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一 (17)
卷一 (17)
1. 茯苓滲濕湯
治濕鬱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食,莫能安臥。
黃連、黃芩、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各四分)、赤苓、澤瀉(各五分)、茵陳(六分)、豬苓。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濕氣鬱結而成的黃疸症狀,病人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寒熱交替,並伴有噁心嘔吐和口渴的現象,且身體、臉部都會呈現出黃色,小便排泄不順暢,食慾不佳,晚上也無法安穩地睡覺。
在藥方上,需要用到的藥材有黃連、黃芩、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以及經過處理的枳實,這些藥材的用量皆為四分;另外還有赤苓和澤瀉,兩者的用量為五分;茵陳的用量則是六分,最後加上豬苓。所有藥材加起來共同煮製成茯苓滲濕湯。
2.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腫,汗出惡風,或周身疼痛。
白朮(二錢),黃耆,防己(各三錢),甘草,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風濕所導致的身體浮腫、容易出汗且怕風,或者全身疼痛的狀況。使用防己黃耆湯,藥方成分包括:白朮兩錢、黃耆三錢、防己三錢、甘草適量,再加上三片薑和兩枚棗。
3. 金不換正氣散
治受山嵐障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
蒼朮、半夏(各八分)、厚朴、藿香(各四分)、陳皮(五分)、甘草、姜一片。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接觸到山間的惡劣氣候環境或是到遠地因不適應當地水土而出現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 蒼朮和半夏各用八分,厚朴和藿香各用四分,陳皮用五分,再加入一些甘草,最後放一片薑。
(注:此處的"分"為古代計量單位,並非現代的克或公升等單位)
4. 火症
火何自而起乎?氣不得其平也。五臟六腑皆有氣,得其平則營衛沖和,臟腑舒暢,何火之有?苟一經之氣失其常度,致有沖逆搏擊,乖隔沉滯,此火所由起也。火在諸經,或一經之自病,或別經之見克,或二經之遺病,或數經之合病。然亦有虛火、實火、相火、燥火、濕火、鬱火、猛烈之火、無名之火,皆不可不知也。
當嘗忿懥生肝火,憂慮生肺火,焦思生心火,勞倦生脾火,思想無窮生腎火。此五者皆本經之自病也。本經自病則治本經,尤防別經相剋。心火太過必克肺金,清肅之令衰矣;肺經太過必克肝木,發生之氣萎矣;肝木太過必克脾土,化生之源墮矣;脾土太過必損腎水,津液之源涸矣;腎水太過反助心火,君主之官奪矣。此五者別經之相剋也。
別經相剋則治在別經,尤加救本經之藥。其二經之遺病者何也?如肺有火,咳嗽日久必遺熱於大腸,成泄瀉矣;如脾有火,口渴口乾,必移熱於胃,則脹滿生矣;如心有火,炎灼日久,必遺熱於小腸,則成小便淋閉;如肝有火,脅痛日久,必遺熱於膽,則成汁溢而口苦;如腎有火,盜汗遺精,必遺熱於膀胱,則成白濁淋瀝。此則治在臟而腑病自消焉。
又或有數經之合病者,端緒難尋,攻伐未易。此則當擇其尤重者而切治之,審其先發者而專攻之。或上病而下取之,如目疾赤腫大痛,用防風通聖倍硝黃以瀉下焦之類是也;或下病而上取之,如下焦寒泄,灸百會穴以舉散下焦之寒是也。此精微之理寓其中,非深造者莫之悟也。
