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垣醫案》~ 卷三 (17)
卷三 (17)
1. 程有望孺人月汛當止不止
程有望孺人,年逾五十,月汛當止不止,來且甚多,遍身皆疼,手足牽扯而痛,牙疼經年不愈。此氣虛血熱症也,白芍藥二錢,當歸八分,人參七分,蒲黃、五靈脂、炒黑側柏葉各一錢五分,甘草、薑炭各三分。四帖諸症悉減,惟牙痛尚存,改用石膏一錢五分,人參、石斛、當歸各八分,地黃、白芍藥各一錢,黃連、升麻各七分,白芷、甘草各三分,再四帖,牙疼亦愈。
白話文:
程有望的妻子,年齡超過五十,月經該停止的時候並沒有停止,而且來潮量很大,全身疼痛,手足抽筋疼痛,牙痛已經持續了一年沒有好轉。這是氣虛血熱的症狀,用白芍藥二錢、當歸八分、人參七分、蒲黃、五靈脂、炒黑側柏葉各一錢五分、甘草、薑炭各三分。服用了四帖藥方,各種症狀都減輕了,只有牙痛還沒有好轉,於是改用石膏一錢五分、人參、石斛、當歸各八分、地黃、白芍藥各一錢、黃連、升麻各七分、白芷、甘草各三分。再服了四帖藥方,牙痛也好了。
2. 上舍近洲胸膈脹痛(有發明)
上舍近洲,予族中至厚侄孫也,性拓落,豪放不羈。夏仲,在苕與諸友泛舟遊於碧浪之間,興至即百觥不辭,亦以是終為酒困也。嘔惡,體熱,胸脅脹悶,腹中疼痛,大便秘結,飲食大減。苕之名醫如楊調元者,橋梓悉方,治之已三月,或愈或否,延至深秋,肌瘦神瘁,日進米僅二合,胸脅脹,腹中痛,漠然略無所減,懣然而不可支,兩足皆有浮氣,歸謀於予。左脈沉弦而數,右關結實大如碧豆,因詰其在苕所服之劑。
白話文:
上舍,是我家族中一個交情很深的堂侄孫,個性豪邁不拘小節。夏季中期,他在苕溪與朋友們泛舟遊玩,興致高昂,一口氣喝了一百杯酒,也因此最終被酒所傷。他出現了嘔吐、發熱、胸脅脹悶、腹痛、大便不通、飲食減少等症狀。苕溪的名醫如楊調元等人,全部都為他開了藥方,治療了三個月,時好時壞。拖到深秋,他的身體瘦弱精神疲憊,每天吃的米飯只有兩合,胸脅脹痛、腹痛依舊,而且越來越嚴重,全身感到倦怠無力,兩隻腳都有浮腫。他回家後向我求醫。我為他診脈,左邊脈象沉細而快速,右邊關脈緊實如碧豆。於是我詢問他在苕溪所服用的藥方。
答曰:彼謂侄孫稟薄肌脆,宜當理脾,向服多理脾之劑。予曰:否。子所苦者,胸脅脹悶,腹中疼痛,大便燥結,其累大矣。理脾曷可以去此哉?適足以益病耳。經曰:塞者通之,又曰:通則不痛,其治此病之謂歟。
白話文:
回答說:別人說你的侄孫身體虛弱,應該進行調理脾胃,之前也服用過很多調理脾胃的藥劑。我說:不是這樣。你所苦惱的,是胸脅部位脹悶不適,腹中疼痛,大便乾結,這些症狀很嚴重。調理脾胃怎麼能消除這些問題?反而會加重病情。經書上說:阻塞的地方要疏通,又說:疏通了就不會疼痛,這應該是治療這種病的方法吧。
乃取當歸龍薈丸,三下之,大便行五六度,又與酒連、酒芩、青蒿、薑黃、檳榔、青皮、半夏、葛根飲之,豁然焦膈通達,呼吸開利,惟頭略暈,足上浮未去,前方再加滑石、茯苓、薏苡仁、山楂與調中丸兼服,半月痊愈。近洲喜曰:人皆謂我症似中滿,今不滿者叔公力也,敢不德歟。
白話文:
使用當歸龍薈丸三帖,大便排出五六次,再用酒連、酒芩、青蒿、薑黃、檳榔、青皮、半夏、葛根煎服。服用後,胸中鬱熱頓時消散,呼吸順暢。只是頭部還有些暈眩,腳部水腫沒有完全消除。續用滑石、茯苓、薏苡仁、山楂,配合調中丸服用,半個月後痊癒。近洲(患者)歡喜地說:大家都說我得了中滿病,現在痊癒了,這是叔公的功勞,我怎麼能不感謝叔公呢。
予警之曰:吾聞君子之於身也,兢兢焉不敢輕父母之遺體,無伐天和,則疾疢不作;無反天常,則災害不逢,蘧伯玉嘗言,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況新愈後,尤當痛懲,庶保遐年,區區無足恃也。別未五年,予在宜興聞訃,果以傷酒而卒。噫惜哉。
白話文:
我曾經告誡他說:我聽說君子對於自己的身體,戰戰兢兢不敢輕忽父母給予的遺體,不要違背自然規律,這樣疾病和災禍就不會發生;不要違背自然規範,這樣災害就不會遇到。蘧伯玉曾經說過,人活到五十歲才明白四十九年來的錯誤,更何況你剛病癒,尤其應該痛改前非,這樣才能確保健康長壽,我的告誡並不足以依賴。不到五年後,我在宜興聽聞訃告,他果然因為酗酒而去世。唉,可惜啊!
