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茯苓滲濕湯

治濕鬱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食,莫能安臥。

黃連黃芩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各四分)、赤苓、澤瀉(各五分)、茵陳(六分)、豬苓

2.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腫汗出惡風或周身疼痛

白朮(二錢) 黃耆 防己(各三錢) 甘草 姜三片棗二枚

3. 金不換正氣散

治受山嵐障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

蒼朮 半夏(各八分) 厚朴 藿香(各四分) 陳皮(五分) 甘草 姜一片

4. 火症

火何自而起乎?氣不得其平也。五臟六腑皆有氣,得其平則營衛沖和,臟腑舒暢,何火之有?苟一經之氣失其常度,致有沖逆搏擊,乖隔沉滯,此火所由起也。火在諸經,或一經之自病,或別經之見克,或二經之遺病,或數經之合病。然亦有虛火、實火、相火、燥火、濕火、鬱火、猛烈之火、無名之火,皆不可不知也。

當嘗忿懥生肝火,憂慮生肺火,焦思生心火,勞倦生脾火,思想無窮生腎火。此五者皆本經之自病也。本經自病則治本經,尤防別經相剋。心火太過必克肺金,清肅之令衰矣;肺經太過必克肝木,發生之氣萎矣;肝木太過必克脾土,化生之源墮矣;脾土太過必損腎水,津液之源涸矣;腎水太過反助心火,君主之官奪矣。此五者別經之相剋也。

別經相剋則治在別經,尤加救本經之藥。其二經之遺病者何也?如肺有火,咳嗽日久必遺熱於大腸,成泄瀉矣;如脾有火,口渴口乾,必移熱於胃,則脹滿生矣;如心有火,炎灼日久,必遺熱於小腸,則成小便淋閉;如肝有火,脅痛日久,必遺熱於膽,則成汁溢而口苦;如腎有火,盜汗遺精,必遺熱於膀胱,則成白濁淋瀝。此則治在臟而腑病自消焉。

又或有數經之合病者,端緒難尋,攻伐未易。此則當擇其尤重者而切治之,審其先發者而專攻之。或上病而下取之,如目疾赤腫大痛,用防風通聖倍硝黃以瀉下焦之類是也;或下病而上取之,如下焦寒泄,灸百會穴以舉散下焦之寒是也。此精微之理寓其中,非深造者莫之悟也。

火症有實火焉,心火燔灼,胃火助之,而元氣未損,真精未虧,或因醇醪蘊熱,或因暴熱外侵,目赤喉痛,胸滿氣喘,宜正治之,所謂祛熱不遠寒是也。如黃連解毒、白虎天水、導赤瀉白、左金承氣,皆治實火。當審經而選用,中病則止,毋過劑以損真陽。有虛火焉,東垣曰:飲食所傷,勞倦所損,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脈洪大而頭痛,或口發渴而身熱,症象白虎,但脈虛而不長也。以實火治之立殞,惟當以甘溫補其中,兼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故立補中益氣湯以補之,調中益氣湯以調之,當歸補血湯以養之,皆善。又有相火焉。相火者,原無定位,寄於肝腎二經之間,乃下焦胞胳之火,元氣之賊也。相火一動,便上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令人身熱咳嗽,咯血遺精,肌肉消削。此雷龍之火,非芩連梔子硝石之所能治也。

必於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丹溪所謂滋陰則火自降;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皆救本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又有燥火焉。燥火起於血衰,血衰則營衛澀滯,臟腑不潤,腸胃行遲,大小便秘。茲時也,芩連梔柏百劑無補,必也其潤之乎?急則治其標,通齒湯、八正散潤腸丸,潤

5. 黃連解毒湯

(方見暑症)

6. 白虎湯

(方見瘟疫)

7. 導赤散

治心熱小便黃赤

生地、木通甘草各等分,煎服。

8. 三黃瀉心湯

治心痞實熱狂躁面赤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

9. 左金丸

治肝臟火實左脅作痛

黃連(一兩) 吳茱萸(五錢) 粥丸,白朮陳皮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