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藿香安胃散

吳萸丸,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

黃連(一兩),黃芩、吳萸、陳皮(各九錢),蒼朮(五錢),老米糊丸,桐子大。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

吳茱萸丸,用於治療因胃部濕熱抑制肝火,導致人有反酸的情況。

藥方成分與劑量如下:黃連一兩、黃芩、吳茱萸、陳皮各九錢、蒼朮五錢,最後用老米糊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

2. 吳萸天水散

治濕熱吞酸

滑石(六兩) 吳萸(七錢) 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濕熱引起的胃酸過多。

所需材料有:滑石粉六兩、吳茱萸七錢、甘草一兩。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二錢的份量。

3. 嘈雜噯氣

嘈雜者俗說心嘈是也,其症由火動,其痰乃有餘之症也。老人嘈雜不止,則膈噎之漸也。治法宜半夏、南星、陳皮之類消痰片,芩、梔子、姜炒黃連、知母、石膏、三補丸輩以降火,蒼白朮、白芍、茯苓、薏仁之類健脾行濕壯其本源,更宜慎口節欲,無不效者。噯氣者,即俗呼攪氣是也,與呃逆不同,其症有氣虛、有痰火,一屬不足,一屬有餘。

治痰火宜二陳加芩、連、白朮、枝貝,少加蘿蔔子、檳榔、枳實、厚朴、木香降氣;治氣虛者宜四君子湯加山梔、黃連、神麯、半夏、砂仁,亦少加降氣藥,通用三聖丸至驗。

白話文:

【胃部不適與噯氣】

胃部不適,通常人們說的心煩意亂,這症狀是因爲體內火氣上升,伴隨的痰多是身體過盛的症狀。若老年人持續出現這種胃部不適,可能是食道狹窄的早期徵兆。治療上,可使用如半夏、南星、陳皮等藥物製成的消痰藥,以及黃芩、梔子、姜炒黃連、知母、石膏、三補丸等藥物來降低體內的火氣,蒼朮、白芍、茯苓、薏仁等藥物則能健脾去溼,強化身體根本。此外,患者應謹慎飲食,節制慾望,這樣治療往往都能有效。

噯氣,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嗝或胃裏氣體翻騰的感覺,這和呃逆(另一種打嗝)是不同的。噯氣的症狀可能是因爲氣虛或是痰火過旺,一種屬於體質虛弱,一種則是身體過盛。

對於痰火過旺的情況,建議使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白朮、浙貝母,並少量加入蘿蔔籽、檳榔、枳實、厚朴、木香等藥物來幫助降氣;而氣虛的患者,則推薦使用四君子湯加山梔、黃連、神曲、半夏、砂仁,同樣可以少量添加一些降氣藥物,而三聖丸在這些情況下都有很好的療效。

4. 加味三聖丸

治嘈雜、吞酸、痞滿,屢效。

白朮(二兩) 川連(一兩) 陳皮 半夏曲 白芍(各七錢)

上末,老米糊丸。

白話文:

藥方成分包含:白朮(60克)、黃連(30克)、陳皮、半夏曲、白芍(各21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後,使用老米煮成的糊狀物來製成丸狀藥物。」

5. 治噯氣用效丸

若胃脘上下有塊,加莪朮三菱以銷堅

白朮(二兩五錢) 茯苓(一兩五錢) 扁豆 陳皮 貝母 神麯(各一兩) 半夏曲(一兩三錢) 川連(九錢,火盛諒加) 蘿蔔子(八錢) 木香 砂仁(各五錢) 枳實(七錢)

上末,老米糊丸。

白話文:

[治療打嗝使用效丸]

如果在胃部上下有硬塊的情況,需加入莪朮和三菱來消散堅硬的結塊。

白朮(約90公克)、茯苓(約45公克)、扁豆、陳皮、貝母、神麯(各約30公克)、半夏曲(約39公克)、川連(約27公克,如果火氣旺盛可酌量增加)、蘿蔔子(約24公克)、木香、砂仁(各約15公克)、枳實(約21公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使用老米煮成的糊狀物製成藥丸。

6. 痰火越鞠丸

治痰因火動,令人嘈雜。

海石、南星、栝蔞仁、青黛、枝子、香附、蒼朮、川芎。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火氣大導致的痰多,使人感到喉嚨有異物感或不適。

藥方成分包括:海浮石、天南星、栝樓仁、青黛、梔子、香附、白朮、川芎。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身體火氣過旺而產生大量痰液,進而讓人感到喉嚨有異物感或是不舒服的情況。

藥方中的成分包含:海浮石、天南星、栝樓仁、青黛、梔子、香附、白朮以及川芎。

7. 加味三補丸

治鬱火嘈雜,

黃芩、黃連、黃柏(各一兩)、香附、蒼朮(各七錢)、沸水丸。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鬱悶引起的內心煩亂及火氣大的「加味三補丸」配方。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黃芩、黃連、黃柏各需一兩;香附、蒼朮則各需七錢。最後用沸水來製成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