3. 黃源金先生內人吐血泄瀉發喘(有大發明)
甲午仲秋下旬,黃源金先生以中饋病急,謁予於市,貌甚慘,步立慄然,語其症,怔怔言澀於吻,不勝其憂。執族醫尺一白予云:病自仲夏吐血二碗余,初以芩、連、梔、、柏、生地、芍藥大寒之劑投之,一帖而止,未幾則咳嗽徹晝夜。後師謂咳自吐血後,當以滋陰降火之治。
白話文:
陰曆甲午年的仲秋下旬,黃源金先生因中饋病發得非常急,在市集上來找我看診。他的面色十分慘白,站立不穩,雙手顫抖,說話時言語含糊不清,顯得十分痛苦。他拿著族裡醫生的處方交給我,並說:我的病症從仲夏開始,吐了兩大碗血。最初服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生地、芍藥等大寒之劑,服了一劑後就止血了。但是沒過多久,就開始咳嗽,晝夜不停。後來醫生認為我的咳嗽是吐血後的後遺症,應該用滋陰降火的法子治療。
逾兩月,盡其法而罔效,反加喘促,泄瀉,辰巳二時發熱,煩躁,師告技窮,謂喘咳乃火刑肺金,泄瀉乃脾胃已憊。保脾則火愈熾而喘咳增加;滋陰則泄瀉綿綿而元氣下脫。經書所記,嗽而下泄上喘者死,此症之謂也。似無可奈何矣,語竟淚潸潸下。予觀其忡忡之狀,心不覺惕然動也。
白話文:
過了兩個多月,用盡所有方法都沒有效果,反而加重了喘息和腹瀉。上午7-9點發燒,煩躁不安。醫生說他的醫術已經到了盡頭,表示喘息咳嗽是因為火氣灼傷肺金,腹瀉是因為脾胃已經疲憊不堪。保全脾胃的話,火氣會更加旺盛,喘息咳嗽會加重;滋養陰液的話,腹瀉會不斷拖延,元氣會流失。醫書上記載,咳嗽、腹瀉和喘息的人會死亡,這說的就是你這種情況。似乎已經無可奈何了,說完話後淚水便簌簌落下。我看到他焦慮的樣子,心中不禁感到害怕。
市去渠宅五里許,即步去一視,觀其面青,喘從抬肩擷項,息息連身而倒,脅背俱疼,日夜不得伏枕,脈之左澀右寸關滑大,診畢,顧金兄猶淚盈眥,予撫其背曰:毋淚,尚可生也。適徐仲子同視,詰予曰:症若此,夫子曰可生何也?予曰:是非汝所知也,第觀予治,俟奏功當語汝。
白話文:
這戶人家離市場約五里路。我步行前去探視了一番,見他面色青白,呼吸急促,從肩頭到脖頸都不斷抽動,氣息若連絲不斷,一側身就會昏倒,胸口和後背都疼痛難忍,晝夜不得平躺休息。把他的脈象,左手脈象澀滯,右手寸關二脈跳動滑大。診斷完畢,回頭一看,金兄眼眶中還噙著淚水,我輕拍他的肩膀說:「不要哭,他還有救。」恰好徐仲子也來探望,他問我:「病情已如此嚴重,您為何說還可以救?」我說:「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先看看我怎麼治療,等奏效後再告訴你。」
遂以紫菀、茜根、牡丹皮、桃仁、益元散、桑白皮、茯苓、桔梗、栝蔞仁、桂枝、白前水煎,臨服加韭菜汁半酒杯。服後背脅痛止,瀉減半,乃得睡,但咳而聲啞不除。次以杏仁、桔梗、紫菀、甘草、白前、五味子、栝蔞、乾薑、款冬花、半夏曲、通草水煎服,服後聲漸開,瀉全止,惟嗽尚多。再以半夏曲、桔梗、茯苓、陳皮、甘草、杏仁、桑白皮、白前、苡仁、白芍、牡丹皮水煎。
白話文:
於是使用紫菀、茜根、牡丹皮、桃仁、益元散、桑白皮、茯苓、桔梗、栝蔞仁、桂枝、白前用水煎煮,在服用時加入半杯韭菜汁。服用後,背部和兩側的疼痛消失,腹瀉減少了一半,得以入睡,但咳嗽和聲音嘶啞仍然沒有消除。
接著使用杏仁、桔梗、紫菀、甘草、白前、五味子、栝蔞、乾薑、款冬花、半夏曲、通草用水煎煮服用,服用後聲音逐漸恢復,腹瀉完全止住,只有咳嗽仍然較多。
