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孫文垣醫案》~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大司馬令媳產後暈厥發狂(有發明)

大司馬潘印川第三令子室,尚書蔣公孫女也。年二十五,體素弱,語言端謹。因難產傷力,繼以生女拂意,後又女死悲慼,即時暈厥,醒而神思咪昧,手足瘛瘲,目作上視。予更後始至,因瘛瘲不能診脈,細詢之,自女落地,惡露絕無,比有女醫在旁,乃昔所親信者,時與人參大嚼,及獨參湯並粥亂進,參與粥皆壅塞膈上不下,以故神昏瘛瘲不已也。予教以手於喉中探而吐之,喜其隨手吐出痰飲、粥、藥盈盆,瘛瘲方定。

乃與川芎、山楂、澤蘭葉、陳皮、半夏、茯苓、香附進之,稍得睡。予亦出中堂就寢。不虞女醫又私與補藥二帖。子丑時,陡然狂亂如降神之狀,口中亂語云:我是觀音大士降壇。所言皆儒雅官話,問答如流,聲甚壯厲,殊無產後不足之態。生平不諳漢聲,至是出語如生成者,人皆異之,目為神附,禳禱百般。

予獨諍之,語諸左右曰:此惡露不盡,乃蓄血如見鬼之症,非真有神佛相附也。徐以正言叱之即緘默,繼以清魂散加滑石、童便與之。至天明小水乃行,狂亂皆定。迨予出房少頃,詎知女醫意欲要功,又不知與何藥服之,少刻狂亂如前。再與川芎一錢五分,當歸四錢,澤蘭葉、益母草各一錢,臨服加童便,連飲二帖不效。

予逆思之,胸中必有餘痰作滯,前劑中無佐、使之品,故藥力不行也。即用前劑大加山楂與之,惡露稍行,神思即靜,嗣後稍睡少時,手足微動,或自以手掌其面,或自以手捶其胸,昏亂不息。診其脈近虛,早間面紅而光,申酉時面色白,此血行火退,故脈虛而當補矣。與人參、川芎、澤蘭葉各一錢,當歸、山楂各二錢,茯苓、陳皮各八分,卷荷葉一片,煎熟調琥珀末子五分,服下半時許,噯氣二聲。予喜曰:此清陽升而濁陰降矣,自茲安靜。

夜中惡露行,大便亦利,乃索粥飲。問其昨日漢聲何來?答曰:不知也。諸君始信蓄血如見鬼之言為不誣。昔秦越人有言曰: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醫一不治也。古稱用藥如用兵。以郭子儀之英明,而以魚朝恩監之,便不成功。予固非郭令公之儔,彼女醫之誤,則又有過於魚朝恩矣。

噫!寧不慎哉?

白話文:

大司馬潘印川的第三個兒媳,是尚書蔣公的孫女。她二十五歲,體質本就虛弱,說話舉止都很謹慎。因為難產耗盡力氣,接著又生了女兒,讓她感到失望,後來女兒又死了,她悲傷過度,立刻昏厥過去。醒來後,神智不清,手腳抽搐,眼睛向上翻。我比較晚才到,因為她抽搐無法把脈,仔細詢問情況,得知她從生下女兒後,惡露就完全沒有了。當時有個女醫在旁邊,是過去信任的人,不斷地給她吃人參,一下吃人參、一下喝人參湯,又亂餵粥,人參和粥都堵在胸膈上,下不去,因此她才會神昏和抽搐不止。我教人把手伸到她喉嚨裡去催吐,很高興地發現她吐出許多痰、粥和藥,抽搐才停止。

我開了川芎、山楂、澤蘭葉、陳皮、半夏、茯苓、香附這些藥給她吃,她稍微睡了一下。我也到中堂去睡了。沒想到那個女醫又偷偷給她吃了兩帖補藥。在子時和丑時的時候,她突然像神明附身一樣狂亂起來,嘴裡胡言亂語,說自己是觀音大士下凡。她說的話都像讀書人說的官話,對答如流,聲音非常洪亮,一點都沒有產後虛弱的樣子。她平常根本不懂漢語,這時候說出來的話卻像天生就會一樣,大家都覺得很奇怪,認為是鬼神附身,用盡各種方法來祭拜祈禱。

只有我跟他們爭辯,告訴大家說:這是因為惡露沒有排乾淨,體內積血才會像看到鬼一樣的症狀,並不是真的有神佛附身。我用嚴厲的話斥責她,她就安靜下來,接著給她吃了清魂散,並加滑石和童便。到天亮的時候,她小便順利排出,狂亂的情況也平靜下來。等我離開房間一會兒,沒想到那女醫又想邀功,不知道給她吃了什麼藥,過了一會兒,她又像之前一樣狂亂起來。我又給她吃了川芎一錢五分、當歸四錢、澤蘭葉和益母草各一錢,在服藥的時候加童便,連喝兩帖都沒有效果。

我回頭思考,認為她的胸中一定還有殘留的痰阻礙氣血運行,之前的藥方缺少輔佐和引導藥力的藥,所以藥效沒有發揮出來。我馬上在原來的藥方中大量加入山楂給她吃,惡露稍微排出一些,她的神智就平靜下來。之後她稍微睡了一下,手腳會微微動彈,有時候會自己用手捂著臉,有時候會自己捶打胸口,昏亂的情況沒有停止。把脈發現她的脈象虛弱,早上臉色紅潤有光澤,到了申時和酉時臉色就變得蒼白,這表示血氣運行火氣消退,所以脈象虛弱應該要補氣血了。我給她吃了人參、川芎、澤蘭葉各一錢,當歸和山楂各二錢,茯苓和陳皮各八分,再加一片卷荷葉,煎好後調入琥珀末五分,喝下約莫半個小時,她打了兩聲嗝。我高興地說:「這是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了,從此就會安靜下來。」

當天晚上她惡露排出,大便也通暢,就想要喝粥。我問她昨天那些漢語是從哪來的?她回答說:不知道。大家這才相信我說的「積血會像看到鬼」的說法是真的。以前秦越人(扁鵲)說過:有六種病不能治,其中一種就是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生。古人說用藥就像用兵。以郭子儀的英明,如果被像魚朝恩這樣的人監管,也不會成功。我雖然比不上郭子儀,但那女醫的錯誤,又比魚朝恩更過分了。

唉!怎麼能不謹慎小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