火症有實火焉,心火燔灼,胃火助之,而元氣未損,真精未虧,或因醇醪蘊熱,或因暴熱外侵,目赤喉痛,胸滿氣喘,宜正治之,所謂祛熱不遠寒是也。如黃連解毒、白虎天水、導赤瀉白、左金承氣,皆治實火。當審經而選用,中病則止,毋過劑以損真陽。有虛火焉,東垣曰:飲食所傷,勞倦所損,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脈洪大而頭痛,或口發渴而身熱,症象白虎,但脈虛而不長也。以實火治之立殞,惟當以甘溫補其中,兼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故立補中益氣湯以補之,調中益氣湯以調之,當歸補血湯以養之,皆善。又有相火焉。相火者,原無定位,寄於肝腎二經之間,乃下焦胞胳之火,元氣之賊也。相火一動,便上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令人身熱咳嗽,咯血遺精,肌肉消削。此雷龍之火,非芩連梔子硝石之所能治也。
必於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丹溪所謂滋陰則火自降;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皆救本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又有燥火焉。燥火起於血衰,血衰則營衛澀滯,臟腑不潤,腸胃行遲,大小便秘。茲時也,芩連梔柏百劑無補,必也其潤之乎?急則治其標,通齒湯、八正散、潤腸丸,潤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火症」的來源和治療方式。
火症是如何產生的呢?主要是因為體內氣血失衡。人體內的五臟六腑都有氣血,如果運行平順,身體自然健康,不會有火症。但如果某一臟腑的氣血運行異常,造成衝擊或阻滯,就會引發火症。火症可能出現在單一臟腑,也可能影響其他臟腑,或是多個臟腑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火症的種類繁多,有虛火、實火、相火、燥火、濕火、鬱火、猛烈之火、無名之火等,都需要有所瞭解。
生氣會導致肝火,憂慮會導致肺火,焦慮會導致心火,過度勞累會導致脾火,無止境的思考會導致腎火。這些都是各臟腑本身產生的問題。若要治療,應針對該臟腑進行,並防止其他臟腑的相互剋制。例如心火過旺會剋制肺金,肺經過旺會剋制肝木,肝木過旺會剋制脾土,脾土過旺會損耗腎水,腎水過旺會助長心火。
若其他臟腑相互剋制,應在治療其他臟腑的同時,加入保護本臟腑的藥物。例如肺部有火,長期咳嗽會讓熱度殘留於大腸,導致腹瀉;脾部有火,口渴口乾,熱度會移轉到胃部,引起脹滿;心有火,長期高溫會讓熱度殘留在小腸,導致小便淋閉;肝有火,長期脅痛會讓熱度殘留在膽囊,引起口苦;腎有火,盜汗遺精會讓熱度殘留在膀胱,導致尿濁淋瀝。
另外,有時多個臟腑同時受影響,這種情況比較複雜,治療上也較困難。此時應選擇最嚴重的部分著手,並專注於最先出現的症狀。有時上部的疾病需要從下部治療,有時下部的疾病需要從上部治療。
實火的情況,如心火燒灼,胃火相助,但元氣未損,可因酒精或外界高溫引發,出現眼睛紅、喉嚨痛、胸悶氣喘等症狀,應採用直接的治療方式,使用黃連解毒、白虎天水、導赤瀉白、左金承氣等藥物。但要注意不要過量,以免損傷體內的真陽。
虛火的情況,通常是飲食或過度勞累導致,可能出現氣喘、身熱煩躁、脈搏大頭痛、口渴身熱等症狀,但脈搏虛弱。這種情況不能用實火的方式治療,而應使用甘溫的藥物補充體力,再搭配甘寒的藥物降火。
相火通常沒有固定的位址,可能藏在肝腎之間,是下焦胞絡的火,對元氣有害。一旦發作,可能向上影響肝和肺,沿喉嚨進入舌根,導致身體熱、咳嗽、咳血、遺精、肌肉消瘦。這種火不是黃連、梔子、硝石等藥物可以解決的,必須使用滋養血液和陰氣的藥物,讓熱度自行退去。
燥火則是由於血液衰退,導致營衛運行不暢,臟腑乾燥,腸胃消化緩慢,大小便不通。這時候,再多的黃連、梔子、柏子都無法解決,必須使用滋潤的藥物,如通齒湯、八正散、潤腸丸等,以滋潤腸胃,改善便祕。
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