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生津甘露飲

升麻、防風、甘草、防己、生地、歸身、柴胡、羌活、炙甘草、黃耆、知母、黃芩、石膏、龍膽草、黃柏、紅花、桃仁、杏仁,水煎加酒一小鐘,稍熱服。

白話文:

【生津甘露飲】

這帖藥方包含了升麻、防風、甘草、防己、生地、當歸身、柴胡、羌活、炙甘草、黃耆、知母、黃芩、石膏、龍膽草、黃柏、紅花、桃仁和杏仁。製作方法是用水煎煮這些藥材,再加入少量的酒,稍微加熱後服用。

2. 赤白濁

濁者,胃中濕熱滲入膀胱,清濁不分,大率皆是濕痰流注,治宜燥濕降火兼升提之劑,所謂清陽升則濁陰降。耳赤者,濕熱血分,由心與小腸來;白者,熱傷氣分,由肺與大腸來,與婦人下赤白帶同看,皆原於濕熱內傷虛損所致。丹溪曰:有濕痰,有氣虛,有血虛。濕痰用二陳湯加蒼朮、黃柏、白朮、海粉;氣虛補氣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山梔;血虛四物湯加行濕藥。亦有心熱腎虛而成濁也,當清心補腎。

又便濁年久不愈,小腹急痛不可忍者,當作寒治,東垣酒煮當歸丸或附子理中湯、萆薢分清飲通用珍珠丸、清心蓮子飲。

白話文:

【赤白濁】

「赤白濁」指的是因胃中的濕熱影響,導致膀胱功能失調,身體無法正常區分清濁,多數情況是由於濕痰在體內積聚所致。治療上應著重於去濕、降火,並配合提升身體機能的藥方,遵循「清陽上升,濁陰下降」的原則。

面色赤紅的情況,通常是因為濕熱侵入血液,源於心臟和小腸的問題;而面白無華,則可能是熱氣損傷了氣分,通常和肺部及大腸的問題有關。這些症狀與婦女的下部赤白帶現象相似,都是由於體內濕熱內傷,造成虛弱損耗所導致。

丹溪曾說,此症可能源自濕痰、氣虛、或是血虛。若是濕痰問題,可用二陳湯加蒼朮、黃柏、白朮、海粉治療;氣虛時,則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山梔補氣;血虛的情況下,則可使用四物湯加行濕藥來調理。另外,也可能因心熱腎虛導致渾濁,這時需清心補腎。

對於長期未癒的便濁,伴隨小腹急痛難耐的情況,應視之為寒症處理,可以使用東垣酒煮的當歸丸,或是附子理中湯、萆薢分清飲等藥方,搭配珍珠丸、清心蓮子飲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