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清膈丸

治濕熱氣滯

黃芩、黃連(各五錢)、香附(一兩五錢)、蒼朮(二兩),用栝蔞仁搗爛和米丸如綠豆,大熱水送下三四十丸。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濕熱氣滯的情況下使用的[清膈丸]。配方包含:黃芩與黃連各五錢,香附一兩五錢,蒼朮二兩。製作時,需用栝蔞仁搗碎後混合米粉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服用時,用熱水吞服三四十粒。

2. 正氣天香散

治婦人一切氣痛

烏藥、陳皮、紫蘇、乾薑(各一錢)、香附(二錢)為末,調服二錢。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婦女各種氣血不通所導致的疼痛的處方。

使用烏藥、陳皮、紫蘇、乾薑(這些藥材各用一錢),加上香附(用量是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粉末調水服用。

3. 木香檳榔丸

方見痢疾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木香檳榔丸的處方可參閱腹瀉疾病的治療篇章中。」

4. 蘇子降氣湯

治氣不升降痰涎壅塞氣逆作痛發喘

川歸、甘草、前胡、厚朴(五分)、肉桂(三分)、陳皮(七分)、半夏、蘇子(一錢)、姜二片、棗二枚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氣機不順,升降失調,導致痰液堆積阻塞,引起氣悶疼痛及喘息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當歸、甘草、前胡、厚朴(用量為五分)、肉桂(用量為三分)、陳皮(用量為七分)、半夏、紫蘇子(用量為一錢)、生薑兩片、紅棗兩顆。

5. 二陳湯加減

治諸氣

氣在胸臆為痞滿、刺痛、伏梁,本方加枳實、黃連、桔梗、栝蔞、木香。

氣在下焦為奔豚、七疝,本方加桃仁、山楂、梔子、茴香、橘子、川楝、荔枝。

氣在兩脅攻築作痛,本方加青皮、柴胡、芍藥、龍膽草。

氣在中焦為痞滿、脹急,本方加木香、厚朴、檳榔、枳殼。

白話文:

治療各種氣滯問題:

如果氣滯在胸口部位,導致胸悶、刺痛或胸部有條索狀物感,則在基本的二陳湯配方上,再加入枳實、黃連、桔梗、栝蔞和木香。

若氣滯在下腹部,引發類似小豬衝撞般的疼痛或是七種疝氣症狀,應在基本的二陳湯配方上,額外添加桃仁、山楂、梔子、茴香、橘子、川楝和荔枝。

當氣滯在兩側脅肋部位,造成劇烈疼痛,應在二陳湯基礎上,增加青皮、柴胡、芍藥和龍膽草。

如氣滯於腹部中間區域,產生胸悶及腹部脹滿的不適,需在二陳湯配方中,再加入木香、厚朴、檳榔和枳殼。

6. 平胃散

平敦阜之氣

白話文:

[平胃散],內容為:「調節脾胃的氣機」。這句話在現代白話文中,意思是調和及平衡脾胃的功能與運作。

7. 四物湯

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氣疾

白話文:

這是在講:「四物湯」用來調理女性在懷孕期間以及產後所有的氣血不順的問題。

8. 疝氣

疝有七:寒、水、筋、血、氣、狐、癩。專諸肝經與腎無干。子和七疝辦之詳悉,但一例施攻下之法,其言非是。古方自素問之下,皆以為寒,以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收而不行,所以作痛。東垣丹溪獨斷以為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外得寒氣不得疏散,所以作痛。此發前人所未發,故治法宜卻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分處治。其濕熱又當分多寡而治,濕則腫多,癩疝是也。

又有因痰飲食積死血鬱結為痛,及因水氣作腫者,亦有挾虛而發者,其脈沉緊豁大無力,當以參朮為君佐以疏導藥。

白話文:

關於疝氣,總共有七種類型: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癩疝。這些主要跟肝經相關,和腎臟並無直接聯繫。張子和詳細闡述了這七種疝氣,但他認為所有的疝氣都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這種說法並不全面。從《黃帝內經》開始,古人普遍認為疝氣是由寒邪引起的,因為寒邪會導致收縮,經絡受到寒邪侵襲後收縮不暢,因此產生疼痛。

然而,李東垣和朱丹溪認為疝氣是因為濕熱在經絡中鬱積過久,加上外感寒氣無法疏散,所以才會產生疼痛。這是他們對前人理論的創新,所以他們認為應該先排除經絡中的濕熱,消除下焦的瘀血,同時採用寒因熱用的療法,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於濕熱的處理,還應當根據濕熱的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濕度高時,腫脹情況就會更嚴重,這就是癩疝。

此外,疝氣也可能由痰飲、食積、死血鬱結導致疼痛,或者由水氣造成腫脹。還有些疝氣是由於虛弱發作,脈象呈現沉緊、豁大、無力,這種情況下,應該以人參和白朮為主,輔以疏導藥物來治療。

9. 七疝見症

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硬石,或風冷處,使內過房久而無子,宜用溫劑。

水疝者,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如水晶,或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之飲水醉酒,使內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冷水令人為疝,宜當逐水。

筋疝者,陰寒腫脹,或潰為膿,裡急筋宿,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出白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傷,及邪氣所使,宜降心火。

