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補腎丸

治腎虛短氣

磁石、菟絲子(二兩)、五味子、熟地、枸杞、楮實子、覆盆子、肉蓯蓉、車前子、石斛、沉香、青鹽

上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白話文:

用磁石、菟絲子、五味子、熟地、枸杞、楮實子、覆盆子、肉蓯蓉、車前子、石斛、沉香和青鹽,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

2.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作哮作喘

白果(二十枚,炒黃) 黃芩 杏仁(一錢五分) 桑皮 蘇子 甘草 麻黃 半夏 款花(一錢) 姜(二片)

白話文:

針對肺虛、感受寒氣逆衝膈膜導致胸悶、喘息的症狀,可以用白果、黃芩、杏仁、桑皮、蘇子、甘草、麻黃、半夏、款冬花和生薑來調理。

3. 治小兒哮方

雞一個,入蝸牛二條在內,以紙封口,煨熟,待鹽油化盡,與服數十丸,即愈。

白話文:

【一隻雞,裡面放兩條蠣牛,用紙封好口,把雞煨熟。等到鹽和油都融化完畢後,服用數十顆,病症即可痊癒。】

4. 治哮喘神驗方

天麻、桔梗、防風、半夏、枳殼(各七錢)、硃砂(一錢五分)、青礞石(火煉存性)、雄黃(二錢)、膽星(一兩)、巴豆霜(五分去油)

上末清水丸粟米,大小兒每用三分,大人七分,薑湯下,忌豬油。

白話文:

天麻、桔梗、防風、半夏、枳殼各七錢,硃砂一錢五分,青礞石火煉存性,雄黃二錢,膽星一兩,巴豆霜五分去油,研成細末,用清水做成粟米大小的丸子。小孩每次服三分,大人每次服七分,用薑湯送服,忌食豬油。

5. 瘧症

瘧者虐也,寒熱令人難當,故以瘧名。內經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則陽虛而陰盛,外無陽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並之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後渴。」又曰:「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其邪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故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則先寒而後熱,名曰寒瘧。先傷於風后傷於寒則先熱而後寒,名曰瘟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內守,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白話文:

瘧疾,指的是一種令人痛苦的疾病,寒熱交替讓人難以忍受,因此稱之為瘧。

《內經》中說:「瘧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陽氣與陰氣相結合,導致陽氣虛弱,陰氣旺盛,體表沒有陽氣,所以先出現寒慄。陰氣逆行到極點,就會反過來發散出陽氣,陽氣與陰氣在體表結合,導致陰氣虛弱,陽氣旺盛,所以先發熱,然後感到口渴。」

《內經》還說:「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晚上在陰氣中運行。邪氣遇到陽氣就向外發散,遇到陰氣就向內侵入,內外相搏,因此白天發作。

間歇性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邪氣潛藏較深,在陰陽氣中獨自發作。陰邪藏於體內,陰氣與陽氣爭鬥無法外出,所以間歇性發作。」

因此,如果先受寒後受風,就會先出現寒症,然後發熱,稱為寒瘧。如果先受風後受寒,就會先發熱,然後出現寒症,稱為瘟瘧。

如果只是發熱不寒,是因為陰氣藏於體內,陽氣獨自發作,就會出現氣短、煩躁、手足發熱、想吐的症狀,稱為癉瘧。

此內經言得瘧之由臨發之故,昭著詳悉。然此得指風寒二症言,之後世嗜欲日滋,故於風寒之外,又有暑瘧、有痰瘧、有熱瘧、有食瘧、有虛瘧、有濕瘧、有痎瘧、有牝瘧。暑瘧者,脈虛身熱,面垢背惡寒多汗,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痰瘧者,發時便見痰聲,或咳嗽或湧喘,二陳湯、四獸飲加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

白話文:

這本內經所言關於瘧疾的成因與發病機制,闡述得十分清楚明白。然而,這篇文章只提到了風寒兩種致病因素,而後世人們的慾望日益增長,所以除了風寒之外,又出現了暑瘧、痰瘧、熱瘧、食瘧、虛瘧、濕瘧、痎瘧、牝瘧等不同的類型。

