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泄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泄瀉是中醫學病證名,是指大便清稀、次數增多、質稀色淡、不成形或水樣,或伴有黏液、膿血、里急後重等症狀。泄瀉的病因病機複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內傷、脾胃虛弱等。

外感六淫:外感風寒、暑濕、燥熱等六淫之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出現泄瀉。

飲食不節:飲食不潔、生冷、過食肥甘厚味等,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泄瀉。

情志內傷: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可導致脾胃失和,出現泄瀉。

脾胃虛弱:脾胃素虛,或久病傷脾,可導致脾胃功能失常,出現泄瀉。

泄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清稀、次數增多、質稀色淡、不成形或水樣,或伴有黏液、膿血、里急後重等症狀。

泄瀉的治療以健脾和胃、止瀉止血為主。常用方藥有:

  • 保和丸:健脾和胃,止瀉。主治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
  • 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和胃止瀉。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
  • 白虎湯:清熱瀉火,止渴止瀉。主治外感熱邪,內有實熱所致的泄瀉。
  • 黃連素:清熱燥濕,止瀉。主治濕熱泄瀉。
  • 鞣酸蛋白:收斂止瀉。主治脾虛泄瀉。

泄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飲食宜清淡,不宜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不暴飲暴食,不吃過量。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胃苓湯

  • 1.《類證治裁》:「體氣虛弱者,身重便溏,清燥湯。酒濕者,嘔瀉發熱,葛花解酲湯。坐臥濕地,當風涼,足膝拘攣者,獨活寄生湯。年老衰憊,婦人腎虛血竭,致腰腳痛者,獨活寄生湯。脾胃不和,伏濕水瀉者,加味平胃散。脾濕泄瀉者,胃苓湯、蒼朮丸。
  • 2.《仁齋直指方論》:「)搜風順氣丸、神芎丸潤大腸燥症,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瀉三焦火邪。(凡言火者,指內火也。)當歸六黃湯瀉火滋陰,防風當歸飲補虛退熱。舟車丸、三花神祐丸能除濕熱,(濕則生熱。)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善解燥風。(燥則生風。)胃苓湯主傷暑泄瀉腹疼,柴苓湯治傷寒泄瀉身熱。
  • 3.《醫方考》:「此方亦治濕盛泄瀉者也。
  • 4.《仁術便覽》:「治感暑濕夾食,泄瀉煩渴,兼食瓜果太多,肚腹疼痛作泄。
  • 5.《醫方考》:「亦升藥也,故可以勝濕,可以升陽。而黃耆之甘,可使托其陷下之氣。甘草之溫,可使培其防水之土。當歸之潤,可使調榮血於風藥之隊也。泄瀉門胃苓湯亦可酌用。
▼ 展開更多

參苓白朮散

  • 1.《類證治裁》:「胃陰虛,不飢不食,人參、玉竹、麥冬、白芍、石斛、薏苡、烏梅、半夏。脾胃兩虛,肢寒泄瀉,附子理中湯、參苓白朮散。邪入厥陰,嘔沫腹痛,蛔動肢厥,半夏瀉心湯去參、草、大棗,加牡蠣、白芍、厚朴、烏梅。久瘧腎陰虛,面赤口渴,六味湯加五味、白芍、肉桂。腎水火俱虛,瘧久成癆。
  • 2.《仁齋直指方論》:「治中湯,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此藥最好。(方並見虛勞門。)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嘔吐痰水,胸膈痞滯,不美飲食,並皆治之。(方見泄瀉門。)枳朮丸,治痞消食,理脾強胃。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吐瀉有腹痛者,可與服木香推氣丸、沉香丸、丁香丸、感應丸。久病虛弱、年高及氣弱人,臟腑泄瀉久不止者,可與人參豆蔻散、厚腸丸、參苓白朮散、不換金正氣散、四君子湯之類。
  • 4.《仁術便覽》:「治脾胃虛弱,泄瀉。
  • 5.《祖劑》:「即四君子湯加山藥、白扁豆、蓮肉、薏苡仁、砂仁、桔梗,治脾胃虛弱、泄瀉,一切病後以此調理脾胃。如治噤口痢,加石菖蒲、枳殼、陳米。
▼ 展開更多

