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一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2)

1. 羌活勝濕湯

治濕勝濡泄(方見濕症)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濕氣過重導致的腹瀉,相關處方可於濕症章節中找到,現代稱之為"羌活勝濕湯"。在現代語境下,即是用"羌活勝濕湯"來治療因為濕氣過多所引發的拉肚子,而該藥方詳情請參照濕症相關資料。

2. 五苓散

(方見瘟疫)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裡,"五苓散"是一個中藥方的名字。而"(方見瘟疫)"則是在描述這個藥方的使用場合或對應的疾病,直譯就是"在瘟疫的情況下使用此方"。

「五苓散」這個藥方是在治療或預防瘟疫時使用的。

3. 香連丸

清六丸(俱治火瀉)

白話文:

[清六丸(俱治火瀉)]則可理解為:清六丸這種藥物,同樣是用來治療因為體內火氣過旺所導致的腹瀉症狀。

4. 天水散

一料加紅曲五錢湯浸蒸餅丸

白話文:

這則古文中醫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是:「將一份材料加上紅曲五錢,用湯浸濕後,蒸成餅狀,再製成丸藥。」

5. 理中丸

治寒泄重者,加附子。

白話文:

「理中丸用於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嚴重腹瀉,若病情較重,應加入附子來增強療效。」

6. 錢氏白朮散

治脾虛作瀉宜實之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藿香、木香、乾葛

白話文:

這個處方包含了人參、茯苓、白朮、甘草、藿香、木香以及乾葛這些藥材。」

7. 參苓白朮散

治虛瀉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虛弱型的腹瀉症狀。在現代白話文中,"參苓白朮散"這帖藥方是用來處理因身體虛弱導致的腹瀉問題。

8.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作瀉

白話文:

這是在講:「補中益氣湯」用來治療因為氣虛所導致的腹瀉。

9. 清氣化痰丸

治痰泄

白話文:

這是在講述「清氣化痰丸」的功效,用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這個藥丸適用於治療因痰多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10. 二陳湯

保和丸 枳實導滯丸(方見內傷)

白話文:

[二陳湯]

內容翻譯為:「保和丸」與「枳實導滯丸」(這些藥方可以在『內傷雜病』相關章節中找到)

這句話的大意是在說明二陳湯之外,還提到了保和丸和枳實導滯丸這兩種藥方,並且指出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這兩種藥方的話,可以參考內傷雜病的相關章節。

11. 六和湯

(內加消藥) 俱治傷食作瀉 (方見霍亂)

白話文:

「六和湯如果內加消食藥,都能用來治療因飲食過量而導致的腹瀉,該處方可參見治療霍亂的部分。」

12. 治痛泄方

白朮、白芍(各二錢)、陳皮(一錢一分)、防風(一錢)

白話文:

這份古方是用來治療腹瀉且伴有疼痛的處方。內容包含:白朮兩錢,白芍兩錢,陳皮一錢一分,防風一錢。換成現代白話文即是:使用白朮和白芍各八公克,陳皮約三點三公克,防風約三公克來進行治療。

13. 戊己丸

治胃經受熱泄瀉不止

黃連(十兩) 吳萸 白芍(各二兩)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胃部受到熱氣影響而不斷腹瀉的情況。

使用的藥材與份量如下:黃連十兩,吳茱萸和白芍各二兩。將這些藥材研磨後,用麵糊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這就是所謂的「戊己丸」。

14. 胃苓湯

治夏秋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純瀉水者更宜,亦治濕盛泄瀉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加薑、棗。

白話文:

【胃苓湯】

用於治療夏季或秋季時,因飲用了冷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導致脾胃受損,出現無法區分食物精華與糟粕的持續性腹瀉,尤其是那些只拉水狀糞便的情況更適用。此外,此方也適用於因濕氣過重所導致的腹瀉。

此湯藥成分包括:白朮、厚樸、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另需加入薑和棗一同熬煮。

15. 朮附丸

白朮(二錢) 附子(五分) 甘草(一錢) 姜二片、棗二枚,空心服。

白話文:

【朮附丸】

成分包括:白術兩錢、附子五分、甘草一錢,再加上兩片薑和兩顆大棗。這藥應在空腹時服用。

16. 桂苓甘露飲

治夏月傷暑作瀉(方見霍亂)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夏天因為中暑而引起的腹瀉,這個藥方在霍亂的章節可以找到。現代白話文翻譯就是:「用於治療夏季因受暑熱導致的腹瀉,此藥方詳情可參閱霍亂一節。」

17. 香薷飲

亦治暑瀉(方見暑症)

白話文:

這也用於治療夏季的腹瀉,相關的配方可以在夏季病症的章節中找到。在現代語境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香薷飲」也能夠治療因夏日炎熱所導致的腹瀉,而該藥方詳細內容可參考夏季疾病處理的部分。

18. 五味子散

治腎虛子後作瀉:蓋腎主二便,開竅於耳,或陰受時於亥子,腎臟虛,故令子後瀉也。

五味子(二兩) 吳萸(五錢,炒)

上末,每服二錢,陳米湯下。

白話文:

所需藥材為五味子二兩,以及經過炒製的吳茱萸五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並以陳米湯送服。

19. 二神丸

治脾腎二經俱虛泄瀉不止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煨),為末。棗肉四十九個,姜四片,同煮棗爛,去姜,留棗研膏,入藥和丸,空心鹽湯送下五十丸。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脾臟和腎臟兩者都虛弱導致的不停腹瀉。

使用方法如下:取破故紙四兩,炒過後使用;再取肉豆蔻二兩,用火煨熟。兩者磨成粉末。然後拿四十九顆棗子的果肉,加上四片薑,一起煮到棗子軟爛,之後去掉薑,只留下棗子研成膏狀。將藥粉加入棗膏中攪拌均勻,製成藥丸。在空腹時,用含鹽的熱水吞服五十粒。

這就是所謂的「二神丸」的製作及服用方式。

20. 四制白朮散

治脾泄

白朮(一斤) 米泔水浸軟咀片分作四分,一分用白豆、寇仁炒,一分用破故紙炒,一分用五味子炒,俱以炒乾為度,揀去同炒藥,將白朮研極細,用陳蒼子、蓮子作粉打糊為丸如梧子,大量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脾虛導致的腹瀉的處方。

使用一斤的白朮,先用米泔水浸泡軟化後切成薄片,再分成四等份。其中一份與白豆蔻仁一起炒,一份與破故紙一起炒,一份與五味子一起炒,都炒到乾燥為止,然後把與之同炒的藥材挑出。將剩下的白朮研磨至極細,用陳皮和蓮子磨成粉製成糊狀,再將其搓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按照個人體質調整服用量。

21. 雄豬肚丸

治脾泄

白朮(四兩,土炒) 蓮子(一斤,去心皮) 雄豬肚(不下水者),將白朮、蓮子共研細末,量豬肚大小,去油淨,裝藥入肚內,以線縫之,文武火煮極爛,搗為丸,如梧桐子大,不拘天早上午,用米湯下二三錢。此方能治婦人崩漏亦效,以脾統血也。

凡遇消渴症,去白朮,用黃連、天花粉各四兩,如法連用酒炒掣,蓮子半斤,仍如前法制入豬肚內為丸,常服止渴生津。

白話文:

【雄豬肚丸】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脾臟引起的腹瀉。

所需材料有:白朮(經過土炒製,約四兩)、蓮子(去心和外皮,約一斤)。另外需要一個雄豬的肚子,且選擇未曾接觸過水的新鮮豬肚。

首先,將白朮與蓮子一起研磨成細末,然後根據豬肚的大小去除內部油脂,並保持清潔。接著,把磨好的藥粉放入豬肚中,使用線縫合開口處,再用文武火煮至非常軟爛。取出後,將豬肚中的藥物搗碎成丸,丸子的大小應如梧桐子般。

