出現這些症狀。他又說:對於沒有直中和類中的區別,這是一種對病情理解不夠深入的看法。根據他的理解,中風是因為身體的氣力先虛弱,之後才被風邪侵襲,這是很合理的說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常見到有些人因為心火過旺,痰液堵塞,完全沒有風邪的幹擾,卻出現了上述的所有症狀,透過使用清熱化痰、滋養血液、順暢氣血的方法而康復,這就是東垣所說的「本氣自病」,河間所說的「生活作息不當,導致心火過旺」,丹溪所說的「濕熱相生」,這三種情況都類似中風,但實際上並不是中風。如果誤用了治風的藥物,後果不堪設想。我們怎能不指出這種情況,讓後學者瞭解呢?這就是類中概念的起源。
但是,這種情況應該另外列為一項,不要混在中風的條目裡。就像古人所說的「四症似傷寒」,但不將其列在傷寒的條目下,這樣更清楚易懂。如果花溪老人說沒有類中都是真中,恐怕後人在面對病情時會產生混淆,反而增加診斷的困難。對於病情的分析,他提出的標本緩急、輕重攻補的理論,非常完善且不可或缺,對於後學者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