附子理中湯

  • 1.《類證治裁》:「胃陰虛,不飢不食,人參、玉竹、麥冬、白芍、石斛、薏苡、烏梅、半夏。脾胃兩虛,肢寒泄瀉,附子理中湯、參苓白朮散。邪入厥陰,嘔沫腹痛,蛔動肢厥,半夏瀉心湯去參、草、大棗,加牡蠣、白芍、厚朴、烏梅。久瘧腎陰虛,面赤口渴,六味湯加五味、白芍、肉桂。腎水火俱虛,瘧久成癆。
  • 2.《幼幼集成》:「_附子理中湯_,治痘證中寒泄瀉,糞色青白。
  • 3.《外科樞要》:「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 4.《瘍醫大全》:「_附子理中湯_,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腸鳴切痛,或痰氣不利,口舌生瘡,或嘔吐泄瀉等證。
  • 5.《証治準繩‧瘍醫》:「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本草擇要綱目》:「聰明耳目也。若久服則降令又復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腎開竅於目。安得不令目盲耶。又庸醫罔識。見仲景之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者。以澤瀉湯。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治泄瀉有五苓散。遂謂澤瀉之功瀉腎居多。每遇泄精滑腎之症。輒不敢用。並妄為著作。曰仲景八味丸中有澤瀉。
  • 2.《醫方集宜》:「治濕病足腫泄瀉小便不利
  • 3.《醫方集宜》:「方見泄瀉門 治痘初出瀉辨寒熱加減
  • 4.《本草綱目》:「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云桂通血脈是矣。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
  • 5.《皇漢醫學》:「曾世榮曰:「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濕土。因其內有桂枝,能抑肝風,助脾土也。傳云:『木得桂而枯是也。』」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世醫得效方》:「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治傷寒,身熱目疼,煩渴泄瀉。二藥和合,用生薑、陳米、烏梅煎服,立效。(方並見傷寒陽證類。)
  • 2.《保嬰撮要》:「小柴胡湯(加山梔、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治肝膽經風熱瘰癧,寒熱往來,口晡發熱,潮熱身熱,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或脅痛胸滿,小便不利,或泄瀉吐酸苦水,或肢體搐動,唇目抽札,並宜用之。(方見變蒸)
  • 3.《赤水玄珠》:「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嘔吐不止加薑汁。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

生薑瀉心湯

  • 1.《皇漢醫學》:「《醫事惑問》曰:「余前曾治療一男子病泄瀉,世醫謂難治,招余診之。心下痞硬,水瀉嘔逆而將絕。余曰:『此方療治,世人將大恐也。因今醫皆用柔藥,若用此方中病時,將大發瞑眩,恐其瞑眩者,病不治也。』病家領會而乞藥,乃用生薑瀉心湯三帖。其日七時許,病人大吐瀉而氣絕。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協熱下利者,其人大便素不調,邪氣忽乘於胃,便作煩渴,一如平時泄瀉稀糞,而色不敗,但焦黃耳。此伏邪傳裡,不能稽留於胃,至午後潮熱,便作泄瀉,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潮熱不作,則利亦止,為病愈。潮熱未除,利不止者,宜小承氣湯撤其餘邪而利自止矣。
  • 2.《濟陽綱目》:「_大承氣湯_,方見泄瀉門。

平胃散

  • 1.《奇效良方》:「治傷濕泄瀉。
  • 2.《奇效良方》:「上件用水五升,煮乾搗作餅子,晾乾再研為細末,每服二錢,食遠,用鹽湯調服。治泄瀉,用生薑湯調下。
  • 3.《祖劑》:「一名胃苓湯即平胃散合五苓散,治傷暑泄瀉、煩渴、小水不利、霍亂吐瀉及產後遍身浮腫。
  • 4.《仁術便覽》:「上用水五升,煮乾,搗作餅子,曬乾再碾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點服。如泄瀉加姜五片,烏梅二個去核,水煎服。
  • 5.《驗方新編》:「明雄黃研細,蒼朮研細各一兩,松香二兩,先將松香溶化,以虎爪和各藥末為丸如彈子大,夜燒火籠中,令病人坐其上,以被矇住,露頭在外,扶住熏之,連熏三夜,邪物自去。愈後,必然泄瀉,多服平胃散(見內外備用諸方),自愈。內有蒼朮最能避邪,此仙方也。終身忌食螃蟹。
▼ 展開更多

茵陳五苓散

  • 1.《醫方集宜》:「丹溪云:疫病眾人一般者,是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陶尚文治疫病在少陽經者,宜用小柴胡湯,加防風、羌活以發之。病在太陽經頭疼身痛發熱,宜用人參敗毒散。病在陽明經發熱目疼口乾者,宜用柴葛湯、清熱解肌湯。疫病發熱作渴泄瀉者,宜用茵陳五苓散,加柴胡、梔子。