再使用半夏曲、桔梗、茯苓、陳皮、甘草、杏仁、桑白皮、白前、苡仁、白芍、牡丹皮用水煎煮服用。
後以丹溪治咳吐方,用瀉白散加青皮、人參、白茯苓、五味子,調理痊愈。次年誕一子。是役也,徐仲子之功居多,蓋金為徐仲子友也。徐仲子治疾多奇中,乃篤信予而推轂之,初投劑,人多置議,仲子獨贊之曰:其必有見也,人人辟易,彼許可生,安得不望生哉?故金任之不二。
白話文:
後來按照丹溪派治療咳嗽咳痰的方法,使用瀉白散加上青皮、人參、白茯苓和五味子,調理後痊癒。第二年生了一個兒子。這次治療,徐仲子功勞最大,因為金某是徐仲子的朋友。徐仲子治療疾病很多見奇效,他篤信我的醫術並推薦我。初期用藥時,許多人議論紛紛,只有仲子獨自讚賞道:「他一定有見解。」大家都避而遠之,只有他相信我能救活,怎麼能不希望能活命呢?所以金某對我十分信任。
功成,餘明甫、查仲修問予曰:病起於吐紅,發熱、煩躁、喘咳皆是火邪,前後之師滋陰降火,藥法亦未爽,然而病轉增劇,其故何也?予答曰:醫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認病。餘明甫、查仲修曰:市人議先生治疾多不循方,每每師心。金之役,人皆視為火症而用寒涼,先生獨用溫藥,雖成功,小人竊為先生恐。
白話文:
病情已經好轉,餘明甫、查仲修問我說:「病人患病從吐血開始,發熱、煩躁、喘咳都是火邪引起的,我們之前用滋陰降火的方法,藥方並無不當,但是病情卻越來越嚴重,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回答說:「醫生難在認清病症,而不是用藥。」餘明甫、查仲修說:「市面上很多人都議論先生看病不按方程,總是憑藉自己的主觀判斷。在金之役中,大家都認為是火症,用寒涼藥,而先生卻獨獨用溫藥,雖然病情好轉,但我等心中不免有些擔心。」
予曰:病原於火,其勢之劇,以治之太峻致然。夫血之初來,勢如湧泉,安能一吐遂盡?必有餘血伏於經絡,思不及此,而以大寒之劑一帖而止,夫大寒之劑豈能止血,適以凝其血耳。血凝經絡,滯於氣道,氣滯血凝,日甚一日。氣滯又復生痰,痰與瘀血兩滯經絡,則肺氣不利,故咳嗽聲啞。
白話文:
我認為:疾病的起因在於火氣,之所以如此嚴重,是因為用藥太過猛烈所致。血液剛開始流出時,勢如泉湧,豈能吐一次就全部流盡?必定有殘餘血液潛伏在經絡中,沒想到這一點,而用一帖大寒的藥物就試圖止血。大寒的藥物哪裡能止血,反而會使血液凝結。血液凝結成塊,阻滯在氣道裡,氣血阻滯,日益嚴重。氣滯又會生痰,痰液和瘀血同時阻滯經絡,就會導致肺氣不暢,所以才會咳嗽和失聲。
不加察而為消瘀化痰,導血歸經,又以滋陰苦寒之劑施之,則痰瘀愈凝而氣道愈不利也,久則胃寒脾弱,反增泄瀉,晝夜喘促不能臥矣。書云: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而為陰盛格陽之症,故咳而嘔吐,予故始以桂枝、乾薑之類溫其胃,以桃仁、韭汁、丹皮、茜根之類活其血而消其瘀,故喘止而瀉除。東垣曰:脾胃喜溫而惡寒,信不欺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病情就使用化瘀化痰、導血歸經的方法,又使用滋陰苦寒的藥方,那麼痰液和血瘀會更加凝結,氣道更加不通暢。時間久了,胃寒脾弱,反而會加重腹瀉,晝夜喘息,無法安睡。醫書上說:上焦還有熱證沒有消除,中焦又出現寒證,導致陰盛阻遏陽氣的病症,因此會咳嗽嘔吐。所以我一開始用桂枝、乾薑這類藥物溫暖胃部,用桃仁、韭汁、丹皮、茜根這類藥物活血化瘀,所以喘息和腹瀉都消除了。東垣先生說:脾胃喜溫惡寒,果然不假。
