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28)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七 (28)

1. 水火分治

此子和以臟腑分濕火,比之以肥人寒濕生痰,瘦人熱火生燥,以形體分言者尤精。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胞絡都無異;

火內陰外陽,主乎動也。凡動皆相火之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然雷非伏不能鳴,龍非蟄不能飛,海非附地不能波。鳴、飛、波,皆動為火也。人之火,寄於肝腎。肝屬木,腎屬水,膀胱者腎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也,故皆從火治。

然人火同天也,而以為元氣之賊者,人生恆動於欲,相火扇起,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此戴人及東垣明言,不獨張子和然也。

白話文:

張子和將濕火分為臟腑濕火和形體濕火,認為肥人容易寒濕生痰,瘦人容易熱火生燥,以形體區分濕火更精準。他指出肝膽、三焦等器官都應從火治,因為火主導人體的活動。人體的火來自肝腎,肝屬木,腎屬水,膀胱是腎的腑,心胞絡是腎的配,三焦的下焦負責肝腎的功能,都屬陰而下,因此都要從火治。但人體的火雖然與天地之火相通,卻也是元氣的賊,因為人體的欲望會導致相火旺盛,消耗真陰,陰虛則生病,陰絕則死亡。戴人、東垣等醫家也都有類似的觀點。

肺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

腸胃屬濕,謂其水穀之海,停濕聚水之鄉,實而不滿。脾動胃化,上輸清氣,此經先得其濕。金肺清高,何屬濕論?以其清氣上升,則在天為云,在人為氣;濁氣下降,則在天為雨,在人為濕。

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商議:

心勞則傷其血,腎勞則損其精,精血一傷,水火偏勝,陰陽兩虛,寒熱時作。若膽與膀胱,實而不滿,出而不入,傷寒寒熱,皆從此經而出。言其治無定法者,以其寒熱交差,治法不一也。

惡寒表熱小膀濕,惡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裡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真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兮承乃制。

白話文:

肺和胃經常會受到濕氣的影響,而肺和大腸都屬於容易受濕氣侵襲的器官。腸胃屬於濕性,就像水穀之海,停滯濕氣和水分的地方,因此總是飽脹而不充實。脾臟運化食物,將精華向上輸送到肺,所以肺經最先受到濕氣的影響。金屬屬性清淨高貴的肺,為什麼會受到濕氣影響呢?這是因為肺部的清氣上升,在天空中就形成雲,在人體中就是氣;濁氣下降,在天空中就形成雨,在人體中就是濕氣。

腎臟和膀胱、心臟和小腸,會根據寒熱的變化而互相協調。心臟勞累就會傷血,腎臟勞累就會損傷精氣,精血受損,就會導致水火失衡,陰陽兩虛,寒熱交替出現。如果膽囊和膀胱積聚了過多的濕氣,出而不入,就會導致傷寒和寒熱交替的症狀,這些病症都從這兩條經絡而來。之所以說治療方法沒有定法,是因為寒熱交替變化,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惡寒表熱是小腸膀胱有濕氣,惡熱表寒是心腎有熱。十二經脈中最主要的四條經絡,分別屬於火和濕,這四條經絡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如果內熱或內寒,就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外熱或外寒,就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濕氣和寒氣相通,火氣和熱氣相通,寒熱到頭來沒有兩種說法,六分法中分別有火、熱、寒,寒熱交錯的時候,舌苔就會出現變化。熱寒交錯的病機很深,如果過於亢奮,就應該採取抑制的方法。

氣之來也,既以極而成災;則氣之乘也,必以復而得平。物極則反,理之自然。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則腎水雖心火之所畏,亦不過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勝之矣。餘臟皆然。以人事言之,我與彼亢,則彼必害我;我能承之,則彼反為我所制矣,此借喻耳。本論運氣勝復,詳《素問·六微旨論》。

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治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

治濕無過似決川。

火常有餘,水常不足。然火有餘者,邪火也。若真火護衛形骸,灌溉臟腑,得之則生,失之則死,衰之則病,即真陽也,豈能有餘?水不足者,真水也。若邪水泛溢經絡,為腫痛麻痹,痰痢瘡毒,宜止下分消,猶如決川。其間精枯血竭,潮熱虛弱,乃真水不足,心火獨炎,宜滋陰補腎,最忌滲利。此治水之折衷也。

