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哮喘

肺為五臟華蓋,主持諸氣。肺氣受傷,呼吸之息不得宣通,則哮喘之病生焉。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喘有虛實,皆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而致。風寒外束而喘者,此外感有餘,脈多浮大,宜解表而喘自除。九味羌活加減。

有風痰上逆作喘,喘動便有痰聲,脈多浮滑,治先降氣,氣降則痰清。二陳加痰藥。有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即減,食已即發。此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有餘之喘也。脈洪數疾。二陳加芩連梔子。不可作胃虛妄投燥熱藥。有陰虛者,自臍下火起上逆而喘,脈弦數細。

四物加知柏芩。有氣上逆而喘者,蘇子降氣湯。氣虛及病久者,脈軟弱無力,宜補中益氣。六君子湯或五味子湯加白朮或生脈散加阿膠。氣實因服補藥而喘者,三拗湯。有水逆作喘者,脈沉澀,宜小青龍半夏湯。但氣虛發喘必自汗出。陰虛發喘者,疾行則喘甚,靜坐則喘息。

此秘驗也。凡人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哮喘專主於痰實者,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治哮必使淡滋味,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兼散表。用青州白丸子有效。又有短氣不足以息者,似喘。但有虛有實,不可作喘。治虛者宜六君子加五味麥冬。實者痰氣阻礙,導痰湯。

腎虛不能挕氣者,補腎丸。金匱要略云: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此言痰實。內經曰:言而微,終日復言者,此氣奪也。也是主虛言。

白話文:

[哮喘]

肺部被視為五臟之首,負責調節全身氣血。當肺部功能受損,呼吸不順暢,就會導致哮喘疾病產生。哮指的是聲音上的特徵,喘則是描述呼吸急促的情況。喘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水雞的聲音,稱為哮;呼吸急促且無法正常換氣,稱為喘。喘可分為虛喘和實喘,皆是由痰濕與火氣內鬱,加上外在風寒束縛所導致。風寒引發的喘,屬於外感過盛,脈象多浮大,應採用解表的方法,喘自然消失。可用九味羌活湯進行調理。

若是風痰上升導致喘,喘息時伴隨痰音,脈象多浮滑,治療應先降氣,氣下降後痰濕自然消散。可用二陳湯加上化痰藥物。若是因火氣上升導致喘,症狀時好時壞,吃東西後症狀減輕,吃完後又發作。這是因為胃部有實火,膈膜上有濃厚的痰,屬於實喘。脈象洪大且快速。可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梔子。切勿誤判為胃虛,胡亂使用燥熱藥物。

若是陰虛導致的喘,從肚臍下方開始有火熱感向上蔓延,脈象細弱且快速。可用四物湯加上知母、柏子仁、黃芩。若是氣上逆導致喘,可用蘇子降氣湯。若是氣虛或長期患病導致喘,脈象軟弱無力,應補中益氣。可用六君子湯或五味子湯加上白朮,或生脈散加上阿膠。若是因氣實服用補藥後導致喘,可用三拗湯。若是因水氣逆流導致喘,脈象沉澀,可用小青龍半夏湯。然而,氣虛導致喘一定會自汗。陰虛導致喘,活動後喘息加重,靜坐則喘息緩解。

這是一個祕密的驗證方法。無論何時,只要喘未發作,都應以增強體質為主。一旦發作,則應以驅邪為主。針對哮喘,若是由於痰濕過重,宜採用催吐法。但也有可能是虛弱型,不適合催吐。治療哮症,飲食應清淡,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必須兼顧散表。使用青州白丸子往往有效。另有一種短氣,呼吸困難,類似喘,但區分為虛實兩種,不能直接判定為喘。虛弱型宜用六君子湯加上五味子、麥冬。實喘型,是痰濕和氣滯所致,可用導痰湯。

腎虛無法挕氣,可用補腎丸。《金匱要略》指出:短氣不足以息者,屬實喘。這是指痰濕過重。《內經》提到:語音低微,整天說話不斷,這是氣力衰竭的表現,指的是虛喘。

3. 凡遇喘有數症不治者

上喘下泄者死,兩寸脈下陷者死。喘疾危篤,鼻出冷氣者,此肺絕也,死。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亦陽氣脫也,死。若上喘而小便自利者,亦死。

白話文:

[凡是遇到有以下幾種情況的喘病,是無法治癒的]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上氣喘和下瀉的情況,病情會致命。

兩寸脈(即人迎、寸口脈)如果下陷,代表病情嚴重,同樣會導致死亡。

當喘病非常危急,且從鼻子呼出的氣都是冷的,這表示肺部功能已經完全衰竭,這種情況下病人會死亡。

如果全身汗水像油一樣,並且喘息不停,這顯示身體的陽氣已經耗盡,同樣會導致死亡。

若病人在上氣喘的同時,小便又自行排出,這也是一個致死的徵兆。

4. 前喘症

一、風寒外束;二、風痰上逆;三、火盛炎上;四、陰虛發喘;五、氣上逆而喘;六、水逆作喘。喘病每年至寒即發,此為常病,不可峻攻,須以疏風散表治之。

白話文:

[前喘症]

一、受到風寒侵襲。 二、因風痰導致的向上逆流。 三、火氣旺盛,導致上炎。 四、體內陰虛,引發喘息。 五、氣血上沖,造成喘息。 六、水分代謝異常,引起喘息。

喘息病症通常每年到了寒冷季節就會發作,這屬於常見疾病,治療時不宜使用過於強烈的療法,應採用疏風解表的方法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