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腫脹

論曰:腫者,肌肉之腫;脹者,腹中之脹。蓋腫屬脾,脹屬肝,腫輕而脹重也。如單脹而不腫,則肝氣橫行,木專剋土,蠱斯成矣,不易治也。惟腫脹兼有,則陽氣尤行,十可救五,惟在分類而酌處之。

子以此症治在中宮,是故有痰汗血,以致營氣不從,逆於肉裡而成之者;有痰里食積,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成之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之者;有燥熱衝擊,結秘不行而成之者。此四者皆有餘之症。

也有服寒涼太過,飲食頻傷,致中氣虛衰,郁遏不運而成之者;有痢疾後,正氣衰憊,邪熱不息,致遍身浮腫,肉硬而成之者;又有始則為氣,終則為水,小便不利,水液遊行,脾莫能制而為水腫者。此三者皆不足之症也。故有餘者清之,消之,降之;不足者補之,益之,毋混淆也。

大抵此病初起易治,以正未虛而邪未旺;久遠難痊,以邪已熾而正已衰。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盧扁亦莫能為言,此症之至惡也。故仲景治腫之法,腰以上腫者可發汗,腰以下腫者可利小便,開鬼門,潔淨府。蓋風從汗散,水向便通也。丹溪亦曰: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

男從下而上,女從上而下,皆難治也。丹溪又有陽水之說,此乃燥熱為之;陰水之說,此乃濕熱為之。腫脹諸症,不既悉此乎?

白話文:

在討論腫脹這主題時,腫指的是肌肉的腫大,脹則是腹部的膨脹。腫通常與脾臟相關,脹則多涉及肝臟,一般來說,腫的病情較輕,脹則較嚴重。如果只出現脹而無腫的情況,通常是肝氣橫逆,木克土的情況,這會形成一種叫蠱的疾病,這種情況較難治療。然而,如果腫脹同時出現,代表陽氣仍在運作,這種情況有五成的機率可以救治,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判斷和處理。

這種病症主要出現在中焦,可能是因為痰、汗、血影響了營氣的運行,導致它在肌肉組織中逆轉而形成腫脹;或是痰濕和食物積滯導致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而造成;或是濕熱互結,導致通道受阻;或是燥熱衝擊,導致便祕而形成。這四種情況都屬於過剩的病症。

但也有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或頻繁飲食傷害,導致中氣虛弱,鬱悶不暢而形成;或是痢疾後,正氣衰弱,邪熱不退,導致全身浮腫,皮膚硬化;或是先開始是氣,最終變成水,小便不通,水分在體內遊走,脾臟無法控制而形成水腫。這三種情況都屬於不足的病症。因此,對於過剩的病症,我們要清熱,消除病因,降低病情;對於不足的病症,我們要補充能量,增強體力,不要混為一談。

基本上,這種病在剛開始的時候比較容易治療,因為此時正氣尚未虛弱,邪氣也未壯大。但若拖得時間越長,病情越難痊癒,因為邪氣已經強烈,而正氣卻已經衰弱。有位叫賈洛陽的人,他認為如果腫脹的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變成固疾,即使有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這是病情最糟糕的一種情況。所以,張仲景在治療腫脹的方法上,認為如果腰部以上的部位腫脹,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腰部以下的部位腫脹,則可用利尿的方法,打開「鬼門」,清理「淨府」。這是因為風邪可以通過汗液排出,水分則會隨著尿液排除。朱丹溪也認為,如果腫脹是由心腹開始,再擴散到四肢,這是好的跡象;但如果是由四肢開始,再進入心腹,這就非常危險。

男性患者通常是由下向上發展,女性則是由上向下,這些情況都比較難治療。朱丹溪還提到陽水的概念,這是因為燥熱所導致;以及陰水的概念,這是因為濕熱所導致。對於腫脹的各種症狀,我們應該都有所瞭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