暑瘧的症狀是脈象虛弱、身體發熱、臉色晦暗、背部發冷、容易出汗,治療方法可以用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等方劑。

痰瘧的症狀是發病時伴隨痰聲,或咳嗽或氣喘,治療方法可以用二陳湯、四獸飲加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物。

熱瘧者,獨熱不寒,頻渴頻飲,煩躁如狂,黃連解毒湯、三黃石膏湯、小柴胡去參加白虎湯。食瘧者,見食即惡,中焦悶郁不舒,必從飲食得來,橘半枳朮大安丸,或大安丸作湯加人參、黃芩、柴胡最當。虛瘧者,怠惰嗜臥,不喜食,嘔吐自汗,補中益氣湯倍柴胡,調中益氣湯倍白朮。

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痛,脹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含皮膚,羌活勝濕湯、蒼朮柴胡五苓散。痎瘧者,老瘧也,或經數月或歷數年,或血氣大虛,或痰飲阻隔,或瘧母痞塊,虛者補之,痰者化之,痞塊者鱉甲散加補藥以消之。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

白話文:

發燒型瘧疾患者,只會發熱不會發冷,經常口渴想喝水,感到煩躁不安,甚至像發狂一樣,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三黃石膏湯或小柴胡去參加白虎湯治療。吃飯型瘧疾患者,看到食物就反胃,中焦氣悶不舒,一定是因為飲食造成的,可以用橘半枳朮大安丸,或者用大安丸加人參、黃芩、柴胡煎湯服用,最適合這種情況。虛弱型瘧疾患者,容易疲倦嗜睡,不喜歡吃飯,還會嘔吐和自汗,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倍柴胡,或者用調中益氣湯加倍白朮治療。

濕氣型瘧疾患者,會感到寒熱交替、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腹脹、自汗、容易嘔吐,可能是因為汗出後又洗浴導致濕氣侵襲皮膚,可以用羌活勝濕湯、蒼朮柴胡五苓散治療。久瘧型瘧疾患者,就是老瘧疾,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可能是因為氣血大虛、痰飲阻隔,或是有瘧母痞塊,虛者要補氣血,有痰者要化痰,有痞塊者可以用鱉甲散加補藥消散它。婦科型瘧疾患者,以寒症為主,沒有發熱,只是感到慘痛、發抖,疾病會定期發作,這是因為多感陰濕,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

河間蒼朮湯、漿水湯主之。其先寒後熱者則用加減青皮飲,先熱後寒者則用柴胡加減桂薑湯。癉瘧者,即熱瘧也,治亦同法。其前瘧症有夜發及薄暮發者,此病在陰分,必用血藥漸到陽分方愈。丹溪曰:「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補正氣為主帶散。瘧家渴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甚則加石膏一錢。

白話文:

河間蒼朮湯、漿水湯的應用

河間蒼朮湯、漿水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案。對於先寒後熱的症狀,可使用加減青皮飲;而先熱後寒的症狀則用柴胡加減桂薑湯。

癉瘧即熱瘧,治療方法相同。對於發病時間在夜晚或傍晚的瘧疾,此病屬於陰分病症,必須使用活血藥物逐漸達到陽分才能痊癒。

丹溪先生說:「無汗者要使其出汗,以散邪為主,同時輔以補氣;有汗者要使其止汗,以補正氣為主,同時輔以散邪。瘧疾患者口渴,可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嚴重者可加石膏一錢。」

」又曰:「痎瘧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其病難愈,必先與參朮、陳皮、白芍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過委中方是佳兆。」東垣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合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

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

白話文:

又說:「痎瘧(瘧疾)三天發作一次,是陰經受了病氣,這種病很難治癒,必須先用人參、白朮、陳皮、白芍等藥物輔助本經的藥物一起服用。如果患者因發汗而體虛,還需加重補益,等到汗水通暢全身,流到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才算是一個好兆頭。」

東垣(醫家李杲)說:「夏季天氣向上升,秋季天氣向下降,治療時應該順應天道。例如患者先寒後熱,是太陽、陽明二經合病,可以用白虎湯加桂枝。因為這種情況下天氣向上升,所以應該使用這種藥方。

如果天氣向下降,就不適合瀉肺,應該瀉命門的相火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