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垣醫案

《孫文垣醫案》乃明代醫學的璀璨瑰寶,匯聚了醫家孫一奎畢生的臨床實踐與學術精華,是一部對後世中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醫案著作。此書又名《生生子醫案》或《赤水玄珠醫案》,由孫一奎撰寫,其子泰來、明來共同編纂成書,共計五卷,收錄了超過二百五十則醫案。其內容組織獨具匠心,首先以孫氏行醫的主要地理區域劃分,分為「三吳醫案」、「新都醫案」、「宜興醫案」,再在各地區之下細列所治病證子目,這種編排方式不僅呈現了孫氏的行醫足跡,亦方便讀者按病證或地域檢索。

孫一奎,字文垣,號赤水,生於明代江蘇宜興(1486-1562),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他幼年喪父,家境清貧,然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鍾情於醫學研究。曾短暫擔任宜興縣醫學訓導,後辭官歸里,潛心於醫學的探索與實踐,並著書立說,《孫文垣醫案》便是其最重要的傳世之作。孫氏在醫學上造詣深厚,其臨床經驗極為豐富,理論認識亦高屋建瓴。他不僅精於辨證論治,更能融會貫通前人的學術經驗,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中醫學術的創新與發展貢獻卓著,其中尤以其提出的「三焦辨證」理論影響深遠,為溫熱病學的辨證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孫文垣醫案》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豐富而精闢的臨床醫案記錄。醫案是中醫經驗傳承與學術研究的重要載體,通過具體的病例,讀者可以窺見醫家在診斷、辨證、處方、用藥等各個環節的思維過程與臨床技巧。孫一奎的醫案,正是其精湛醫術與深厚理論功底的體現。

從書中所載醫案可見,孫氏診病注重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他細察病人的脈象、舌苔、色澤、體態、功能,並結合問診所獲的病史、症狀、起因等信息,進行全面而精準的辨證。例如書中「吳小峰、小川目疾案」,面對症狀相似的兩位病人,孫氏通過仔細切脈(濡緩大對洪大鼓指),辨明其一為下虛(血虛,怒氣傷肝導致血絲貫瞳、薄暮痛),宜用補法;另一為肝火熾盛(肝常有餘),宜用瀉法。這種根據陰陽虛實、病機不同而採取截然相反治法的案例,充分展現了孫氏「同病異治」的辨證能力,並非僅憑病名立方用藥。案後,他還藉由病家尊君的感歎,闡述其治療依據「陰陽虛實之辨」,引用《內經》「實者正治,虛者從治」的原則,並解釋了從治的精髓,即「水流濕,火就燥」,用甘溫補其下元虛損,使浮越之火歸元,而非簡單苦寒降火。此案的討論,更是藉助《易經》「不知《易》者,不可以為太醫」的引述,點明了孫氏醫學思想與《易經》哲學的融通,強調醫者需洞悉陰陽、寒熱、靜躁、虛實、消息盈縮之奧,即變化之道,方能應對複雜的臨床局面。

在「沈中丞案」中,孫氏治療一位九月孕婦腹痛昏厥,在眾醫因慮及妊娠而不敢下手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下法(小承氣湯),其依據是《內經》「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認為在危急情況下,且胎已足月,當下不下則變證叢生,權衡利弊後,果斷施治而獲效。這不僅體現了孫氏對經典的深入理解與靈活運用,更展現了其作為醫者在關鍵時刻的膽識與決斷力,這種膽識源於對病機的透徹把握與對治則的堅定信心。此外,在此案中沈中丞對孫氏醫術的讚譽,將良醫比作良相,認為孫氏之醫道已臻化境,甚至為其作醫說以紀其不朽,足見當時名流對孫一奎醫術的推崇。

對於傳染性強、病情兇險的「張孝廉後渠大頭疫」,孫氏同樣展現了精準的辨證與靈活的應變。初診脈象浮弦而數,屬於風熱外襲,故用柴胡、黃芩等疏風清熱解毒;繼而脈變洪大,病邪入於陽明,迅速轉用貫眾、葛根、天花粉等清瀉陽明實熱、解毒消腫之品,一劑知,再劑已,迅速控制住病情。這種隨病邪傳變而轉變治法的策略,是辨證論治的典範。

而治療纏綿難癒的「吳江孫行人痛風」一案,則體現了孫氏對慢性疑難病的認識與調理。他辨證為稟氣弱、下虛多內、陰血虧虛導致筋脈失養,同時為寒邪所束,營衛不行,病名周痹。治則確立為養血舒筋、疏濕潤燥,並強調從根本上補益陰血以實下元。用藥不僅考慮祛邪(疏濕、舒筋),更重視扶正(養血補虛),且預見療程較長(「年餘始可出戶」),展現了其對複雜慢性病的耐心與整體調治思路。病家「起白骨而肉之」的讚譽,更突顯了孫氏化腐朽為神奇的療效。

除了具體的醫案記錄,書中的案語和旁文亦是研究孫一奎醫學思想的重要部分。雖然書籍介紹中提到「案語繁瑣,旁文常多於正論」,這或許是現代讀者在閱讀時可能感受到的挑戰,但同時也反映了孫氏在記錄醫案時並非僅僅陳述病情和方藥,更習慣於夾敘夾議,闡發自己的學術觀點,引經據典,比較各家學說,甚至穿插一些哲學思考或個人感悟。這種寫作風格,使得醫案讀來可能不如後世精煉的醫案直接明了,但也恰恰保留了孫氏完整的思維過程,讓讀者得以深入了解他如何從理論推導到臨床實踐,如何權衡利弊,如何融會貫通。這些看似「旁文」的內容,實則是孫氏深厚學養與臨床經驗的有機結合,對於理解其辨證思路、用藥特點以及學術源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書中的孫序,由吳江孫質庵從龍所作,更是理解孫一奎醫學觀念乃至人生觀的重要文獻。序中將醫視為士君子在不遇時濟世利物的方式,肯定了醫學救死扶生的功德。同時,序文嚴厲批評當時醫界的浮躁與功利,對比古之醫者「為人」的專心致志與今之醫者「為己」的剽竊市利,突顯了醫者心懷的重要性。孫氏在與序者的對話中,也闡明古今醫者能力並非不可及,關鍵在於「用心」不同。他強調自己行醫「第無愧於此心爾」,這份醫德與操守,正是其醫術高超、深受景仰的內在基礎。序文藉由讚揚孫一奎具備古人醫德並將醫道與《易》理結合,視其為深於道而隱於醫者,高度評價其醫學成就與人格魅力。

總而言之,《孫文垣醫案》是一部集臨床經驗、學術思想、醫學理論與醫者修養於一體的珍貴文獻。孫一奎精湛的辨證能力、靈活的治法運用、對經典的深刻理解、對前人學說的融會創新,以及其高尚的醫德情操,都通過這二百餘則醫案 vivid 展現。儘管其案語風格可能略顯繁瑣,需要讀者耐心體會,但正是這種「繁瑣」中,蘊含著孫氏縝密的思維網絡與廣闊的學術視野。此書不僅是研究孫一奎個人醫學成就的重要資料,更是了解明代中葉臨床醫學實踐、學術爭鳴以及醫家精神面貌的 invaluable 窗口。它對後世醫家在辨證論治、靈活變通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無愧為一部具有 enduring 影響力的醫學經典著作,至今仍為中醫學術研究與臨床學習的重要參考。本書現存多種刻本與影印本,流傳廣泛,證明了其在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孫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