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1. 卷四
2. 耳病
內經曰:「耳為腎之外候」,又曰:「腎通竅於耳蓋」,耳之竅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熱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是故有氣虛耳聾者,有腎虛耳聾者,有上焦手少陽經熱而聾者,有氣逆耳聾者,有大病後腎水枯涸,陰火上炎,耳癢耳鳴,時聞如鐘鼓之聲者。
治法:氣虛補氣,腎虛滋腎,熱者開痰散風熱,氣逆順氣,大病陰虛火動者,四物湯降火統宜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無不安者。錢仲陽曰:「腎有補而無瀉,厥有旨哉。」
白話文:
【耳病】
《內經》提到:「耳朵是腎臟功能在體外的反映」,又說:「腎臟與耳朵有直接的聯繫」,耳朵的正常運作主要由精氣支持,當精氣平衡,腎氣充沛,耳朵就能清晰聽見聲音。但若過度勞累或氣血損耗,風熱趁虛而入,導致精氣流失、腎氣疲弱,就會引起聽力下降。因此,聽力問題可能源自氣虛、腎虛,或是上焦手少陽經絡過熱,也可能因氣機逆亂,或大病後腎水乾涸,陰火上升,導致耳朵瘙癢、耳鳴,甚至聽到類似鐘鼓的聲音。
治療原則如下:氣虛需補氣,腎虛需滋養腎臟,過熱需清熱化痰、散風熱,氣機逆亂需調理氣機,對於大病後陰虛火旺的情況,可用四物湯來降火,適合的方式是減輕心火,補充腎水,這樣通常都能得到改善。錢仲陽曾說:「對腎臟而言,補比瀉更重要,這是一條明智的原則。」
3. 蔓荊子散
治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
炙甘草、升麻、木通、赤芍、桑皮、麥冬、生地、前胡、菊花、赤茯苓、蔓荊子(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這份處方「蔓荊子散」用於治療上部身體過熱導致的耳鳴、聽力下降,甚至有膿液分泌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炙甘草、升麻、木通、赤芍、桑白皮、麥冬、生地黃、前胡、菊花、赤茯苓、蔓荊子(每種藥材用量為五分),薑三片,大棗兩枚。
4. 大補丸
黃柏(水丸)
白話文:
[大補丸]這款藥物的成份包含:黃柏(製作為水丸的形式)。在現代白話文中,即是說這「大補丸」是由黃柏這種草藥製成,且是以水丸的方式呈現。
5. 氣虛四君子湯
血虛四物湯下(滋腎丸、補腎丸);凡(鳴聾)皆陰虛火動;或(補賢、虎潛)丸
白話文:
[氣虛四君子湯]:這是在描述一種用於治療氣虛狀況的中藥方,名為「四君子湯」。
[血虛四物湯]:這是在說明一種用於調理血虛情況的中藥方,稱為「四物湯」。其後可能會接續使用滋腎丸或補腎丸來進一步調養。
[凡(鳴聾)皆陰虛火動]:大意是說,所有耳鳴或聽力下降的情況,都可能是因為體內陰虛導致火氣上衝所引起。
[或(補賢、虎潛)丸]:這句可能是在推薦,對於上述的問題,也可以使用「補賢丸」或「虎潛丸」這些藥方來治療。
6. 目病
東垣曰:按內經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脾之精為眼窠,腎之精為瞳子,心之精為目之總絡,肝之精為黑眼,肺之精為白眼,腸胃之精為約束里擷,筋骨氣之精而與脈並而為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然臟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又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以為明。
故目者心之使,心者神之舍也。苟精神煩亂,則視岐視一物而為兩。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由此觀之,醫目者若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是乃治標不治本也。」河間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宜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醫膜眵淚斑入眼,皆風熱屬表,宜散表。
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子散出,皆里也,屬血少勞神腎虛也,宜養血安神補水。又瞳子散大皆辛熱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芩連苦寒除邪熱之盛為君,當歸生地涼血養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浮收瞳子散大,地骨皮天冬瀉腎熱補氣,或滋陰地黃丸更妙。」
