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二 (2)
卷二 (2)
1. 補腎丸
治腎虛短氣
磁石、菟絲子(二兩)、五味子、熟地、枸杞、楮實子、覆盆子、肉蓯蓉、車前子、石斛、沉香、青鹽
上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白話文:
這是在製作一種名為「補腎丸」的藥物,用於治療腎虛導致的呼吸短促。藥方成分包含:磁石、菟絲子各二兩、五味子、熟地、枸杞、楮實子、覆盆子、肉蓯蓉、車前子、石斛、沉香、青鹽。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後,用煉製的蜂蜜搓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
2.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作哮作喘
白果(二十枚,炒黃) 黃芩 杏仁(一錢五分) 桑皮 蘇子 甘草 麻黃 半夏 款花(一錢) 姜(二片)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肺部虛弱,受到寒氣影響,導致氣息逆亂,胸膈有熱,引起哮喘或呼吸困難的定喘湯配方。
需要的藥材包括:炒至黃色的白果二十枚,黃芩,杏仁一錢五分,桑白皮,紫蘇子,甘草,麻黃,半夏,款冬花一錢,以及兩片薑。
3. 治小兒哮方
雞一個,入蝸牛二條在內,以紙封口,煨熟,待鹽油化盡,與服數十丸,即愈。
白話文:
【治療孩童哮喘的藥方】
拿一隻雞,將兩條蝸牛放入雞腹內,然後用紙把雞的開口封住,接著將雞烤熟。等到雞熟到鹽和油都融化滲出後,將雞肉製成數十顆丸狀,讓孩子服用,哮喘就會好轉。
4. 治哮喘神驗方
天麻、桔梗、防風、半夏、枳殼(各七錢)、硃砂(一錢五分)、青礞石(火煉存性)、雄黃(二錢)、膽星(一兩)、巴豆霜(五分去油)
上末清水丸粟米,大小兒每用三分,大人七分,薑湯下,忌豬油。
白話文:
這是一份治療哮喘的古方,據說效果顯著。藥方成分包括:天麻、桔梗、防風、半夏、枳殼各七錢,硃砂一錢五分,青礞石需經過火煉保留其藥效,雄黃二錢,膽星一兩,巴豆霜五分但要去除油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水調和成大小如粟米的丸狀。兒童每次服用量為三分,成人則為七分,應以薑湯送服,同時需避免食用豬油。
5. 瘧症
瘧者虐也,寒熱令人難當,故以瘧名。內經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則陽虛而陰盛,外無陽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並之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後渴。」又曰:「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其邪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故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則先寒而後熱,名曰寒瘧。先傷於風后傷於寒則先熱而後寒,名曰瘟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內守,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此內經言得瘧之由臨發之故,昭著詳悉。然此得指風寒二症言,之後世嗜欲日滋,故於風寒之外,又有暑瘧、有痰瘧、有熱瘧、有食瘧、有虛瘧、有濕瘧、有痎瘧、有牝瘧。暑瘧者,脈虛身熱,面垢背惡寒多汗,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痰瘧者,發時便見痰聲,或咳嗽或湧喘,二陳湯、四獸飲加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
熱瘧者,獨熱不寒,頻渴頻飲,煩躁如狂,黃連解毒湯、三黃石膏湯、小柴胡去參加白虎湯。食瘧者,見食即惡,中焦悶郁不舒,必從飲食得來,橘半枳朮大安丸,或大安丸作湯加人參、黃芩、柴胡最當。虛瘧者,怠惰嗜臥,不喜食,嘔吐自汗,補中益氣湯倍柴胡,調中益氣湯倍白朮。
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痛,脹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含皮膚,羌活勝濕湯、蒼朮柴胡五苓散。痎瘧者,老瘧也,或經數月或歷數年,或血氣大虛,或痰飲阻隔,或瘧母痞塊,虛者補之,痰者化之,痞塊者鱉甲散加補藥以消之。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
