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孫文垣醫案》~ 卷四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2)

1. 從獻長郎七歲患痢疾後成疳(有發明)

族太學從獻長郎,七歲時患痢,紅白稠黏,而紅更多,飲食少,形氣弱。於時太學應南都試,其兄從明雅知予,因逆予視。視畢,予曰:此不可尋常治也。法當補。從明曰:語云無積不成痢,故法先推,今不下而遽用補,積何從去?予曰:足下論者,常也。治病貴先察症,古人有先攻後補,有先補後攻者,因症投劑,不膠於常也。

今形瘦體弱,面色青,稟受大不足者,飲良又少,予故用補。欲使寧有餘,即不如意,猶可措手。若拘常法下之。倘有變將奈之何?從明是予而索藥。即以四君子湯加歸芍、黃連、山楂,與服三帖,而病無進退。婦道間有議予非幼科專門,令更請夏氏。夏至,即語予先不下而用補,以至遷延如是。

夏曰:幸不下,若下今不可為,叩其故。曰:丹溪云大孔如毛筒者不治。今肛門有竹筒狀,豈可下?然也不必補,香連丸、六一散可愈耳。三服而痢愈頻,其病愈甚,又加噁心,而神氣憊。又更醫請汪恆春,汪至亦以香連丸、黃芩芍藥湯與之,痢下日夜不可以數計,飲食不入口。

婦道信耳,謂二氏有時名,故遞迎之。獨從明持議覆逆予。予往觀其形神大非昔比,知中氣虛極,非理中湯不可。用人參、白朮各二錢五分,酒炒白芍藥、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炮姜各八分,肉桂三分。四帖痢即減半。前方減其半料,又六帖,而飲食進,痢也止。稠黏雖無,而血水日夜仍三、五行,肌肉也未生。

予思其故,必疳疾從虛而動,用如聖丸以治疳病,則全瘳矣。

白話文:

從獻長郎七歲時得了痢疾,拉出紅白相間、濃稠黏膩的糞便,其中紅色更多。他食慾很差,身體虛弱。當時他的兄長從明認識我,就請我去看診。我看完後說:「這個病不能用一般的治療方法,應該用補的方法。」從明說:「俗話說無積不成痢,所以應該先用攻下的方法,如果現在不下,直接補,積存在哪裡呢?」我說:「你說的是一般的道理,但治病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病情。古人有先攻後補,也有先補後攻的,應該根據病情用藥,不能拘泥於常規。

現在他身體瘦弱,臉色發青,先天體質就很差,吃得又少,所以我才要用補的方法。希望能讓他身體有餘力,如果情況不佳,也還能想辦法處理。如果按照一般方法先攻下,萬一有變故怎麼辦?」從明同意我的看法,就請我開藥。我開了四君子湯,加上當歸、白芍、黃連、山楂,給他吃了三帖,病情沒有改善。

家裡有人覺得我不是小兒科的專家,就請了夏醫生來看。夏醫生來了之後,就說我沒有先用攻下,反而用補的方法,才會拖延成這樣。夏醫生說:「幸好沒用攻下,不然現在就麻煩了。」問他原因,他說:「丹溪說肛門如果像毛筒一樣大,就治不好了。現在他的肛門像竹筒一樣,怎麼能用攻下呢?但也不用補,用香連丸、六一散就可以治好。」吃了三帖後,拉痢疾反而更頻繁,病情更嚴重,還出現噁心,精神也變得很差。又請了汪恆春醫生來看,汪醫生也用香連丸、黃芩芍藥湯給他吃,結果拉痢疾的次數日夜無法計算,連東西都吃不下。

家裡人聽信了別人的話,認為這兩位醫生有名氣,就輪流請他們來。只有從明還是堅持我的看法。我再去看了看,發現他的精神狀態和之前差很多,知道是中氣虛弱到極點,必須用理中湯。我用了人參、白朮各二錢五分,酒炒白芍藥、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炮姜各八分,肉桂三分。吃了四帖,痢疾就減輕了一半。然後把藥量減半,又吃了六帖,就開始吃得下東西,痢疾也止住了。雖然沒有濃稠黏膩的糞便,但還是會拉出一些血水,每天三、五次,肌肉也沒有長出來。

我思考其中的原因,一定是疳疾因為身體虛弱而發作。我用如聖丸來治療疳疾,應該就能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