理中湯

  • 1.《仁齋直指方論》:「理中湯,治腸胃虛弱,滲漉有聲,泄瀉頻並。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傷寒陰證,傷寒三、二日,五、七日,身體疼痛不可轉側,自汗四肢厥冷,瀉而不渴,或吐逆泄瀉,臍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與理中丸、理中湯。四肢冷甚,腹痛氣急者,與姜附湯,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並服。更重者,用法煉黑錫丹、金液丹、二氣丹之類,隨輕重而用之。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胃不和,中寒上衝,胸脅逆滿,心腹㽲痛,痰逆噁心,或時嘔吐,心下虛痞,隔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又腸胃冷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裡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氣結氣,並皆治之。
  • 4.《世醫得效方》:「治產後虛證,下痢純白,腹痛,裡急外重,手足冷。加木香、煨肉豆蔻,每服三錢,陳米、鹽烏梅煎,空心服。(方見大方科泄瀉類。)
  • 5.《奇效良方》:「治腸胃虛弱,漉漉有聲,泄瀉頻並。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衛生易簡方》:「又方,用枯白礬一兩,乳香四錢,麝香少許,黃丹一兩炒過研細,淨黃蠟一兩熔開,投藥末,攪勻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腹服。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泄瀉煨薑汁下。
  • 2.《嬰童類萃》:「益元散(見泄瀉門),琥珀抱龍丸(見前驚門,黃連甘草湯下)
  • 3.《秘傳外科方》:「上並碾為末,用黃蠟三錢重,清油少許,熔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裡急後重枳殼湯下,夾食感冷泄瀉乾薑湯冷吞下,暑瀉冷熟水吞下,神效難盡。
  • 4.《証治準繩‧類方》:「_茶梅丸_,用臘茶為細末,不以多少,用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泄瀉不止陳米飲下,每服二十丸,團茶尤佳。
  • 5.《証治準繩‧類方》:「上八味,銼碎,以好米醋於瓷器內,用文武火煮令乾,焙,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酒或鹽湯空心食前吞下,婦人血海冷當歸酒下,泄瀉飯飲下,冷痢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極暖下元,治腎氣虧乏,及療腰疼。

小建中湯

  • 1.《醫方論》:「肝木太強,則脾土受制。脾陽不運,虛則寒生,陰氣日凝,陽氣日削,故見腸鳴、泄瀉、腹痛等症。小建中湯之義,全在抑木扶土。當從吳氏之說,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溫里,桂枝解表,用各有當也。且肉桂性能殺木,合芍藥以制肝,又用薑、棗、甘草、飴糖之甘溫以補脾,斯中州之陽氣發舒,而陰寒盡退矣。

四物湯

  • 1.《祖劑》:「即四君子合四物湯去甘草、地黃,加桂,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 2.《麻疹專論》:「麻後泄瀉成痢者,四物湯加炒黃芩、地骨皮治之。

歸脾湯

  • 1.《古今名醫方論》:「脾之所歸,正在斯耳!張路玉曰: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術,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此方滋養心脾,鼓動少火,妙以木香調暢諸氣。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
  • 2.《雜病源流犀燭》:「二病之原,皆由勞心好色,以至真陽衰憊,邪火盛熾,真陰虧損,虛火炎爍,由是火蒸於上,則為咳血(宜五汁膏),為潮熱(宜清骨散),火動於下,則為精濁(宜龍齒丸),為泄瀉(宜歸脾湯、三白廣生湯),諸症蜂起矣。
  • 3.《雜病源流犀燭》:「_歸脾湯_,〔泄瀉〕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茯神,棗仁,遠志,龍眼,木香,甘草,姜,棗
  • 4.《沈氏尊生書》:「)為泄瀉(宜歸脾湯、三白廣生湯,)諸症蜂起矣。,然病之原,雖屬陰陽之虛,
  • 5.《沈氏尊生書》:「氣逆奔上(宜十全大補湯)。或脾胃虛弱,兼嘔吐泄瀉(宜歸脾湯)。曰失血眩暈,

黃芩湯

  • 1.《成方切用》:「(仲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合病者,謂有太陽證之身熱頭痛脊強,又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寒熱往來也。自利者,不因攻下而泄瀉也。)
  • 2.《兒科要略》:「一痘後泄瀉者,能食、口渴、脈盛為熱入大腸,宜黃芩湯加川連。食少不渴,脈微小者,此裡氣虛不能禁固水穀也,宜四君子湯加訶子、肉豆蔻之屬。

