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明目方

冬至後槐角子如黑漆者洗淨曬乾,不拘多少,裝入黑牛膽內,以八分為滿,懸於風前陰乾,破膽取出,用瓷罐盛。每月初一日用一粒,早晨滾水待冷吞下,每一日漸加一粒,至十五日加至十五粒止。十六日復漸減一粒,至三十日只用一粒。朔如前,早飯後用。槐角獨子者不用。又服法:單日雙服,雙日單服。

白話文:

[明目處方] 在冬至過後,選擇像黑漆一樣顏色的槐角籽,先清洗乾淨再曬乾,數量不限。將這些槐角籽放入黑牛的膽囊內,填充到八分滿的程度,然後將膽囊掛在通風的地方自然陰乾。乾燥後,切開膽囊取出槐角籽,並用瓷罐儲存。

服用方法如下:每個月的第一天開始,早上用滾水泡一粒槐角籽,等到水溫降下來後吞下,每日逐漸增加一粒,一直到每月的第十五天,增加到十五粒為止。從第十六天開始,每日逐漸減少一粒,直到月底(第三十天)回到一天只用一粒的份量。下一個月依舊如此循環,且在早餐後服用。

特別注意,選擇槐角籽時,只選那些不是獨自一顆的。另外,服藥規則是:在單數日期服用兩次,而在雙數日期只服用一次。

2. 治酒刺方

檳榔(十個)。 白茄取汁浸檳榔七次曬乾。 硫黃用人乳煮過乾等分研末唾擦即愈。

白話文:

【治療酒糟性皮膚炎的處方】

所需材料:檳榔十顆、白茄榨取的汁液、硫磺。

製作方法:先將檳榔用白茄的汁液浸泡七次後,再拿去曬乾。硫磺則需用人的母乳煮過,並使其完全乾燥。接著,將處理過的檳榔和硫磺以相同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

使用方式:用口水將粉末調勻後,塗抹於患部,即可達到療效。

3. 治甕鼻塞肉方

枯礬研末,用棉胭脂包裹塞鼻數次即愈。

白話文:

將白礬磨成粉,然後用棉花包裹像胭脂般的大小,塞入鼻孔中幾次後,鼻塞的問題就會改善。

4. 口病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遺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虛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遺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又傷寒狐惑之症,上唇生瘡,蟲食其藏者;下唇生瘡,蟲食其肛者。

口之為病,種種不同,治法亦異。肝膽有實熱,口酸而苦者,小柴胡加青皮、龍膽草,甚者當歸蘆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涼膈散。脾熱口甘,三黃丸、平胃散。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

腎熱口咸,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者,小柴胡加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膀胱遺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柴胡地骨皮湯。狐惑見傷寒門。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理中湯反治之而愈。蓋人參、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

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黃色代表身體的中心,與脾臟相連,且通過口腔表現出來,脾臟儲存精華。又說,身體的五個陰性部位原本受五種味道影響,但這五個部位也可能因五味過度而受損。所以,肝臟過熱會使人口感酸,心臟過熱會讓人感到苦,脾臟過熱會使人感到甜,肺臟過熱會讓人感到辛辣,腎臟過熱會使人感到鹹。如果口中無味,那可能是胃部有熱。

有些人因為計劃和決定無法達成,導致肝臟過熱,膽汁過多,使人感到苦;有些人因為脾胃虛弱,肝氣過盛,使人感到酸;有些人因為膀胱過熱,影響小腸,造成口腔潰瘍。另外,有些類似流感的疾病,會讓上脣或下脣長出潰瘍,嚴重時甚至會有蟲害。

口腔疾病種類繁多,治療方式各異。肝膽過熱導致口苦,可使用小柴胡湯加上青皮、龍膽草,或當歸蘆薈丸。如果肝臟虛弱導致口苦,可以使用人參、遠志、茯神、甘草。心臟過熱導致口苦,或是口腔潰瘍,可以使用黃連瀉心湯、涼膈散。脾臟過熱導致口甜,可用三黃丸、平胃散。肺臟過熱導致口辛辣,可用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

腎臟過熱導致口鹹,可用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膽囊過熱導致口苦,可用小柴胡湯加上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膀胱過熱導致口腔潰瘍,可用柴胡地骨皮湯。對於一般的口腔潰瘍,如果涼藥無效,可能是中氣不足,虛火上升,可以使用理中湯來調節。其中,人參、白朮、甘草可以補充脾胃的虛弱,乾薑可以消散火氣。嚴重時,可添加附子,或使用官桂含在口中,效果更佳。

5. 黃連瀉心湯

治心熱口苦口舌生瘡:

白話文:

治療心火旺盛導致的口苦及口舌生瘡:使用黃連瀉心湯。

這是在說,如果因為心臟火氣過旺,造成你感覺嘴巴裡苦苦的,或是口腔內長了潰瘍,可以服用黃連瀉心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