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爭奪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氣機過於旺盛就會帶來災禍,因此,氣機的運作必須以回復平衡為目標才能恢復正常。萬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反轉,這是自然法則。就以心火來說,如果心火不亢盛,腎水雖然畏懼心火,但也只是防範而已;一旦心火亢盛,腎水就會奮起克制它。其他臟腑也都是如此。從人際關係來說,我和對方爭鬥,對方必定會傷害我;如果我能順應對方,對方反而會被我所控制,這只是個比喻。關於氣機的運轉和恢復,可以詳見《素問·六微旨論》。

寒邪和熱邪在脈象上表現不同,因此治療時要根據病邪的性質和病情的輕重來選擇治法,才能達到最佳療效。不要治療風邪,也不要治療燥邪,只要治好火邪,風邪和燥邪自然就會消失。在應該解表的時候不要攻裡,在應該攻裡的時候不要解表。如果表裡兼證可以同時治療,也要注意內外症狀的輕重緩急。

治療濕邪,最好的方法就像決洪水一樣,要盡快排除濕邪。

火一般來說是偏盛的,而水一般來說是偏虛的。但火盛指的是邪火,而真正的火是保護身體、滋養臟腑的,有它我們才能生存,失去它我們就會死亡,衰弱就會生病,它是真正的陽氣,怎麼會過剩呢?水不足指的是真水,而邪水泛溢經絡,就會造成腫痛、麻痺、痰飲、痢疾、瘡毒等病症,這時候應該止住水邪向下流動,並消除水邪,就像決洪水一樣。其中,如果出現精氣枯竭、潮熱虛弱等症狀,就是真水不足、心火獨旺,應該滋陰補腎,最忌諱利水滲濕。這就是治療水的折衷方法。

這些道理,我已經完全明白了,感謝軒岐兩位醫聖留下的寶貴醫學知識,那些爭奪蠅頭小利的人實在是可笑!

2. 標本分治

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不知標本,是謂妄治。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中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掣開軒岐無縫鎖。

白話文:

醫術之道,要精通原理,又要廣泛學習,從小處著手,才能明白大道理。如果不懂得辨別疾病的本質和表象,就是胡亂治療。

少陽經的本質是相火,太陰經的本質是濕土,厥陰經的本質是火,陽明經的本質是濕,太陽經和少陰經彼此相生相剋,陰陽二氣相互包容。風寒感冒宜用發汗之法,燥濕兼具之症宜用瀉下之法;只要能清楚辨別疾病的寒熱虛實,便能運用自如,醫治百病,不再受古人醫學理論的限制。

3. 標本論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燥六腑;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在內為本。更人身之氣為標,血為本。以病論之,先發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後治重病。

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又如先病發熱,加之吐利大作,粥藥難入,略緩治熱一節,且先定嘔吐,漸進飲食,方兼治瀉;待元氣稍復,乃攻熱耳。此所謂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也。

白話文:

天上的陽氣無形無狀,向上外升,導致白天活動、輕盈乾燥,影響六腑;地上的陰氣有形有狀,向下內降,帶來夜晚安靜、沉重潮濕,影響五臟。

治療疾病時,必須明白標本之分。以人體而言,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所以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各臟腑的經絡,在外為標,在內為本。同樣,人體的氣為標,血為本。以疾病而言,先發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

所有治療疾病,都應先治本後治標。若先治標後治本,邪氣會更加滋長,病情也會加重。反之,先治本後治標,即使有多種疾病,也能一一消除。就像病人一開始患輕病,後來演變成重病,也要先治輕病,再治重病。

這樣邪氣就會被抑制,因為先治本的緣故。如果有腹脹,不論標本,要先治腹脹,因為這是急症。若腹脹之後出現大小便不利,也要不論標本,先治大小便,再治腹脹,因為這是更加緊急的情況。又比如,病人先發熱,接著出現嘔吐腹瀉,吃不下粥藥,就要先緩緩治熱,並優先穩定嘔吐,慢慢恢復飲食,再兼治腹瀉。等到元氣稍微恢復,才能攻治熱症。這就是所謂的「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推其至理,先治其標,亦先治其本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吐瀉之外,其餘皆先治其本,不可不慎也。假令肝受火之邪,是從先來者為實邪,實則瀉其子也。然非直瀉其火,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火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補其母,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又《經》云:工為標,病為本。但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治療不相應者,謂之標本不得。)謂醫工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大法)。若反理到行,所為弗順,豈惟治人,而神氣受害。病者當去故(醫)逆理之人,宜就新(醫)明悟之士,乃得至真精曉(之醫)以全已也。

