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二陳湯

治濕痰管一身之痰(方見中風)

2. 六君子湯

治氣虛生痰

3. 四物湯

治陰虛生痰

4. 瓜蒂散

治風痰:

治風痰:

5. 天水散

治酒痰即六一散

6. 保和丸

治食積痰(方見內傷)

7. 神術丸

治痰飲

蒼朮(一斤米泔水浸) 生芝麻(五錢用水二小鐘研細取汁) 大南棗(十五枚去核用肉)蒼朮焙乾為末,後用芝麻漿及棗肉和勻如梧桐子大。

8. 滾痰丸

治濕熱食積成窠囊老痰

大黃黃芩(各半斤)、沉香(五分)、礞石(一兩,炒黃)

上細末,滴水丸黍米大。每服四、五十丸,度人強弱,加減丸數。

9. 化痰丸

南星 半夏 蛤粉 貝母 栝蔞 香附 杏仁 青黛

上以前六味研細,宜用去皮皂角搗碎,濃煎汁擂杏仁泥,以薑汁和蒸,並丸如綠豆大,再用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10. 潤下丸

治上吐痰下瀉痰:陳皮(一斤去白鹽水洗),甘草(二兩炙),丸如綠豆大。

11. 參苓白朮散

八味丸 治腎經痰 熟地 山藥 山萸(各四兩) 茯苓 澤瀉 丹皮 附(一錢)桂煉蜜丸如梧桐子

12. 三子養親湯

治年高痰盛氣實:蘇子白芥子、蘿蔔子,煎服。

13. 清氣化痰丸

治痰火通用:陳皮杏仁枳實黃芩、栝蔞、茯苓膽星、製半夏、薑汁為丸。

14. 黃芩利膈丸

黃芩、炒黃芩、半夏(各一兩)、澤瀉黃連膽星枳殼白朮陳皮(各五錢)、白礬(一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薑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二分,蘿蔔湯下。

15. 咳嗽

內經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謂有聲而有痰,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且嗽也。然嗽症不同,有因風寒暑濕之邪傷肺而嗽者,此外因也,必顯症於外,鼻塞聲重惡寒是也。治法:因風寒嗽者,三拗湯知母,脈浮大有熱,加黃芩生薑

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感冷則嗽者,膈上有痰,二陳湯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有鬱火於肺而嗽者,有聲無痰,面赤是也,俗名為乾咳嗽,難愈。治法:夏月火炎上嗽最重,宜用芩連梔子。上半日嗽多,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後嗽多者,屬陰火盛,四物加知母黃柏麥冬五味。

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劑,五味五倍斂而降之。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於肺中,宜知母地骨皮清之。有濕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治法:用二陳加南星貝母竹瀝海石海粉青黛栝蔞。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宜梔柏芩連,後治痰用前藥通用,清氣化痰丸

有陰虛嗽者,其氣至下而上,多重於夜分是也。治宜四物合二陳,順而下之,加梔柏尤佳。有勞嗽者,盜汗出兼痰多,作寒熱,干嗽聲啞,痰中有血絲紅點是也。治宜補陰清肺,嗽而痰中帶紅點者,四物湯加知柏五味人參麥冬桑皮地骨皮。陰虛勞嗽通用,百部款花紫菀百合沙參麥冬五味知柏芩芍生地,內熱骨蒸加地骨丹皮。

又有肺脹嗽者,動則喘氣急,息重是也。肺因火傷遂郁遏脹滿,治主收斂,用訶子為君,佐以香附海粉青黛杏仁之類。咳嗽左不得眠者,肝脹宜小柴胡青皮白芍川芎當歸入嗽藥。右不得眠者,肺脹宜桔梗枳殼栝蔞黃芩甘草,少入青皮白芍,以上二症皆難治。嗽而脅痛者,宜用青皮疏肝氣。

有因火盛久嗽成肺癰肺痿者,則雲門中腑作痛,吐咯膿血臭穢不可近是也。治癰用丹溪桔梗湯,治痿宜養氣養血清金,用丹溪海藏紫菀湯知母茯苓湯。大抵咳嗽有痰居多,治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當以順氣為主,故以南星半夏利其痰而嗽自愈,枳殼橘紅順其氣而痰飲自除。凡諸嗽須分新久用藥,如肺虛久嗽加五味子款花紫菀兜鈴之類補之。

若肺實有火邪者,宜桑皮花粉片芩杏仁枳殼桔梗之類瀉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寒熱者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於上,秋是濕熱傷肺,冬月風寒外束,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等藥逐其痰,庶不再作。

一傷寒有水結胸嗽者宜小青龍小半夏茯苓湯,嗽脈宜浮滑,忌弦數細澀。一傷風寒咳嗽七日內必大嗽,七日後必生清痰,痰稠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