河間蒼朮湯、漿水湯主之。其先寒後熱者則用加減青皮飲,先熱後寒者則用柴胡加減桂薑湯。癉瘧者,即熱瘧也,治亦同法。其前瘧症有夜發及薄暮發者,此病在陰分,必用血藥漸到陽分方愈。丹溪曰:「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補正氣為主帶散。瘧家渴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甚則加石膏一錢。
」又曰:「痎瘧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其病難愈,必先與參朮、陳皮、白芍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過委中方是佳兆。」東垣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合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
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
白話文:
[瘧疾],內容如下:
瘧疾之所以叫瘧,是因爲其發冷發熱交替出現,使人難以忍受,所以稱爲瘧。《內經》說:“瘧疾初發時,體內的陽氣集中於陰分,使陽氣相對虛衰,陰氣相對過盛,外表無陽氣的支撐,因此會先出現發冷顫抖的症狀。當陰氣達到極點時,體內陽氣復出,陽氣與陰氣同時作用於體表,使陰氣相對虛衰,陽氣相對過盛,所以會出現先熱後渴的現象。”
又說:“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分,夜間運行於陰分。邪氣得到陽氣的推動就會從體內排出,得到陰氣的滋養則會向內侵襲,內外邪氣相互搏鬥,所以每天都會發作。
那麼爲何有的每兩天才發作一次呢?這是因爲邪氣深藏體內,與陰陽之氣相互搏鬥,只在特定時間發作。陰邪內伏,與陽氣爭鬥無法完全排出,所以每兩天發作一次。”因此,先受寒再受風,則先寒後熱,稱爲寒瘧。先受風后受寒,則先熱後寒,稱爲溫瘧。如果只有熱而無寒,這是由於陰氣內守,陽氣獨自發作,病人會感到氣短煩躁,手腳發熱並有嘔吐感,這稱爲癉瘧。
《內經》詳細闡述了瘧疾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然而,這主要是針對風寒二種類型,隨着後世人們的生活習慣變化,除了風寒,還有暑瘧、痰瘧、熱瘧、食瘧、虛瘧、溼瘧、瘴瘧、牝瘧。暑瘧表現爲脈虛身熱,面部污垢,背部怕冷且多汗,可用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治療。痰瘧發作時會有明顯的痰聲,或咳嗽或氣喘,可用二陳湯、四獸飲加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物治療。
熱瘧的特點是隻熱不寒,頻繁口渴喝水,煩躁如狂,可用黃連解毒湯、三黃石膏湯、小柴胡去參加白虎湯治療。食瘧患者看到食物就噁心,中焦悶鬱不舒,通常是由飲食不當引起的,可用橘半枳朮大安丸,或者大安丸加人參、黃芩、柴胡等藥物製成湯劑服用。虛瘧患者懶惰嗜睡,食慾不佳,經常嘔吐自汗,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倍柴胡,調中益氣湯加倍白朮治療。
溼瘧表現爲寒熱交替,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腹脹滿自汗易嘔,通常是由於汗出後再次接觸溼氣所致,可用羌活勝溼湯、蒼朮柴胡五苓散治療。瘴瘧是長期瘧疾,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可能是由於氣血大虛,或痰飲阻隔,或瘧母痞塊引起,虛弱者需補充營養,痰飲者需化解痰飲,痞塊者需使用鱉甲散加補藥消除。牝瘧的特點是寒多不熱,只是慘慼顫抖,定時發作,這可能是由於感受陰溼,陽氣無法控制陰氣。
河間蒼朮湯、漿水湯可用於治療。對於先寒後熱的瘧疾,可用加減青皮飲;先熱後寒的瘧疾,可用柴胡加減桂薑湯。癉瘧就是熱瘧,治療方法相同。如果瘧疾在夜間或傍晚發作,這表示疾病在陰分,必須使用補血藥物,逐漸轉移到陽分才能痊癒。丹溪說:“無汗時應讓患者出汗,以驅邪爲主,輔以補益。有汗時應減少出汗,以補正氣爲主,輔以驅邪。瘧疾患者口渴時,可以使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嚴重時可加石膏一錢。”
又說:“瘴瘧每三天發作一次,是因爲陰經受病,這種病很難治癒,必須先給予參朮、陳皮、白芍等藥物,並配合引經藥。如果患者出汗後體質虛弱,需要大量補益,等到汗液遍及全身,纔是病情好轉的跡象。”東垣說:“夏季天氣上升,秋季天氣下降,治療瘧疾時應順應自然規律。如果先寒後熱,屬於太陽陽明合病,可使用白虎加桂。這是在天氣上升時適用的治療方法。
如果天氣下降,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