服用時,不限定時間,可以在早晨或上午,每次服用二三錢,用米湯送服。此方對於婦女的崩漏也有很好的療效,因為脾臟有統管血液的功能。

若遇到糖尿病狀的患者,則需去掉白朮,改用黃連與天花粉各四兩,同樣按照前述的方法,先用酒炒製,再與半斤的蓮子一同放入豬肚內製成丸藥。經常服用此丸藥可以止渴並促進唾液分泌。

22. 白芍黃芩湯

治協熱下利

黃芩(二錢) 白芍(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病徵為發熱同時伴有腹瀉。

所需藥材如下:

  • 黃芩,分量為二錢
  • 白芍,分量為一錢
  • 甘草,分量為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23. 痢疾

痢者利也,積滯暴下,莫能止息,邪熱上衝,莫能流通。老幼虛弱之人,多致不救,症亦危重矣。內經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身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死,脈浮則生。」脈經又曰:「沉小流連者生,洪大急疾者死。」仲景治痢十法,今撮其大要言之。凡痢疾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小弱數者,令自愈;微熱而有渴,脈弱而有汗者,令自愈;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下痢腹堅者,當下之;下痢譫語,有燥屎者,當下之;下痢後心腹堅痛者,當溫之;下痢脈遲緊痛未止者,當溫之。其至重者,手足厥冷,無脈,炙之不溫,脈不還,反微喘者,死。故金匱要略云:「六腑絕於外者為手足寒,五臟絕於內者為痢下不禁。」劉河間曰:「痢疾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此兩言為治痢之要旨。機要亦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濃血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邪外束,宜汗之,鶩溏為痢,宜溫之,小便澀,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丹溪曰:「痢疾雖分表裡,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去人參加白芍倍黃芩和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急墜,宜承氣湯下之。

亦當斟酌虛實。」腹痛者,由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開之。下痢血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大孔痛,一曰清之,一曰溫之。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之;暴病身熱,脈浮洪者,宜清之。先水瀉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者,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倦怠嗜臥,飲食少進,宜參朮歸陳等藥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在無血,以歸身尾為君,白芍生地桃仁佐之,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此丹溪治痢十法,名言深大,益於蒼生者,學者須詳究而善用之。戴氏曰:「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處治,但分新舊虛實,與赤白帶同治。」子觀痢疾,大抵由食積火熱為多,其次暑濕,其次風寒,其次七情內傷。

善治者,須求其因而之之,辨別區治。噤口痢有二症,虛與熱是也。熱塞胃口,正氣衰憊,莫能與爭,故滴水不進。古人有用人參三錢,石蓮肉一錢,頻頻少飲,飲而或吐,又少飲之,若得些需入胃,胃氣即回而食自少進矣。愚謂熱甚則黃連當用四錢,人參當用二錢。虛勝則人參當用四錢,黃連當用二錢。

蓋變通之道也。此症亦有人參不能用一分者,以陰太虛而邪陽太盛也。故身熱脈大。又云:「熱不為下,衰皆反之也。」其不治症,唇紅若塗朱者,口瘡綻裂,脈洪急搏手者,身大熱久不退者,下如魚腦者,下如陳腐色者,下純血者,下如屋漏水者,下如紅莧汁者,大

白話文:

[關於痢疾],內容如下:

痢疾,指的是腸胃急遽排泄,無法停止,邪熱向上沖擊,無法順暢流通。老人、小孩及體質虛弱的人,大多因此無法獲救,病情十分危急。《內經》提到:「如果痢疾伴有便血且身體發熱,預示病情嚴重,可能致命;若身體發冷,則病情相對較輕。痢疾伴有白色泡沫,脈象沉者病情嚴重,脈象浮者病情較輕。」《脈經》又說:「脈象沉小流連者病情可緩解,脈象洪大急促者病情可能加重。」