血疝者,狀如黃瓜,在兩旁橫骨兩端約紋中,俗名便癰,得之重感夏秋火燠,勞於內,使氣血流溢,滲入浮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和血之劑。

氣疝者,其狀上連腎腧,下及陰囊,多得於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號哭怒罷,即氣散者是也,宜散氣之劑。小兒亦有此疾,俗名偏墜,得之於父,或老或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稟胎病也,此症難治。狐疝者,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腹,入囊中,如狐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症出入往來上下,正如狐相類也,亦如氣疝,大同小異,宜用逐氣流經之劑。

癩症者,其狀陰囊大如升斗,不癢不痛,得之於地氣卑濕,江淮最多,宜去濕之劑。女人陰戶凸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故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藥下之,以苦堅之。

白話文:

[七種疝氣病症]

  1. 寒疝:症狀為睪丸袋冰冷且結塊硬如石頭,陰莖無法勃起,或睪丸受牽引導致疼痛。這是由於長時間坐在潮濕地方、寒冬涉水、遭逢雨雪天氣、在硬石上休息、或待在寒冷地方,以及長期性生活過度,可能導致不孕。治療應採用溫熱療法。

  2. 水疝:症狀為腎臟周圍腫痛,偶爾有汗水從陰部流出,或睪丸袋腫脹如水晶,搔抓會流出黃色液體,或按壓下腹部會聽到水聲。這是因過量飲水、醉酒、勞累後大量出汗,遇到風寒濕氣,使這些濕氣聚集在睪丸袋中所致。治療應採用排除體內水分的方法。

  3. 筋疝:症狀為睪丸袋冰涼且腫脹,有時會化膿,內部肌肉緊繃,或陰莖根部感到疼痛,疼痛到極點會感到癢,或陰莖無法收縮,尿尿時會有白色液體隨尿液一起排出。這是因房事過度,或邪氣影響所致。治療應以降心火為主。

  4. 血疝:症狀如黃瓜般長在下腹兩側的皮膚紋路中,俗稱為便癰。這是因夏季或秋季天氣炎熱,過度勞累,使氣血外溢,滲入睪丸袋中,久留不散,形成癰腫,其中膿液少而血液多。治療應使用調和血液的藥物。

  5. 氣疝:症狀上連至腎臟,下達睪丸袋。多因號啕大哭或生氣時氣血鬱積而腫脹,當情緒平復後,腫脹消失。治療應採用疏氣的療法。兒童也可能患有此病,俗稱為偏墜。父親年老或年輕時,常有陰莖萎縮或膽怯的情況,但強制進行性行為,因此遺傳了這個問題給孩子,這是胎兒時期的疾病,治療困難。

  6. 狐疝:症狀形如仰倒的瓦片,躺著時進入下腹部,站立或行走時,則從下腹部突出至睪丸袋中。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排尿,夜晚回到洞穴不排尿一樣。此病的症狀會來回上下移動,類似氣疝,差別不大。治療應採用疏氣及活絡經脈的療法。

  7. 癲症:症狀為睪丸袋腫大如鬥,不癢不痛。這是因長期處於潮濕環境,特別是在江淮一帶較為常見。治療應採用排除濕氣的療法。女性的私密部位如果突起,雖然也屬於這一類,但通常是因為過度熱情所致,不能簡單地歸咎於虛寒而使用溫補的療法,這種情況被稱為瘕,應使用苦味藥物來緩解,並以苦味藥物來鞏固體質。

10. 治疝通用效方

陳 皮 青皮 小茴 柴胡(各七分) 玄胡 橘子(各八分) 黃柏 山楂 龍膽草 神麯(各五分) 川楝子(一錢) 荔枝核(二個打碎) 姜二片煎服

寒疝加吳萸(一錢) 烏頭(八分)去黃柏

水疝加豬苓 蒼朮 澤瀉

筋疝加大茴香 黃連 連翹(各七分)瀉心火

血疝加桃仁 紅花(各八分)

氣疝加烏藥 香附(各八分)去茴香

狐疝加烏藥(八分) 草豆蔻仁(五分)與氣疝同治

癩疝加蒼朮 白芷 川芎(各七分)凡治疝辨寒熱痛而不止主寒或作或止主熱

白話文:

這是一個古代中醫治療各種疝氣的通用有效處方。具體藥材和劑量如下:陳皮、青皮、小茴香、柴胡各用七分,玄胡、橘子各用八分,黃柏、山楂、龍膽草、神麴各用五分,川楝子用一錢,取兩個荔枝核打碎使用,再加兩片薑一起煎煮服用。

若是寒疝,則需增加吳茱萸一錢、烏頭八分,但要刪去黃柏。

對於水疝,則應加入豬苓、蒼朮、澤瀉。

若為筋疝,則應加入大茴香、黃連、連翹各七分,這是為了清心火。

血疝的治療,應加入桃仁、紅花各八分。

氣疝的治療,則需加入烏藥、香附各八分,但要去掉茴香。

對於狐疝,則需加入烏藥八分、草豆蔻仁五分,其治療方法與氣疝相同。

至於癩疝,則應加入蒼朮、白芷、川芎各七分。

在治療疝氣時,必須分辨清楚是寒疝還是熱疝。如果疼痛持續不止,通常是寒疝;如果疼痛時發時止,則多是熱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