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孫文垣醫案》~ 卷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5)

1. 黃源金先生內人吐血泄瀉發喘(有大發明)

古謂藥不貴執方,而貴合宜,方即兵家之陣圖,匠氏之規矩也。圖可授人,而不能授人鬥;匠可授人規矩,而不能授人巧。此岳武穆對宗留守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予遊方之外,亦不失方之內,惟不失方,竊謂知方。知方合法,豈區區能哉?觀古人治虛怯之疾,即不治之症,亦能延之三五載。

乃今治虛怯者,不半載而竟殞逝,猶駕言曰:殆今之天元運氣使然,故人多不壽,愚謂天元運氣,則人人皆如是乎?何予母八十有六,予父逾八望九,予伯母今九十有五,予表伯汪春元東臺之父年九十餘,強健不啻少壯。不思速夭之由,皆為滋陰降火之誤,而反歸咎於天,天何尤哉?緣滋陰降火之法起于丹溪,繼而王節齋、何大英之流倡而和之,以成其風,此當今之大弊而人未之警也。

我師祖汪石山先生揭而指之,惜乎未有繼其言者,一齊眾楚,故滋陰之禍,流而迨今,敝以繼敝,無已時也,二三子其識之,徐仲子其聞之乎?仲修又問:先生何以認是症為中寒而非陰虛之火,而又認其喘為瘀血也。予曰:脈與症皆可考。《脈經》云:澀為氣滯,氣滯且血凝。

盛吐之後,大寒之藥一帖而止,其未盡之餘血為寒涼所凝,滯於氣道為喘。書云,從前來者為本,從後來者為標。茲用活血消瘀之劑治其本,以溫熱暖胃之劑治其標,故瀉止而喘定也。

若夫陰虛火動之脈,乃細數之候,今脈滑大,非陰虛之脈,陰虛喘嗽之症,潮熱於夜,兩頰皆紅,今熱在辰已陽分,而面色帶青,由是以知其非陰虛之火,乃誤用寒涼激其火而上行也。經曰:水流濕,火就燥,中氣既寒,火愈不能下矣,正如雨驟雷烈則電光之火愈熾,日出而電光自息也。

且陰虛火動,火起九泉,皆自足下湧泉穴起以漸上升,今膝下冷而上身熱,兩尺脈又弱,蓋由咳而氣升。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肺氣為寒藥壅遏不得下降,故咳而吐酸。《丹溪纂要》云: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喘咳嘔吐,瀉白散加人參、茯苓、五味子、青皮。故不從河間,而用諸嘔吐酸皆屬於火之治,況今歲次甲午,為濕土司運,八月建酉,水土衰敗之時。《內經》曰:毋違時,毋代化。

且脾惡濕,濕多則瀉,濕則生痰。前後之師不考運氣月令,一概而用滋陰降火之劑,助濕生痰,安望其痰之愈也。《丹溪纂要》云: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也。遵而用之,如鼓應桴,予故曰:醫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認病,有以也。

白話文:

古人說用藥不在於死守方劑,而在於合適病情。方劑就像軍事上的陣圖、工匠的規矩,陣圖可以傳授,但不能傳授戰爭的技巧;規矩可以傳授,但不能傳授精巧的技藝。這如同岳飛對宗澤說的一樣,藥物的妙用全憑醫者的經驗和判斷。我行醫雖然參考古方,卻不拘泥於古方,只有不違背方劑的原理,才能說真正懂得方劑。懂得方劑並能靈活運用,談何容易呢?

觀察古人治療虛弱疾病,即使是難治之症,也能延緩病情三五年。但現在治療虛弱的病人,不到半年就去世了,卻說這是天運使然,人命短促。我認為,如果真是天運使然,那所有人不都應該如此嗎?為何我母親86歲,父親超過80多歲快90歲,伯母95歲,表伯汪春元父親90多歲,身體都非常強健呢?這些早夭的病人,都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滋陰降火的藥物,卻反而歸咎於天命,天又何罪之有呢?

滋陰降火的方法始於朱丹溪,接著王節齋、何大英等人推崇,形成一股風氣,這是現在醫學界的大弊端,卻沒人警覺。我師祖汪石山先生曾經指出這個問題,可惜沒有人繼承他的觀點,眾人一味跟風,因此滋陰降火的禍害延綿至今,一代又一代地犯同樣的錯誤。後輩們啊,你們要記住這一點!

仲修又問:先生為何認為此症是中寒而非陰虛火,又認為喘是瘀血所致?我說:脈象和症狀都能說明問題。《脈經》說:脈澀是氣滯,氣滯則血凝。病人大量吐血後,用一劑大寒的藥物就止住了血,但未完全排出之餘血因寒涼而凝結,滯留在氣道導致喘息。書上說,先發生的原因是本,後發生的原因是標。這裡用活血消瘀的藥物治療根本,用溫熱暖胃的藥物治療標症,所以瀉止而喘息平復了。

如果是陰虛火動的脈象,應該是細數的脈,現在脈象滑大,不是陰虛的脈象。陰虛喘嗽的症狀,晚上會有潮熱,兩頰發紅,現在病人發熱在辰時巳時(陽氣旺盛之時),面色卻帶青,由此可知這不是陰虛火,而是誤用寒涼藥物,反而激發了火氣上行。經書上說:水性趨濕,火性趨燥,中氣已寒,火氣就更難下降,就像暴雨雷電時,電光之火反而更旺盛,太陽出來後電光自然消失一樣。

而且,陰虛火動,火氣從下往上走,都是從腳底湧泉穴開始漸漸上升,現在病人膝蓋以下冰冷,上身發熱,兩尺脈又弱,這是因為咳嗽導致氣往上走。經書上說:身體寒冷,飲用冷水會傷肺。肺氣因寒藥阻遏而不能下降,所以咳嗽並吐酸水。《丹溪心法》說: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喘咳嘔吐,用瀉白散加人參、茯苓、五味子、青皮。所以我不採用河間派的治療方法,而用治療嘔吐、酸水的藥物,何況現在是甲午年,為濕土當令,八月建酉,是水土衰敗的季節。《內經》說:不要違背時令,不要違背自然變化。

而且脾臟怕濕,濕氣多則瀉,濕氣會生痰。之前的醫生不考慮運氣和時令,一概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反而助濕生痰,怎麼可能治癒痰症呢?《丹溪心法》說:健脾土,燥脾濕,是治療痰的根本。遵循這個方法治療,效果立竿見影。所以我說:行醫不在於用藥,而在於辨證,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