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一 (13)
卷一 (13)
1. 茯苓滲濕湯
治濕鬱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食,莫能安臥。
黃連、黃芩、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各四分)、赤苓、澤瀉(各五分)、茵陳(六分)、豬苓。
白話文:
如果患上濕氣鬱結導致的黃疸,伴隨寒熱交替、嘔吐口渴,身體和臉色都泛黃,小便不暢,食慾不振,夜不能寐,可以用黃連、黃芩、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各四分,赤苓、澤瀉各五分,茵陳六分,豬苓等藥材來治療。
2.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腫汗出惡風或周身疼痛
白朮(二錢) 黃耆 防己(各三錢) 甘草 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治療風濕、脈搏浮現、全身浮腫、出汗且畏風,或者全身疼痛的方子如下:
- 白朮(兩錢):調節脾胃,利水消腫。
- 黃耆(三錢):補益中氣,固表止汗。
- 防己(三錢):通利水道,消腫止痛。
- 甘草(一錢):調和諸藥,解毒和中。
- 生薑(三片):發散風寒,溫胃止吐。
- 大棗(二枚):補脾益氣,養血安神。
3. 金不換正氣散
治受山嵐障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
蒼朮 半夏(各八分) 厚朴 藿香(各四分) 陳皮(五分) 甘草 姜一片
白話文:
治療因山嵐瘴氣或遠行水土不服引起的嘔吐、腹瀉,可以用蒼朮、半夏各八分,厚朴、藿香各四分,陳皮五分,甘草、生姜一片。
4. 火症
火何自而起乎?氣不得其平也。五臟六腑皆有氣,得其平則營衛沖和,臟腑舒暢,何火之有?苟一經之氣失其常度,致有沖逆搏擊,乖隔沉滯,此火所由起也。火在諸經,或一經之自病,或別經之見克,或二經之遺病,或數經之合病。然亦有虛火、實火、相火、燥火、濕火、鬱火、猛烈之火、無名之火,皆不可不知也。
當嘗忿懥生肝火,憂慮生肺火,焦思生心火,勞倦生脾火,思想無窮生腎火。此五者皆本經之自病也。本經自病則治本經,尤防別經相剋。心火太過必克肺金,清肅之令衰矣;肺經太過必克肝木,發生之氣萎矣;肝木太過必克脾土,化生之源墮矣;脾土太過必損腎水,津液之源涸矣;腎水太過反助心火,君主之官奪矣。此五者別經之相剋也。
白話文:
火從何而起?
火從哪裡來呢?是因為氣失衡了。五臟六腑都擁有氣,氣平和則營氣、衛氣調和,臟腑舒暢,哪裡會有火呢?一旦經絡之氣失去正常狀態,就會導致氣逆、衝擊、阻塞、停滯,這就是火產生的原因。
火在經絡中,可能是單一經絡本身的病變,也可能是其他經絡的剋制,還可能是其他經絡遺留的病症,或是多個經絡共同導致的病變。
此外,火還有虛火、實火、相火、燥火、濕火、鬱火、猛烈之火、無名之火等等,這些都需要了解。
火的來源與相剋
我們常說,忿怒、急躁會生肝火,憂慮會生肺火,焦慮會生心火,勞累會生脾火,思慮過度會生腎火。這五種火都是由本經自身病變引起的。本經自病就應該治療本經,同時也要預防其他經絡的剋制。
心火過盛就會剋制肺金,導致肺金清肅之氣衰弱;肺金過盛就會剋制肝木,導致肝木生發之氣萎靡;肝木過盛就會剋制脾土,導致脾土化生之源衰敗;脾土過盛就會損傷腎水,導致腎水津液之源枯竭;腎水過盛反而會助長心火,導致君主之官失控。這五種情況就是其他經絡相互剋制所導致的。
別經相剋則治在別經,尤加救本經之藥。其二經之遺病者何也?如肺有火,咳嗽日久必遺熱於大腸,成泄瀉矣;如脾有火,口渴口乾,必移熱於胃,則脹滿生矣;如心有火,炎灼日久,必遺熱於小腸,則成小便淋閉;如肝有火,脅痛日久,必遺熱於膽,則成汁溢而口苦;如腎有火,盜汗遺精,必遺熱於膀胱,則成白濁淋瀝。此則治在臟而腑病自消焉。
