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大承氣湯

土鬱者痞滿燥實,脈來有力而實,宜用此方(方見《瘟疫》)。

2. 備急丸

治土鬱

3. 麻黃葛根湯

金鬱者:喘滿,脈浮。

麻黃葛根(一錢)、赤芍、淡豉(半勺)。

4. 小柴胡湯

(方見瘟疫)

5. 四苓散

(方見濕症)

6. 滋腎丸

治水鬱(方見火症)

7. 二陳湯

治氣鬱

8. 大補陰丸

水鬱者腰腹痛足下熱,黃柏一味炒褐色丸服。

9. 升陽除濕湯

治濕痰火食四郁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豬苓澤瀉(五分)、蒼朮(一錢)、陳皮、炙甘草麥芽(三分)食後溫服

四物湯桃仁紅花治血鬱(方見中風)

10. 痰症

痰者津液所結,火煉成痰。蓋無火之人,津液四布,滴入心泡,變赤則成血矣。惟有大熱熏蒸,則津液煉成痰。輕者治之,火漸降,痰漸消,血漸生,尤可安矣。重者不生血而生痰,勞病是也。然痰症不同,有燥痰,有濕痰。濕者燥之,南星、半夏蒼朮枳實之類。燥者潤之,栝蔞、杏仁、貝母、花粉、海粉之類。

大法:痰在上焦宜湧吐,中焦宜解化,下焦宜攻利。當分虛實為急。虛者可補,如六君子通治氣虛生痰,四物湯加貝母通治陰虛生痰。實痰可攻,如瓜蒂散吐風痰,益元散治酒熱痰,保和丸攻食積痰,神術丸救痰飲,滾痰丸化痰丸,下諸痰從齒門泄去。惟實人宜用,虛者誤服立殞。

外有婦人鬱怒,心火亢甚,津液生痰不生血,致肌爍不月。要略謂昔肥今瘦者痰也,亦宜四物湯加開鬱清心順氣之劑,稍兼化痰。總之治痰者,必以健脾為主,順氣為先。蓋健脾則痰運,氣順則痰行。健脾補中,用參苓白朮散八味丸,是治其本也。然須看痰火孰急,火盛先治火,痰盛先治痰。

但不可虧損其真氣,致難收功。丹溪云: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行。脈浮當吐,二陳湯管一身之痰。咸致論也。又曰: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反多。又曰:虛弱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以養,不可盡攻,盡攻則愈虛而愈劇。又不可不知其他症變多端。

王隱君論議備悉,學者最宜潛玩。枳實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功。黃芩治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大能降上膈熱痰,海粉能降熱痰,能燥濕痰,能消頑痰。師云:痰火日久,脈氣漸虛,醫家用參耆以助元氣,脈愈虛澀,甚至加促,倦弱益甚。此其故何哉?細思其故,脈屬於血氣以鼓之。

古𮕟字以血字在旁,意可想見。今痰火日盛,血液漸衰,火助陽旺,陰氣將竭,用參耆則陽愈盛,陰愈虛,脈遂或澀或促或微或代。醫不察理堅,用補陽之劑,危亡立待。或有延捱數月,終難收功。

11. 諸症挾痰歌

水穀消磨,氣血成滋榮,脈絡壯元精。七情四氣時沖逆,脾胃旋傷惰運行,胃口從茲留宿飲,致令精液作痰凝,因而隨道皆壅塞,卻是痰涎滯在經,或癢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結瘤癭,皮間腫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脅稍成癖積,行成髀䯒作痠疼,或如棉絮如梅核,或若桃膠蜆肉形,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鬱積在胸間,或為喘滿心嘈雜,嘔吐痰涎碧甸清,攻上頭時眩暈倒,眼瞤目禁耳中鳴,嗌喉閉塞牙關緊,噯氣吞聲嘔逆頻,夜臥不安奇怪夢遊,風腫痛並無名,怔忡健忘時驚怖,癲走癡呆不識人,久瀉腸枯形積垢,中風癱瘓失聲音,女人白帶男兒濁,經血愆期赤白淋,荏苒做成癆瘵病,風癇瘛瘲手攣筋,遍身習習如芒剌,一線寒穿背脊心,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裡面生。

蓋痰為患在心經則昏冒不知人在,肝經則脅脹眩暈在,脾經則成泄瀉在,肺經則喘不休在,腎經則骨軟腰憊骨軟腰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