丹溪曰:「目病屬風熱血少勞神腎虛。」又云:「目能遠視不能近視者,腎水虧欠,六味地黃丸主之。目能近視不能遠視者,心血不足,定志丸加茯苓主之。瘦人目病乃是血少兼熱,須用養血少加風藥。」三公議論精確,並宜詳究。師云:「目病雖有風熱血虛脾虛腎虛肝木旺之不同,大法暴赤腫及醫淚斑膜卒用柴胡防風羌活荊芥穗白芷菊花升麻炒芩連山枝石膏玄參赤芍連翹龍膽草桔梗甘草生地歸身加減量服。
凡目久痛或內障昏暗,惟用熟地當歸白芷五味枸杞知柏茯神遠志丹皮山藥白朮少加菊花防風荊芥穗柴胡芩連生甘草為佐使。」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根據《內經》所述,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行至眼睛,形成眼睛的不同部分。脾臟的精氣形成了眼眶,腎臟的精氣形成了瞳孔,心臟的精氣形成了眼睛的總絡,肝臟的精氣形成了眼球的黑色部分,肺臟的精氣形成了眼球的白色部分,腸胃的精氣形成了約束和裏擷,而筋骨氣的精氣則與脈絡結合,向上延伸至腦部,再從頭頂部穿出。因此,瞳孔和眼球的黑色部分遵循陰的規律,而眼球的白色部分和紅色脈絡則遵循陽的規律。人體內的臟腑十二經脈以及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氣血均受到脾臟的影響,然後向上貫通到眼睛,以保持眼睛的明亮。
眼睛可以視為心臟的使者,心臟則是神靈的居所。如果精神混亂,會出現看東西重影的情況,即一個物品看起來像是兩個。如果脾臟虛弱,五臟的精氣就會失去調節,無法將明亮度傳遞到眼睛。由此可見,治療眼睛疾病時,如果不處理脾胃問題,以及養血安神,只是治標不治本。
河間先生認為:如果問題出現在腑臟,即表層,應該去除風熱,如果問題出現在臟器,即內層,應當養血安神。例如,突然失明、眼睛昏花、眼瞼發炎、眼屎多、眼睛有斑點,這些都是表層的風熱問題,適合使用疏散表層風熱的方法。
例如,眼睛昏暗、視力減弱、不想看東西,或是看到黑點、瞳孔散開,這些都是內層的問題,可能因為血液不足、過度勞累或腎虛引起,應該養血安神並補充水分。瞳孔擴大通常是由辛辣和熱性食物引起的,應該去除風熱,冷卻血液,增加血液,以收斂散失的氣息。黃芩和黃連可以去除邪熱,作為主要藥材;當歸和生地可以冷卻血液,滋養血液,作為輔助藥材;五味子可以收縮瞳孔,地骨皮和天門冬可以清腎熱,補氣,或滋陰地黃丸效果更佳。
丹溪先生指出:眼睛疾病通常是由風熱、血液不足、過度勞累或腎虛引起的。他又說:如果眼睛只能遠視但不能近視,可能是腎臟的水分不足,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治療。如果眼睛只能近視但不能遠視,可能是心臟的血液不足,可以使用定志丸加上茯苓治療。對於瘦弱的人來說,眼睛疾病通常是因為血液不足且伴隨熱性,需要使用滋養血液的藥物,並稍微加入一些祛風的藥物。
三位先賢的理論都非常精確,值得深入研究。老師說:雖然眼睛疾病的成因可能包括風熱、血液虛弱、脾虛、腎虛和肝臟旺盛等不同情況,但大體上,急性紅腫和眼睛分泌物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柴胡、防風、羌活、荊芥穗、白芷、菊花、升麻、炒黃芩、黃連、山梔、石膏、玄參、赤芍、連翹、龍膽草、桔梗、甘草、生地、歸身等藥材,按照病情輕重調整用量。
對於長期眼睛疼痛或內障導致的視力模糊,可以使用熟地、當歸、白芷、五味子、枸杞、知母、柏子仁、茯神、遠志、丹皮、山藥、白朮,再少量添加菊花、防風、荊芥穗、柴胡、黃芩、黃連、生甘草作為輔助和調節作用。
7. 治初起風熱火眼方
防風、羌活、芍藥、葛根、紫蘇、白芷、菊花、蔓荊子、甘草;有翳加木賊,姜二片、蔥一根取汁。
白話文:
這段古代中醫文字以現代白話文翻譯過來是:「這是治療剛開始的風熱型眼疾(如紅眼或火眼)的處方。需要的藥材包括防風、羌活、芍藥、葛根、紫蘇、白芷、菊花、蔓荊子和甘草。如果眼睛有翳(即有異物感或視力模糊),則需額外加入木賊。此外,還需準備兩片薑和一根蔥,然後榨取其汁液一起使用。」
8. 滋陰補腎地黃丸
熟地(一兩) 生地(一兩五錢) 柴胡(八錢) 天冬 炙甘草 枳殼 地骨皮 黃連 五味 人參(各三錢) 歸身 黃芩(各五錢)
上末蜜丸桐子大清茶下
白話文:
【滋陰補腎地黃丸】
配方如下:熟地一兩、生地一兩五錢、柴胡八錢、天冬、炙甘草、枳殼、地骨皮、黃連、五味子和人參各三錢、當歸和黃芩各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後,加入蜂蜜搓揉成如桐子大小的丸狀,服用時用清茶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