又或有數經之合病者,端緒難尋,攻伐未易。此則當擇其尤重者而切治之,審其先發者而專攻之。或上病而下取之,如目疾赤腫大痛,用防風通聖倍硝黃以瀉下焦之類是也;或下病而上取之,如下焦寒泄,灸百會穴以舉散下焦之寒是也。此精微之理寓其中,非深造者莫之悟也。
白話文:
如果兩個經絡互相剋制,治療時就要針對受剋的經絡,並且加入幫助本經的藥物。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經絡互相影響的病症呢?例如肺部有火,咳嗽久了就會把熱氣傳到到大腸,導致腹瀉;脾臟有火,口渴口乾,就會把熱氣傳到胃部,導致脹滿;心臟有火,長時間灼熱,就會把熱氣傳到小腸,導致小便閉塞;肝臟有火,肋骨疼痛久了,就會把熱氣傳到膽囊,導致膽汁溢出,嘴巴苦;腎臟有火,盜汗遺精,就會把熱氣傳到膀胱,導致白濁尿液。這些情況,只要治療臟腑,相關的腑臟疾病自然就會消失。
也可能出現多個經絡同時生病的情況,病因難以追查,治療也比較困難。這種情況,就要針對最嚴重的經絡進行治療,並且專注於治療先發病的經絡。也有可能上半身的病症要用下半身的治療方法,例如眼睛紅腫疼痛,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加入硝黃等藥物瀉下下焦的熱氣;也有可能下半身的病症要用上半身的治療方法,例如下焦寒氣導致腹瀉,可以用艾灸百會穴來散寒。這些都是精微的道理,只有深入鑽研才能明白。
火症有實火焉,心火燔灼,胃火助之,而元氣未損,真精未虧,或因醇醪蘊熱,或因暴熱外侵,目赤喉痛,胸滿氣喘,宜正治之,所謂祛熱不遠寒是也。如黃連解毒、白虎天水、導赤瀉白、左金承氣,皆治實火。當審經而選用,中病則止,毋過劑以損真陽。有虛火焉,東垣曰:飲食所傷,勞倦所損,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脈洪大而頭痛,或口發渴而身熱,症象白虎,但脈虛而不長也。以實火治之立殞,惟當以甘溫補其中,兼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故立補中益氣湯以補之,調中益氣湯以調之,當歸補血湯以養之,皆善。又有相火焉。相火者,原無定位,寄於肝腎二經之間,乃下焦胞胳之火,元氣之賊也。相火一動,便上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令人身熱咳嗽,咯血遺精,肌肉消削。此雷龍之火,非芩連梔子硝石之所能治也。
白話文:
火症的分類與治療
火症分為實火、虛火和相火。
實火是指因熱邪內蘊,元氣未損,真精未虧所致。常見於:
- 醇醪蘊熱: 飲酒過度,導致體內積熱。
- 暴熱外侵: 外界暑熱侵襲,導致內熱。
實火症狀: 目赤喉痛、胸滿氣喘。
實火治療: 宜採取正治法,以祛熱為主,但不宜過於寒涼,避免損傷元氣。常用方劑有:
- 黃連解毒湯: 清熱解毒。
- 白虎湯: 清熱瀉火。
- 導赤瀉白湯: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左金丸: 清熱瀉火,通腑泄熱。
選方應根據病症,中病則止,不可過劑,以免損傷元氣。
虛火是指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導致元氣虧損,陰液不足,虛火上炎所致。
虛火症狀:
- 氣高喘促: 呼吸急促,氣短。
- 身熱煩躁: 身體發熱,心煩不安。
- 脈洪大而頭痛: 脈搏洪大有力,頭部疼痛。
- 口渴而身熱: 口乾舌燥,身體發熱。
虛火治療: 不可使用寒涼之法,應以甘溫補益為主,並佐以甘寒清熱,以補虛瀉火。常用方劑有:
- 補中益氣湯: 補氣健脾。
- 調中益氣湯: 調理中氣,益氣補虛。
- 當歸補血湯: 補血養血。
相火是指寄於肝腎二經之間,為下焦胞胳之火,是元氣的賊火。
相火症狀:
- 上炎: 相火上炎,導致肝膈熱盛,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
- 症狀: 身熱咳嗽,咯血遺精,肌肉消削。
相火治療: 相火非一般寒涼之藥所能治,需用雷龍之火,才能制伏。
