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吐血奇方

白芨不拘多少,研末,每服五分,白水調下。

白話文:

【吐血奇效配方】 不論多少量的白芨,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五分量的白芨粉,用白開水調和後飲下。

2. 四生丸

艾葉、扁柏、荷葉、生地等分搗爛丸如彈子大

白話文:

【四生丸】

內容:取艾葉、扁柏、荷葉、生地這四種藥材,以相同份量混合後搗碎成泥,製成丸狀,大小約如彈珠一般。

3. 犀角地黃湯

犀角(二錢) 生地(一錢五分) 赤芍 丹皮(各八分)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

這帖藥方包含以下成分:

  • 犀角:約6克
  • 生地:約4.5克
  • 赤芍:約2.4克
  • 丹皮:約2.4克

以上各藥材按照指定份量配製。

4. 黃連石膏湯

黃連、黃芩、知母、石羔、甘草

飲酒過多衄血,本方加升麻、葛根。

白話文:

這則古文的意思是:黃連石膏湯的成分包括黃連、黃芩、知母、石膏和甘草。

如果因為喝酒過量導致鼻出血的情況,可以在這個基礎配方上加入升麻和葛根。

在這裡,“石羔”應該是筆誤,正確的應為“石膏”。

5. 清涼四物湯

治吐血嘔血

香附(童便浸) 當歸 白芍 生地 黃連 片芩 黃柏 梔子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吐血和嘔血的處方:清涼四物湯。

藥材包含:經過童子尿浸泡的香附、當歸、白芍、生地、黃連、片芩、黃柏、梔子。

6. 五味麥冬湯

麥冬、百部、歸身、生地、款冬花、片芩、白芍、阿膠、貝母、花粉(各七分)、五味(七粒)、茅根、茜根(各五分)

白話文:

這則古文中醫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可解讀為:製作「五味麥冬湯」所需的材料有:麥冬、百部、當歸、生地、款冬花、黃芩、白芍、阿膠、貝母、花粉,這些藥材每種都需要七分;五味子需要七粒;茅根和茜根,則每樣需要五分。以上是該藥方的所有成分。

7. 六味地黃丸

(方見勞症) 治鼻湧不止,急用百草霜擂水塗鼻及龍骨散吹入即止。

小便血症初起,辰砂六一散燈心湯調下(三錢)。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

對於治療流鼻血不停的情況,應立即使用百草霜與水混合後塗抹在鼻子上,並使用龍骨散吹入鼻子內,即可止血。

對於剛開始的小便出血症狀,可用辰砂六一散,以燈心草煎的湯來調和服用(劑量為三錢)。

8. 加味五苓散

白朮、茯苓(八分)、豬苓、澤瀉、牛膝、山梔(各七分)、瞿麥、赤芍、歸尾、木通(各六分)、桂(三分)、木香(二分,磨)、鬱金、生地(各五分)

白話文:

這則古文中醫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是:「加味五苓散」的成分包含:白朮、茯苓(8克)、豬苓、澤瀉、牛膝、山梔(各7克)、瞿麥、赤芍、當歸尾、木通(各6克)、肉桂(3克)、木香(2克,需研磨)、鬱金、生地(各5克)。

9. 加味小薊飲子

生地、小薊、滑石、通草、淡竹葉、蒲黃(炒)、藕節、當歸、山梔、甘草(炙)、車前、麥冬、陳皮、牛膝

白話文:

這則古文中醫配方在現代白話文中可解讀為:製作「加味小薊飲子」所需藥材包含:新鮮的地黃、小薊、滑石、通草、淡竹葉、炒過的蒲黃、藕節、當歸、山梔、炙過的甘草、車前子、麥門冬、陳皮以及牛膝。

10. 滋陰補腎丸

黃柏、知母(各二兩);熟地(三兩);歸身(二兩五錢);牛膝(一兩五錢);茯苓、澤瀉(各一兩)蜜丸桐子大。

白話文:

這款藥丸名為「滋陰補腎丸」,其配方如下:黃柏和知母各使用二兩,熟地則用三兩,當歸身需二兩五錢,牛膝要一兩五錢,茯苓與澤瀉各用一兩。最後,將這些材料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一般。

11. 眩暈

眩暈者,目花黑暗,旋倒其狀,頭眩目閉,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丹溪曰:「無痰不眩。」此症屬痰居多,痰在上,火在下,火炎動其痰,故作眩暈。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治法當加制肝之劑為佐使。然有氣虛、血虛挾痰而眩暈者,有傷風寒挾痰而眩暈者,有痰厥眩暈者,有因嘔吐、衄、蔑、崩漏、便血併產後失血過多而眩暈者,有火動痰而眩暈者,各宜推類。氣虛四君子、人參益氣湯,量加川芎、菊花、天麻。

血虛四物湯,加貝母、天麻、秦艽、陳皮、甘草。傷風寒宜荊芥穗、防風、薄荷、天麻、白芷、川芎、南星、白附子、半夏。痰飲加減白朮、半夏、天麻湯、茶煎散。諸失血過多,大補陰血自愈。吐血即眩暈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是宜行血清心自安。產後血暈即要略所謂「新產婦有二症,一曰病鬱冒也,初昏倒不知人,急燒舊漆器熏鼻竅,即蘇隨進十全大補湯,倍人參、黃耆,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義也。」火動其痰者,二陳加黃芩、蒼朮、羌活。

挾氣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加補氣降火藥。人肥白而眩者,治宜清痰降火為先,而兼補益之劑。人黑瘦而眩者,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兼抑肝之劑。此治眩暈之大旨也。

白話文:

眩暈的情況,指的是眼前出現模糊或黑暗,有旋轉或傾倒的感覺,表現爲頭重腳輕,眼睛閉合,身體轉動,耳朵聽不見,就像站在船上或車上的感覺。丹溪曾說:「沒有痰就不會有眩暈。」這症狀大多與痰有關,痰在上,火在下,火勢煽動痰液,因此產生眩暈。古籍提到:「各種風症引起的顫抖和眩暈,都屬於肝木的問題。」治療方法應加入控制肝臟的藥物作爲輔助。

然而,也有因爲氣虛、血虛伴隨痰而眩暈的,有因受風寒伴隨痰而眩暈的,有因痰厥而眩暈的,有因嘔吐、鼻血、崩漏、便血及產後失血過多而眩暈的,有因火動痰而眩暈的,各種情況應分別處理。氣虛可用四君子湯、人參益氣湯,適量添加川芎、菊花、天麻。

血虛則可用四物湯,再加貝母、天麻、秦艽、陳皮、甘草。受風寒應使用荊芥穗、防風、薄荷、天麻、白芷、川芎、南星、白附子、半夏。痰飲則可添加減白朮、半夏、天麻湯、茶煎散。各種大量失血,大力補充陰血就能自愈。如果吐血同時眩暈,可能是胸中有凝固的血液阻塞心竅,這時應清除血液,讓心靜下來就會安心。產後血暈就是所謂的「新產婦有兩種症狀,一種是鬱冒,開始時會昏倒失去知覺,應立即燒舊漆器燻鼻孔,甦醒後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倍人參、黃芪,血脫益氣,陽生陰長的道理。」火動痰的情況,可用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

伴隨氣虛的,也應以治療痰爲主,再添加補氣降火藥。肥胖且皮膚白的人眩暈,治療應先清理痰液並降火,同時添加補益藥物。瘦且皮膚黑的人眩暈,治療應先滋陰降火,同時添加抑制肝臟的藥物。這就是治療眩暈的大致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