張仲景治療痢疾有十種方法,現在摘錄其主要部分。凡痢疾病人的脈象大,表示病情尚未控制;脈象微小弱數,病情會自然好轉;輕微發熱且口渴,脈象弱且有汗,病情也會自然好轉;脈象滑且數,表示有食物殘留,應進行排便處理。

下痢伴有腹部硬塊,應進行排便處理;下痢伴有譫妄語言,且有乾燥的大便,應進行排便處理;下痢後心腹堅痛,應溫補治療;下痢脈象遲緊且疼痛未止,應溫補治療。最嚴重的情況,手腳冰冷,沒有脈搏,即使灸療也不見好轉,脈象仍不恢復,反而出現微弱喘息,這表示病情已到終末期。

因此,《金匱要略》提到:「六腑功能失調,表現為手腳冰冷;五臟功能衰竭,表現為痢疾不斷。」劉河間認為:「痢疾伴有血便,血便消失則病情好轉;調整體內氣血,則後重感自然消除。」這是治療痢疾的關鍵。

其他醫學文獻也指出:「後重感應進行排便處理,腹痛應調和體內氣血,身體沉重應除濕,脈象弦應祛風,血液濃稠粘稠,應用強效藥物清除,身體冷且自汗,應用溫補藥物調理,風邪外束,應發汗治療,鴨溏(一種痢疾)應溫補治療,小便不暢,應使用利尿藥物,病情嚴重應調和體內,病情離開應輔助恢復,病情過度應阻止發展。」

丹溪認為:「痢疾雖然可分為表裡,但在表層的必定伴有畏寒、發熱、頭痛,可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入白芍和加倍的黃芩來調和。在裡層的必定伴有後重感和腹部急迫,宜用承氣湯來進行排便處理。但必須根據病人虛實情況酌情處理。」腹部疼痛,是由肺部氣鬱在大腸區域引起的,可用苦梗來開導。下痢血久治不愈,屬於陰虛,以四物湯為主。大孔疼痛,一種是清熱,一種是溫補。慢性疾病伴隨身體冷,脈象沉小,宜溫補;急性疾病伴隨身體熱,脈象浮洪,宜清熱。先水瀉後膿血,表示脾臟傳染腎臟,病情難以痊癒。先膿血後水瀉,表示腎臟傳染脾臟,病情相對容易痊癒。

疲倦嗜睡,飲食減少,可用人參、白朮、當歸、陳皮等藥物補充,虛弱恢復後痢疾自然停止。氣血和諧,積累減少但體虛。用力排便無血,以當歸身為主,白芍、生地、桃仁為輔,陳皮調和,血液生成自然安穩。這是丹溪治療痢疾的十種方法,言辭深奧,對百姓有益,學習者必須詳細研究並善加利用。戴氏認為:「痢疾雖有紅白兩種顏色,但終究無寒熱之分,應統一作為濕熱來治療,但需區分新舊、虛實,以及紅白的不同情況。」

總體來說,痢疾大多是因為食物積累和火熱所導致,其次是暑濕,再其次是風寒,再次是內傷。善於治療者,必須尋找病因,明確診斷,分別治療。噤口痢疾有兩種情況,虛弱和火熱。火熱堵塞胃口,正氣衰弱,無法抵抗,因此無法進食。古人有使用三錢人參,一錢石蓮肉,少量頻繁飲用,即使嘔吐也要再次飲用,若能少量進入胃中,胃氣恢復,飲食自然逐漸增加。我認為,火熱嚴重時,黃連應使用四錢,人參應使用二錢;虛弱嚴重時,人參應使用四錢,黃連應使用二錢。這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的原則。

這種情況下,也有完全不能使用人參的情況,因為陰虛太嚴重,而邪陽太旺盛。因此,身體發熱,脈象大。又說:「火熱不向下,衰弱都會反轉。」對於無法治癒的病症,包括:嘴脣紅如硃砂,口腔潰瘍,脈象洪大急促,身體高熱久久不退,下痢如魚腦,下痢如陳腐色,純血下痢,下痢如屋漏的水,下痢如紅莧菜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