總結:
- 實火宜正治,祛熱不遠寒,選方用藥需審慎,不可過劑。
- 虛火宜補虛瀉火,甘溫補益為主,佐以甘寒清熱。
- 相火需用雷龍之火才能制伏,不可輕易用藥。
必於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丹溪所謂滋陰則火自降;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皆救本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又有燥火焉。燥火起於血衰,血衰則營衛澀滯,臟腑不潤,腸胃行遲,大小便秘。茲時也,芩連梔柏百劑無補,必也其潤之乎?急則治其標,通齒湯、八正散、潤腸丸,潤
白話文:
文中所述,乃是中醫古籍中關於治療燥火的論述。
首先,文中引述了歷代醫家對於燥火的理解:
- 河間 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指滋養血液、補充陰液,可以使體內的熱症自然消退。
- 丹溪 所謂「滋陰則火自降」:指滋養陰氣,可以使內熱下降。
- 王冰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指增強腎臟的機能,以控制陽氣過盛。
這三種觀點都強調了**「救本之治」** 的重要性,也就是治療要從根本入手,而非僅治標。
接下來,文章指出燥火的病因:
- 燥火起於血衰:血液虛弱,導致營氣和衛氣運行不暢,臟腑失潤,腸胃功能減弱,出現便秘等症狀。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清熱解毒藥物如「芩連梔柏百劑」等,效果微乎其微。
因此,文章強調必須**「潤之」**,也就是滋潤血脈、潤燥生津,才能治本。
最後,文章還提到了治療燥火的急救方法:
- 「通齒湯」、「八正散」、「潤腸丸」:這三種方劑都能有效緩解燥火引起的便秘等症狀,起到治標的作用。
總結而言,這段古代文字強調了燥火的病因、治療原則和急救方法。其中,「養血益陰」 和 「潤之」 是治療燥火的關鍵,而**「救本之治」** 的觀念則貫穿始終。
5. 黃連解毒湯
(方見暑症)
6. 白虎湯
(方見瘟疫)
7. 導赤散
治心熱小便黃赤
生地、木通、甘草各等分,煎服。
白話文:
治療心火過旺導致的小便黃赤問題,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 生地:取適量。
- 木通:取與生地相同量。
- 甘草:取與生地相同量。
以上三味藥物等份,加水煎煮後服用。
8. 三黃瀉心湯
治心痞實熱狂躁面赤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
白話文:
治療心臟痞塊、實熱和狂躁症狀,臉部發紅的方子:
- 黃連(等量)
- 黃芩(等量)
- 大黃(等量)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心臟病症的古方,包含黃連、黃芩和大黃三種草藥,用量相同。在使用此方時,請確保遵循專業醫生的指導,並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進行適當調整。
9. 左金丸
治肝臟火實左脅作痛
黃連(一兩) 吳茱萸(五錢) 粥丸,白朮陳皮湯送下。
白話文:
治療肝臟火旺導致的左側肋骨疼痛,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 黃連(一兩):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功效。
- 吳茱萸(五錢):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將這兩味藥材研磨成粉末,與米粥混合做成丸狀。服用時,可以用白朮陳皮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