當歸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柴胡加桂湯_(見傷寒),_當歸散_(見痢),_烏犀丸_,_水晶丹_(並見癖積),_勻氣散_(見腹痛),_參苓白朮散_(見泄瀉)

四逆湯

  • 1.《家傳女科經驗摘奇》:「此經驗之確淪,毋得有議焉。雖有四肢厥冷,泄瀉痢症,類傷寒陰症,又難用四逆湯方,亦必用倍參生化湯,佐以炙姜,或加附子一片,則可以回陽止逆,又可以行參、耆之功矣。《經》云:脾,孤臟也。四旁,心、肝、肺、腎也。又云:搖體勞苦,則傷脾。又云:厥氣上行滿。
  • 2.《傷寒廣要》:「人參(一二兩或數錢),製附子(二三錢),炮乾薑(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 3.《醫通祖方》:「治陰寒脈沉,四肢厥冷,嘔吐泄瀉。
  • 4.《証治準繩‧類方》:「大黃湯,芍藥湯(俱滯下。),益黃散(見發熱),訶子湯(泄瀉),麻黃湯(傷寒。),小續命湯(中風。),漿水散(泄瀉。),姜附湯(中寒。),朮附湯(心痛。),大承氣湯(大便不通。),涼膈散(發熱。),四逆湯(泄瀉。),赤石脂丸(滯下。),消風散(頭痛。
  • 5.《張氏醫通》:「治陰寒脈沉。四肢厥冷。嘔吐泄瀉。

麻黃湯

  • 1.《証治準繩‧類方》:「大黃湯,芍藥湯(俱滯下。),益黃散(見發熱),訶子湯(泄瀉),麻黃湯(傷寒。),小續命湯(中風。),漿水散(泄瀉。),姜附湯(中寒。),朮附湯(心痛。),大承氣湯(大便不通。),涼膈散(發熱。),四逆湯(泄瀉。),赤石脂丸(滯下。),消風散(頭痛。

四逆散

  • 1.《醫學入門》:「寒熱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腹痛。陽證不可按揉,大便閉者為熱。表證誤下,表裡俱病者,桂枝加芍藥湯,甚者加大黃。半表裡證者,小柴胡湯去芩加白芍。表裡俱熱者,大柴胡湯。繞臍腹痛滿實,手不可近而便閉者,內有燥屎也,大承氣湯。經曰:痛隨利減是也。熱厥泄瀉者,四逆散。

八味地黃丸

  • 1.《景岳全書》:「其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以致脾困於中,肺困於上,而為喘促,為痞滿,為痰涎嘔惡,為泄瀉畏寒,凡脈見細弱,證見虛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證候,皆不必治嗽,但補其陽而嗽自止,如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理中湯,劫勞散之類皆當隨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汲深無及也。
  • 2.《臨症驗舌法》:「按:上方主治命門火衰,元陽虛憊,變為泄瀉,腹脹陽痿,精寒不育,兩膝痠疼,腰軟無力,兩目昏花,不能遠視,悉以此方治之。易曰:「日以煊之。」此方是也。

小承氣湯

  • 1.《羅氏會約醫鏡》:「邪氣乘胃,不能羈留,至午後潮熱,便作泄瀉,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依然,為協熱下利,宜小承氣湯。邪盡,利自止。二三日後,忽潮熱下泄,此伏邪未盡,治法同前。

白虎湯

  • 1.《傷寒廣要》:「一友疑其虛也。云。宜用肉桂附子。斂之以其言來告。余曰。誠有是理。但余前者按脈。似非此證。豈不數日。脈頓變耶。復往視。其脈仍洪大而數。余曰。此時一投桂附。即發狂登屋。必不救矣。一照前方。但加石膏至二兩。斂之曰。得毋與泄瀉有妨乎。余曰。熱邪作崇。
  • 2.《醫學衷中參西錄》:「然愈後泄瀉數次,後過旬日又重受外感,其脈與前次相符,乃因前次服白虎湯後作泄瀉,遂改用天花粉、玄參各八錢,薄荷葉、甘草各二錢,連翹三錢,服後亦汗出遍體,而其病分毫不減,因此次所出之汗乃熱汗非涼汗也。不得已遂仍用前方,為防其泄瀉,以生懷山藥八錢代方中粳米,服後仍遍體出涼汗而愈。
  • 3.《張氏醫通》:「涼膈散(方祖),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下),理中湯(方祖),四柱飲(泄瀉門),六柱飲(泄瀉門),二神丸(泄瀉門),四神丸(泄瀉門),連理湯(理中湯下),萬靈丹(癘風門)