此二法乃治病之至理,誠醫之良規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是先治本,再治標。除了大小便不順暢、腹脹嘔吐之外,其他病症都應該先從根本著手治療,不可掉以輕心。例如,如果肝臟受到火邪的侵襲,這是先來之邪,屬於實邪,就應該瀉其子,也就是瀉火。但不能只單純瀉火,還要用入肝經的藥物引導,以瀉火藥為君藥,來治療實邪。如果肝臟受到腎邪的侵襲,這是後來之邪,屬於虛邪,就應該補其母,也就是補肝。用入腎經的藥物引導,以補肝藥為君藥。

古書中也說,醫術是治標,疾病是治本。只要標本治療得當,邪氣就會消退。如果治療不當,就會出現標本不治的情況。好的醫生,會精通色脈,用藥不惑,施行大法。如果反其道而行,治療方法不當,不僅病人受苦,醫生也會受到神氣上的損害。病人應該遠離那些不精通醫術的醫生,尋找精明悟性的醫生,才能得到真正的醫術,保全自身。

這兩種方法是治療疾病的至理,是醫者應該遵循的準則。

4. 求本論

將以施其療病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疢不離陰陽二邪,風熱火病屬陽,濕燥寒病屬陰。苟不求而治之,則陰陽邪氣滋蔓而難制矣。(久而傳變,不勝其眾。)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風邪傷人,掉搖瘛瘲,卒露強直之病生焉。少陰為標,君火為本,熱邪傷人,瘡瘍暴下,水液渾濁之病生焉。

少陽為標,相火為本,火邪傷人,躁擾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焉。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以其病本於陽,故必求其陽而療之。太陰為標,濕土為本,濕邪傷人,腹滿身腫,諸痙強直之病生焉。陽明為標,燥金為本,燥邪傷人,膹郁皴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焉。

白話文:

將以施其療病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

要施行治療疾病的方法,就必須徹底探究疾病的根源。

蓋疾疢不離陰陽二邪,風熱火病屬陽,濕燥寒病屬陰。苟不求而治之,則陰陽邪氣滋蔓而難制矣。(久而傳變,不勝其眾。)

因為疾病都脫離不了陰陽二邪的影響,風熱火病屬於陽邪,濕燥寒病屬於陰邪。如果只是草率地治療,不探求疾病的根源,那麼陰陽邪氣就會不斷滋生蔓延,變得難以控制。(久而久之,疾病還會轉變,變得更加複雜,難以治療。)

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風邪傷人,掉搖瘛瘲,卒露強直之病生焉。

現在我們來說厥陰,它是標,風木是本,風邪傷害人體,就會導致身體顫抖、抽搐,最終會出現僵硬麻痺的病症。

少陰為標,君火為本,熱邪傷人,瘡瘍暴下,水液渾濁之病生焉。

少陰是標,君火是本,熱邪傷害人體,就會導致瘡瘍潰爛,突然腹瀉,以及水液混濁的病症。

少陽為標,相火為本,火邪傷人,躁擾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焉。

少陽是標,相火是本,火邪傷害人體,就會導致躁動不安,神志不清,好像失去了神志守護一樣。

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以其病本於陽,故必求其陽而療之。

善於治病的人,會根據邪氣的性質來選擇藥物:風邪過盛,就用辛涼藥物來平復;熱邪過盛,就用鹹寒藥物來平復;火邪過盛,就用鹹冷藥物來平復。因為這些病症都是由陽邪引起的,所以一定要針對陽邪進行治療。

太陰為標,濕土為本,濕邪傷人,腹滿身腫,諸痙強直之病生焉。

太陰是標,濕土是本,濕邪傷害人體,就會導致腹脹、全身浮腫,以及各種痙攣和僵硬的病症。

陽明為標,燥金為本,燥邪傷人,膹郁皴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焉。

陽明是標,燥金是本,燥邪傷害人體,就會導致皮膚粗糙、乾燥,以及各種便秘、口渴的病症。

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寒邪傷人,吐利腥穢,諸寒收引之病生焉。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燥淫所勝,平以苦溫;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以其病本於陰,故必求其陰而治之。如是而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蓋天之三氣,其氣自上而下,在人足三陽經受之;地之三氣,其氣自下而上,在人足三陰經受之。太陽寒水證,其脈浮而緊。緊者寒水之本也,浮者太陽標也。發於三陽經,急以辛熱之藥,攻本之緊,估以甘寒輕劑,解標之浮。由經入腑,又當審脈之浮緊。

