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耳病

內經曰:「耳為腎之外候」,又曰:「腎通竅於耳蓋」,耳之竅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熱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是故有氣虛耳聾者,有腎虛耳聾者,有上焦手少陽經熱而聾者,有氣逆耳聾者,有大病後腎水枯涸,陰火上炎,耳癢耳鳴,時聞如鐘鼓之聲者。

治法:氣虛補氣,腎虛滋腎,熱者開痰散風熱,氣逆順氣,大病陰虛火動者,四物湯降火統宜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無不安者。錢仲陽曰:「腎有補而無瀉,厥有旨哉。」

白話文:

【耳病】

《內經》提到:「耳朵是腎臟功能在體外的反映」,又說:「腎臟與耳朵有直接的聯繫」,耳朵的正常運作主要由精氣支持,當精氣平衡,腎氣充沛,耳朵就能清晰聽見聲音。但若過度勞累或氣血損耗,風熱趁虛而入,導致精氣流失、腎氣疲弱,就會引起聽力下降。因此,聽力問題可能源自氣虛、腎虛,或是上焦手少陽經絡過熱,也可能因氣機逆亂,或大病後腎水乾涸,陰火上升,導致耳朵瘙癢、耳鳴,甚至聽到類似鐘鼓的聲音。

治療原則如下:氣虛需補氣,腎虛需滋養腎臟,過熱需清熱化痰、散風熱,氣機逆亂需調理氣機,對於大病後陰虛火旺的情況,可用四物湯來降火,適合的方式是減輕心火,補充腎水,這樣通常都能得到改善。錢仲陽曾說:「對腎臟而言,補比瀉更重要,這是一條明智的原則。」

3. 蔓荊子散

治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

炙甘草、升麻、木通、赤芍、桑皮、麥冬、生地、前胡、菊花、赤茯苓、蔓荊子(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這份處方「蔓荊子散」用於治療上部身體過熱導致的耳鳴、聽力下降,甚至有膿液分泌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炙甘草、升麻、木通、赤芍、桑白皮、麥冬、生地黃、前胡、菊花、赤茯苓、蔓荊子(每種藥材用量為五分),薑三片,大棗兩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