真武湯

  • 1.《先哲醫話》:「泄瀉無異證者,宜胃苓湯、補中湯類,又有養胃湯、藿香正氣散、真武湯所宜。若食即更衣者,屬脾虛也。輕者,宜補中湯。重者宜補中益氣湯。久瀉者,可理中焦,宜附子理中湯加赤石脂,或阿芙蓉丸。泄瀉證多因不能泌別水穀,故宜分利水與糟粕。論云:下利不止,當利其小便是也。
  • 2.《龍砂八家醫案》:「此後症屢增屢退,計服黑錫丹九錢,人參三兩餘,後改用八味,從陰戀陽,膏子以平調上下,立春前始能起身,猶腹痛脹悶,進真武湯而泄瀉脹寬,再以參劑調補平安。是症也,賴有向書之先識,體乾之主持,二人之功居多,而予與履安,商酌贊襄,他人不能生別議,方克起一生於九死,為無功之功也。

逍遙散

  • 1.《張氏醫通》:「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保和丸(傷飲食門),越鞠丸(郁門),二陳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佐金丸(方祖),四君子湯(方祖),枳朮丸(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逍遙散(虛損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四神丸(泄瀉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麥門冬湯

  • 1.《運氣易覽》:「_麥門冬湯_,治肺經受熱,上氣咳喘,咯血痰壅,嗌乾,耳聾,泄瀉,胸脅滿痛,連肩背兩臂膊痛,息高。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肺經受熱,上氣咳喘,咯血痰壅,嗌乾耳聾,泄瀉,胸脅滿,痛連肩背,兩臂膊疼,息高。

黃耆建中湯

  • 1.《醫學入門》:「如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也,以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泄瀉,毛枯發落,從黃耆建中湯。
  • 2.《得心集醫案》:「_黃耆建中湯_,方見卷二內傷門泄瀉不食。
  • 3.《得心集醫案》:「_黃耆建中湯_,方見卷二內傷門泄瀉不食。

通脈四逆湯

  • 1.《証治準繩‧類方》:「四逆湯(見厥。),通脈四逆湯(見泄瀉。),芍藥甘草湯(見腹痛。),桂枝加當歸芍藥湯,即桂枝湯加當歸、芍藥。小柴胡湯(往來寒熱。),黃芩芍藥湯(見滯下。),白虎湯(見發熱。),小建中湯(見勞倦。),異功散,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茯苓四逆湯

  • 1.《醫學摘粹》:「(方見嘔吐),用_茯苓四逆湯加半夏_尤妙(方見泄瀉)

桂枝湯

  • 1.《證治摘要》:「葛根湯,桂枝湯,泄瀉有表症者。宜撰用此二方。或加朮茯苓。

葛根湯

  • 1.《證治摘要》:「葛根湯,桂枝湯,泄瀉有表症者。宜撰用此二方。或加朮茯苓。

越鞠丸

  • 1.《張氏醫通》:「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保和丸(傷飲食門),越鞠丸(郁門),二陳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佐金丸(方祖),四君子湯(方祖),枳朮丸(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逍遙散(虛損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四神丸(泄瀉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 2.《女科撮要》:「一婦人產後泄瀉,兼嘔吐咽酸,面目浮腫,此脾氣虛寒,先用六君加炮姜為主,佐以越鞠丸而咽酸愈,又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康。
  • 3.《濟陰綱目》:「一婦產後泄瀉,兼嘔吐咽酸,面目浮腫,此脾氣虛寒,先用六君加炮姜為主(按總方所言脾土虛寒,用六君加木香薑桂,而此止加炮姜一味為主,是又不必拘於一定之法矣),佐以越鞠丸,而咽酸愈,又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康。