古謂藥不貴執方,而貴合宜,方即兵家之陣圖,匠氏之規矩也。圖可授人,而不能授人鬥;匠可授人規矩,而不能授人巧。此岳武穆對宗留守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予遊方之外,亦不失方之內,惟不失方,竊謂知方。知方合法,豈區區能哉?觀古人治虛怯之疾,即不治之症,亦能延之三五載。
白話文:
古人說,用藥的價值不在於拘泥於藥方,而在於適合病情。藥方就像軍隊的陣法、工匠的規矩。陣法可以傳授,但不能傳授戰術;規矩可以傳授,但不能傳授技藝。這就像嶽飛對宗澤說的,運用之妙在於個人的心意。
我在四處遊歷學醫的同時,也一直遵循醫方的原則。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稱得上懂醫方。懂得醫方並能靈活運用,豈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看看古人治療虛弱的疾病,即使是無法治癒的病症,也能延長患者三年五載的生命。
乃今治虛怯者,不半載而竟殞逝,猶駕言曰:殆今之天元運氣使然,故人多不壽,愚謂天元運氣,則人人皆如是乎?何予母八十有六,予父逾八望九,予伯母今九十有五,予表伯汪春元東臺之父年九十餘,強健不啻少壯。不思速夭之由,皆為滋陰降火之誤,而反歸咎於天,天何尤哉?緣滋陰降火之法起于丹溪,繼而王節齋、何大英之流倡而和之,以成其風,此當今之大弊而人未之警也。
白話文:
現在治療虛弱的人,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去世了,有人還胡說八道說:大概是現在的天氣運勢使然,所以人大多都不長壽。我認為天氣運勢,人人都一樣嗎?為什麼我母親活到八十六歲,我父親超過八十九歲,我伯母現在已經九十五歲,我表伯汪春元的父親九十多歲,身體強健不比年輕人差。如果不思考早逝的原因,都把責任推給減竈火降虛火,反而歸咎於天氣,天氣又怎麼會是罪魁禍首呢?倡導減竈火降虛火的療法始於丹溪,後來王節齋、何大英等人信奉並發揚光大,才形成了這種風氣,這是當今醫學界的一個大弊端,而大家卻沒有警覺。
我師祖汪石山先生揭而指之,惜乎未有繼其言者,一齊眾楚,故滋陰之禍,流而迨今,敝以繼敝,無已時也,二三子其識之,徐仲子其聞之乎?仲修又問:先生何以認是症為中寒而非陰虛之火,而又認其喘為瘀血也。予曰:脈與症皆可考。《脈經》云:澀為氣滯,氣滯且血凝。
白話文:
我的師祖汪石山先生曾經揭露這些,可惜沒有人繼承他的觀點,因此醫家們一味滋陰,導致陰虛之禍延續至今,新病覆蓋舊病,沒有終止的時候。各位學生要記住這些,徐仲子你也聽一聽。仲修又問:先生為什麼判斷這病是寒證而不是陰虛之火?又為什麼認為喘息是由於瘀血?我回答說:可以通過脈象和症狀來判斷。《脈經》上說:脈象澀反映氣血阻滯,氣血阻滯時血液也會凝結。
盛吐之後,大寒之藥一帖而止,其未盡之餘血為寒涼所凝,滯於氣道為喘。書云,從前來者為本,從後來者為標。茲用活血消瘀之劑治其本,以溫熱暖胃之劑治其標,故瀉止而喘定也。
白話文:
大量嘔吐後,用大寒性的藥物一劑即可止吐,但未排完的積血會被寒涼性藥物凝固,滯留在氣道中導致喘息。醫書上說,病因先發作的是根本,後來發作的是表徵。現在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根本,用溫熱暖胃的藥物治療表徵,因此嘔吐止住了,喘息也平息了。
若夫陰虛火動之脈,乃細數之候,今脈滑大,非陰虛之脈,陰虛喘嗽之症,潮熱於夜,兩頰皆紅,今熱在辰已陽分,而面色帶青,由是以知其非陰虛之火,乃誤用寒涼激其火而上行也。經曰:水流濕,火就燥,中氣既寒,火愈不能下矣,正如雨驟雷烈則電光之火愈熾,日出而電光自息也。
白話文:
如果由於陰虛導致火氣旺盛,脈象應該是細小而數快的。現在脈象卻又滑又大,這不是陰虛的脈象。陰虛所致的喘咳症狀,往往在夜晚感覺潮熱,兩頰泛紅。而現在的熱症在上午的時間段,也就是陽氣旺盛的時候,而且面色發青,因此可以判斷這不是陰虛導致的火氣,而是誤用寒涼藥物刺激火氣上行造成的。經書中說:水往低處流,火會往上竄。如果中焦氣虛而寒,火氣就更難往下走,就像暴雨過後雷聲隆隆,電光火花會越發猛烈的道理一樣。太陽出來後,電光就會自動熄滅。
且陰虛火動,火起九泉,皆自足下湧泉穴起以漸上升,今膝下冷而上身熱,兩尺脈又弱,蓋由咳而氣升。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肺氣為寒藥壅遏不得下降,故咳而吐酸。《丹溪纂要》云: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喘咳嘔吐,瀉白散加人參、茯苓、五味子、青皮。故不從河間,而用諸嘔吐酸皆屬於火之治,況今歲次甲午,為濕土司運,八月建酉,水土衰敗之時。《內經》曰:毋違時,毋代化。
白話文:
身體陰液不足、陽氣旺盛,陽氣從足底的湧泉穴開始往上竄升。現在膝蓋以下發冷,上半身發熱,兩尺脈又很弱,這是因為咳嗽導致氣往上衝。醫書上說:身體受寒飲用冷的東西,就會損傷肺。肺氣被寒氣和藥物堵塞,無法下降,所以會咳嗽並吐出酸水。《丹溪纂要》說: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可以服用瀉白散,並加入人參、茯苓、五味子、青皮。因此,我們不遵循河間派的治療方法,而是採用針對所有因火氣旺盛而產生的嘔吐酸水的治療方法。而且現在是甲午年,濕土當令,八月是建酉之月,水土正衰竭的時候。《內經》說:不要違背時令,不要取代自然變化的規律。
且脾惡濕,濕多則瀉,濕則生痰。前後之師不考運氣月令,一概而用滋陰降火之劑,助濕生痰,安望其痰之愈也。《丹溪纂要》云: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也。遵而用之,如鼓應桴,予故曰:醫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認病,有以也。
白話文:
脾臟最怕潮濕,潮濕過多就會導致腹瀉,潮濕也會生痰。以往的醫生不懂得根據氣候變化和時令來用藥,一概使用滋陰降火的中藥,這會助長潮濕,生更多痰,怎麼可能治好痰呢?《丹溪纂要》中說:「強化脾土,去除脾臟的潮濕,纔是治療痰的根本方法。」按照這個方法用藥,就像鼓槌敲鼓一樣靈驗。所以我說:醫學的難處不在於用藥,而在於正確辨別疾病,這纔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