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83)
內集·卷一 (83)
1. 附:雜病穴法
針家以起風廢癱瘓為主,雖傷寒內傷,亦皆視為雜病。《靈樞》雜證論某病取某經,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隨經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陽明經,中部足太陰,下部足厥陰,前膺足陽明,後背足太陽。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
雜病隨證選雜穴,仍兼原合與八法;經絡原會別論詳,十二原穴與八會穴,皆經絡氣血交會之處。別即陽別,乃陽交穴也。前論頗詳。
臟腑俞募當謹始;
五臟六腑之俞,俱在背二行,肺俞三椎下,心五、肝九、脾十一、腎十四椎下是也。五臟之募俱在腹部,心募巨闕、肝期門、脾章門、肺中府、腎京門。惟三焦、胞絡、膀胱無募,此言臟腑雜病,當刺俞募之穴。但《素問》明言中臟腑者不立死,則為害非小,故禁針穴多,後世每以針四肢者為妙手,初學可不謹哉!
根結標本理玄微,經云:足太陰根於隱白,結於中脘;足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足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堂;足太陽根於至陰,結於目也;足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鉗耳也;足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耳;手太陽根於少澤,結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結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結於扶突、偏歷也,手三陰之經未載,不敢強注此言。能究根結之理,依標本刺之,則疾無不愈。
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標在耳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項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標在胃俞與舌本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上三寸中,標在腎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中,標在肝俞也;手太陽之本在手外踝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一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別陽,標在頷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脈也;手少陰之本在兌骨之端,標在心俞也;手厥陰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也:此十二經之標本。有在標而取本者,有在本而取標者,有先治其標者,有先治其本者,無非欲其陰陽相應耳。
此《內經》至論。
四關三部識其處。
四關,合谷、太衝穴也。十二經原皆出於四關。三部,大包為上部,天樞為中部,地機為下部。又百會一穴在頭應天,璇璣一穴在胸應人,湧泉一穴在足應地,是謂三才。以上兼原、合八法諸穴,雖不悉針,亦不可不知其處也。
傷寒一日刺風府,陰陽分經次第取。
傷寒一日太陽風府,二日陽明之滎,三日少陽之俞,四日太陰之井,五日少陰之俞,六日厥陰之經。在表刺三陽經穴,在裡刺三陰經穴,六日過經未汗刺期門、三里,古法也。惟陰證灸關元穴,為妙。
白話文:
雜病穴法
針灸醫生主要治療風病、癱瘓等疾病,即使是外感傷寒或內傷,也都視為雜病處理。《黃帝內經·靈樞》中論述雜病時,提到某種病症應取用某條經絡,卻沒有明確指出特定穴位,這是要讓大家能根據經絡的循行走向來選取穴位。一般來說,上部的疾病多取用手陽明經的穴位,中部的疾病多取用足太陰經的穴位,下部的疾病多取用足厥陰經的穴位;前胸的疾病多取用足陽明經的穴位,後背的疾病多取用足太陽經的穴位。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各經絡所主的病症,選取該經絡上的穴位。通常治療疾病,一針就好,最多不超過四針,全身扎滿針是不可取的。
治療雜病時,要根據具體症狀選取不同的穴位,同時還要兼顧原穴、合穴以及八法穴。經絡的原穴、會穴非常重要,十二原穴和八會穴,都是經絡氣血匯聚的地方。陽別穴,就是陽交穴,之前已經詳細論述過。
臟腑的俞穴和募穴必須謹慎使用。
五臟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第二行的脊椎旁,例如肺俞在第三胸椎下,心俞在第五胸椎下,肝俞在第九胸椎下,脾俞在第十一胸椎下,腎俞在第十四胸椎下。五臟的募穴都在腹部,心募穴是巨闕,肝募穴是期門,脾募穴是章門,肺募穴是中府,腎募穴是京門。只有三焦、心包絡、膀胱沒有募穴。這裡說明治療臟腑的雜病,應該選取俞穴和募穴。但是《素問》中明確指出,針刺傷到臟腑會立即死亡,這危害極大,所以禁針的穴位很多。後世都認為針刺四肢的醫生是高明的,初學者要特別謹慎啊!
經絡的根結、標本理論非常深奧。《黃帝內經》說:足太陰經的根在隱白穴,結在中脘穴;足少陰經的根在湧泉穴,結在廉泉穴;足厥陰經的根在大敦穴,結在玉堂穴;足太陽經的根在至陰穴,結在眼睛;足陽明經的根在厲兌穴,結在耳前;足少陽經的根在竅陰穴,結在耳朵;手太陽經的根在少澤穴,結在天窗和支正穴;手少陽經的根在關衝穴,結在天牖和外關穴;手陽明經的根在商陽穴,結在扶突和偏歷穴。手三陰經沒有記載,不敢妄加註解。如果能深入研究根結理論,依照標本來針刺,那麼疾病就能痊癒。
足太陽經的本穴在足跟上五寸的地方,標穴在眼睛;足少陽經的本穴在竅陰穴,標穴在耳朵;足陽明經的本穴在厲兌穴,標穴在人迎、面頰、頸項和額頭;足太陰經的本穴在中封穴前上四寸的地方,標穴在胃俞和舌根;足少陰經的本穴在內踝上三寸處,標穴在腎俞和舌下兩側的脈絡;足厥陰經的本穴在行間穴上五寸處,標穴在肝俞;手太陽經的本穴在手外踝後方,標穴在命門穴上方一寸處;手少陽經的本穴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上一寸的地方,標穴在耳後上角下方外眥;手陽明經的本穴在肘骨上方的陽穴,標穴在下巴下方與嘴巴相合的地方;手太陰經的本穴在寸口穴中,標穴在腋下動脈處;手少陰經的本穴在兌骨的末端,標穴在心俞;手厥陰經的本穴在手掌後方兩筋之間的二寸處,標穴在腋下三寸處。這就是十二經的標本穴。有時會取標穴來治療本穴的病,有時會取本穴來治療標穴的病,有時會先治療標穴,有時會先治療本穴,這都是為了使陰陽平衡。
這是《黃帝內經》的重要論述。
要認識四關穴和三部穴的位置。
四關穴,是指合谷穴和太衝穴。十二經脈都起源於四關穴。三部穴,是指大包穴為上部,天樞穴為中部,地機穴為下部。此外,百會穴在頭部,對應天;璇璣穴在胸部,對應人;湧泉穴在足部,對應地,這就是所謂的“三才”。以上這些穴位,包括原穴、合穴以及八法穴,即使不全部針刺,也必須要知道它們的位置。
治療傷寒,第一天應該針刺風府穴,然後根據陰陽經絡來依次選穴。
傷寒第一天是太陽經病,針刺風府穴;第二天是陽明經病,針刺滎穴;第三天是少陽經病,針刺俞穴;第四天是太陰經病,針刺井穴;第五天是少陰經病,針刺俞穴;第六天是厥陰經病,針刺經穴。病在表,就針刺三陽經的穴位;病在裡,就針刺三陰經的穴位。如果過了六天還沒有出汗,就針刺期門穴和足三里穴,這是古老的治療方法。如果屬於陰證,就灸關元穴,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