黃連解毒湯

  • 1.《專治麻痧初編》:「凡麻疹只要出得盡,則毒邪解散,正氣和平。如怫鬱發熱,煩悶不寧,如蛇在灰,加蚓在塵之狀,或嘔吐,或泄瀉,此毒邪壅遏尚未出盡,煩熱,黃連解毒湯。嘔瀉,柴胡橘皮湯二者並外用胡荽酒以苧麻蘸酒戛之。(方法見前)待麻出盡,則煩熱自除,嘔瀉自止矣。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涼驚丸_,_溫驚丸_(並見驚搐),_導赤散_(心臟),_瀉青丸_(肝臟),_備急丸_,_丁香脾積丸_,_木香大安丸_(並見傷食),_柴胡二連丸_(見前),_補中益氣湯_,_四君子湯_,_四神丸_,_十一味木香散_(並見泄瀉)
  • 2.《保嬰撮要》:「一小兒言遲泄瀉,聲音不亮,雜用分利清熱等劑,喉音如啞,飲食少思,朝用地黃丸加五味子,夕用補中益氣湯,其瀉漸止。遂專服前丸,兩月喉音漸響。
  • 3.《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如治泄瀉,用實脾利水之劑不效者,亦用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炮薑、蒼朮;脈遲,加肉蔻、故紙。
  • 4.《周慎齋遺書》:「內傷寒熱,間作不齊,發熱而微,汗至頸、至臍而還,口不知穀味,日日如此,或兼泄瀉,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法。服諸傷寒藥不愈,有如瘧狀,汗而又熱,熱而又汗,頭痛發熱,或自語煩躁,不思飲食,遍身骨痛,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一法。頭痛甚加川芎、蔓荊子一法。
  • 5.《推拿抉微》:「_補中益氣湯_(見前泄瀉方內)

生化湯

  • 1.《盤珠集胎產症治》:「惡露未盡而泄瀉,生化湯加茯苓。俟惡血盡,然後或消而治之。(和二十四)若虛弱不能支持,加人參。

白朮散

  • 1.《保嬰撮要》:「《痘疹方》云:痘疹吐瀉,蓋因脾胃不和,飲食不調,煩渴,嘔吐泄瀉,並用白朮散。然瘡疹皆賴脾土,脾土實則易出易靨,萬物得土氣,溫暖而生,吐瀉則傷脾土,遂有更變之症。夏月中暑煩渴瀉,或腹痛,或欠筋,用五苓散加藿香。傷食吐瀉,用小異功散。手足並冷者,用益黃散、豆蔻丸。
  • 2.《目經大成》:「中氣者,脾胃之氣也,虛則不和。不和則熱作,而泄瀉時下,虛者補之於甘,故用四君。熱者沉之以清,故用乾葛。不和者,醒之以香,故用藿、木香。
  • 3.《保嬰撮要》:「若唇吻熱烈者,用當歸膏調柳花散敷之。若元氣虧損,或服寒涼之藥,或兼作嘔少食者,此虛熱也,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若泄瀉作渴者,脾胃虛弱也,用七味白朮散。若腹痛惡寒者,脾胃虛寒也,用六君、薑、桂。若因母食酒面煎煿者,用清胃散。若因母飲食勞役者,用補中益氣湯。
  • 4.《幼幼集成》:「如泄瀉不止而作渴者,此脾胃虛弱,津液枯也,宜七味白朮散。
  • 5.《幼幼集成》:「_七味白朮散_,治痘因泄瀉,津液不足而作渴者。
▼ 展開更多

竹葉石膏湯

  • 1.《保嬰撮要》:「_竹葉石膏湯四_(方見泄瀉咬牙)

六一散

  • 1.《簡明醫彀》:「_益元散_(即六一散、天水散),治中暑身熱,煩渴泄瀉,小便不利,白濁,痢疾。能燥濕去熱,利水實脾,化食行滯,逐凝血、清火邪之聖藥,夏月遠行不可缺。小便赤少,合五苓散(方見便癃。)
  • 2.《証治準繩‧雜病》:「丹溪云:泄瀉或嘔吐,生薑汁湯調六一散服。潔古云:有痰而泄利不止,甚則嘔而欲吐,利下而不能食,由風痰羈絆脾胃之間,水煮金花丸主之。

六君子湯

  • 1.《谷蓀醫話》:「陳修園治朱紫坊黃姓女,經閉泄瀉,便後帶血,主《金匱》黃土湯,以赤石脂易黃土,乾薑易附子,每服加生鹿茸五錢,連服八劑,瀉如故而經通,又五劑,瀉血俱止,以六君子湯加乾薑收功。因引喻氏治楊季登女經閉用龍薈丸一案,為一虛一實之對子,備載所著《女科要旨》中。
  • 2.《古今名醫彙粹》:「一、黃芩、白朮二味,為安胎之藥,若脾胃蘊熱,中氣無虧者,暫宜用之,凡屬脾胃虛痞,飲食少思,或泄瀉嘔吐面色萎黃,肢體倦怠者,宜用六君子湯。
  • 3.《古今名醫彙粹》:「或因飲食失宜,吐嘔泄瀉,此是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