若緊去浮在,是浮入腑也,以寒藥解之;浮去緊在,是緊入腑也,以熱藥攻之;浮緊不去,是浮緊俱入也,仍以熱藥攻其本,寒藥解其標。發於三陰經,急以辛熱之藥,攻本之緊,佐以甘寒重劑,解標之浮。由經之藏,又當審脈之浮緊。若緊去浮在,是浮入臟也,以寒藥解之;浮去緊在,是緊入臟也;以熱藥攻之;浮緊不去,是浮緊俱入也,仍以熱藥攻其本,寒藥解其表。少陰君火證,其脈沉而大。

白話文:

太陽是表象,寒水是根本,寒邪傷人,導致嘔吐、腹瀉、腥穢等症狀,各種因寒收縮引發的疾病就由此而生。善於治療的人,遇到濕邪過盛,就用苦寒藥物來平復;燥邪過盛,就用苦溫藥物來平復;寒邪過盛,就用辛熱藥物來平復。因為疾病的根源在於陰,所以一定要針對陰來治療。這樣做,疾病就不會不愈。

六氣是根本,三陰三陽是表象。因為天上的三氣,其氣從上往下,在人體足三陽經脈中受之;地上的三氣,其氣從下往上,在人體足三陰經脈中受之。太陽寒水證,脈象浮而緊。緊是寒水的根本,浮是太陽的表象。如果病發於三陽經,就要迅速用辛熱藥物攻其根本的緊,再用甘寒輕劑來解其表象的浮。疾病由經脈進入腑臟,又要再觀察脈象的浮緊。

如果緊脈消失,浮脈還在,就是浮氣進入腑臟,用寒藥來解之;如果浮脈消失,緊脈還在,就是緊氣進入腑臟,用熱藥來攻之;如果浮脈緊脈都沒有消失,就是浮緊氣都進入腑臟,還是要用熱藥攻其根本,寒藥解其表象。如果病發於三陰經,就要迅速用辛熱藥物攻其根本的緊,再用甘寒重劑來解其表象的浮。疾病由經脈進入臟器,又要再觀察脈象的浮緊。如果緊脈消失,浮脈還在,就是浮氣進入臟器,用寒藥來解之;如果浮脈消失,緊脈還在,就是緊氣進入臟器,用熱藥來攻之;如果浮脈緊脈都沒有消失,就是浮緊氣都進入臟器,還是要用熱藥攻其根本,寒藥解其表象。少陰君火證,脈象沉而大。

大者君火本也,沉者少陰標也。發於三陽經,則以辛寒之藥,攻本之火;佐以甘溫輕劑,解標之沉。發於三陰經,則以辛寒之藥攻本之火,佐以甘溫重劑解標之沉,少陽相火證,其脈浮而數;太陰濕土證,其脈沉而緩。本末同,故從本也。厥陰風木症,其脈沉而弦。陽明燥金證,其脈浮而短。

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抑論治法,各有其要,豈止於一端而已!其在表者,汗以發之;其在裡者,下之奪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慓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臟寒虛奪者,治以灸焫;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

白話文:

病症的根本原因,可以分為君火和少陰,分別代表著陽氣過盛和陰氣不足。若病症表現在三陽經,則用辛寒藥物來清熱解毒,同時用甘溫輕劑來緩解陰氣不足的症狀。若病症表現在三陰經,則用辛寒藥物來清熱解毒,同時用甘溫重劑來緩解陰氣不足的症狀。少陽相火證脈象浮而數,太陰濕土證脈象沉而緩。因為病症根源和症狀表現息息相關,所以治療應以根源為主。厥陰風木症脈象沉而弦,陽明燥金證脈象浮而短。

病症的根源、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不一定都直接相關,因此治療時不一定只針對根源和症狀,有時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每種都有其獨特的功效,並非只有一種方法。表證用汗法,裡證用下法,高熱證用吐法,頑固證用按摩法,虛寒證用灸法,脈絡疾病用針刺法,血瘀腫痛用砭石法,氣滯痿厥用導引法,經絡不通用醪醴法,筋脈損傷用熨藥法。總之,治療的目的就是找到病根,去除病邪,方法都是圍繞這個目的來選擇的。

昔者黃帝坐於明堂,受業於岐伯,傳通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殺生,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病既本於此,為工者,奚可他求哉!又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求病機之說,與夫必求其本之理一也。

白話文:

昔日黃帝坐在明堂,向岐伯學習醫術,並將學到的知識傳授給雷公。他說道:「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它主宰著萬物的生長變化,決定著生死存亡。陰陽之間存在著不可測的神秘力量,在其中運轉、操控、主宰著一切。疾病的根源就在於此,作為醫者,又怎麼能去尋找其他原因呢?」

他又說:「有病的人要尋找病因,沒病的人也要探求疾病的根源。這種探求病機的觀點,與追本溯源的道理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