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卷首 (1)
卷首 (1)
1. 卷首
2. 集例
○一因病陟醫,苦無統要入門,叔和《脈訣》、東垣《藥性》、《編注病機》、《醫方捷徑》、《醫學權輿》,非不善也,然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傷寒論》、《活人書》、《百問歌》,非不美也,然非幼讀不能成誦;《醫經小學》法全辭略,真可以入門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備,且意太簡古,學者亦難了悟。是以少瘥,將前數書合併成帙,中分內外。
內集詳於運氣、經絡、針灸、脈、藥,外集詳於溫暑、傷寒、內傷、雜病、方論。醫能知此內外門戶,而後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徇象執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
○一陰騭,病家元氣,醫家本領。國朝為善陰騭,當時置一冊座右,則意向自別。
○保養以助藥力,若專恃藥而不知養性,則藥亦難效。古人皆先養性,不愈而後服藥,故纂《素問》及丹溪二說於前,而附以己意,斷之於後。
○運氣理微,一遵《素問》、《靈樞》及各名家要括。
○歷代名醫姓氏,上古者遵名醫圖及原醫藥性,俾人知所自而不忘其本也;漢唐以後名家纂《醫林史傳》、《外傳》而載其治驗,俾人知所法也。
○經絡,修明堂仰人伏人圖歌,而注以《內經》。寸數穴法主治,與《銅人針灸經》及徐氏、莊氏皆同。
○臟腑遵《素》、《難》,兼採華佗《內照》、《編注藥性》等書。
○灸必依古,針學曾受五家手法,取其合於《素》、《難》及徐氏、何氏,錄之以備急用。
○形色脈訣,遵《素》、《難》及《醫經小學》、《脈經》、《脈圖》、《權輿》、《脈訣》。
○本草用《醫經小學》及《捷徑》、《釋藥》、《集韻》,得《大觀》旨也,更採《集要》等書,注其未備。
○溫暑全纂劉河間《原病式》。
○傷寒以陶氏《六書》為主,併入《傷寒論注》及《活人書》、《百問》、《百證》、王氏《家寶》、《仁齋直指》等書,而其分段次序,用《活人賦》改補,拆為病機、用藥二篇,則愚之管見也。後閱《溯洄集》所論次序頗同,惜其未暇編耳。
○內傷纂東垣並各名家而編次之。
○雜病竊危氏《得效方》意,及丹溪用藥總法,而提其風、寒,暑、濕、燥、火、氣、血、痰、郁大綱於前,稍從《丹溪附余》,小目分類於後。其歌括一以《捷徑》、《權輿》為主而改補之,更用《玉機微義》、《袖珍》、《仁齋直指》、萬氏等方分注於下。
○女科以《婦人良方》為主及參名家。
○小兒以《仁齋》為主,並《安老懷幼》書,痘疹以《醫學正傳》為要,並《仁齋》、陳氏、魏氏、聞人氏三要等書。
○外科以《外科樞要》為主。
○治法集古而去其重複耳。
○雜病用藥賦及古方詩括,依《仁齋》、《捷徑》而修補之。凡病機注下有方名而無藥品,又不書見何門,必見傷寒雜病用藥賦與古方詩括,或本草注,目錄可查。
白話文:
[集例]
一、由於疾病纏身而尋求醫治,卻苦於缺乏系統性的入門知識。叔和的《脈訣》、東垣的《藥性》、《編注病機》、《醫方捷徑》、《醫學權輿》等書,固然都不錯,但各自獨立成冊,使用起來有些不便。《傷寒論》、《活人書》、《百問歌》等書,固然好,但如果不是從小閱讀,就難以背誦。《醫經小學》內容全面,文字簡略,確實適合初學者,然而《局方》有些地方沒有涉及,而且內容過於簡古,學習者不易理解。因此,將前面提到的幾本書整合成一本,分為內集和外集。
內集詳細介紹運氣、經絡、針灸、脈診、藥物等知識,外集詳細介紹溫暑、傷寒、內傷、雜病、方論等內容。醫生如果能掌握這些內外集的知識,就可以根據情況制定治療方案,避免盲目跟隨症狀開方,導致患者生命受到威脅,所以將本書命名為《醫學入門》。
二、陰騭是病人自身的元氣,也是醫生的基本功。在明朝時,有一個醫生為了善待陰騭,將一本書放在座位旁邊,這樣就能隨時查看,從而提升自己的醫術。
三、保養身體可以增強藥物的效果,如果只依靠藥物而不注重養生,藥物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古人總是先養生,只有當病情無法通過養生得到改善時,才會服用藥物。因此,本書整理了《素問》和丹溪的兩種養生方法,並附上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後人參考。
四、運氣理論深奧,本書完全遵循《素問》、《靈樞》以及各名家的要點。
五、本書收錄了歷代名醫的姓氏,上古時期的名醫遵循名醫圖和原醫藥性,讓後人知道他們的來源,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漢唐以後的名醫,本書收錄了《醫林史傳》和《外傳》,記錄了他們的治療經驗,讓後人能夠學習他們的治療方法。
六、經絡部分,本書修訂了明堂仰人伏人圖歌,並以《內經》為基礎進行註解。寸數穴法主治,與《銅人針灸經》以及徐氏、莊氏的理論相同。
七、臟腑部分遵循《素問》和《難經》,同時參考了華佗的《內照》和《編注藥性》等書。
八、灸法必須遵循古法,針法部分,本人曾經學習過五家的針法,只保留符合《素問》、《難經》以及徐氏、何氏理論的手法,以便在緊急情況下使用。
九、形色脈訣部分遵循《素問》、《難經》以及《醫經小學》、《脈經》、《脈圖》、《權輿》、《脈訣》等書。
十、本草部分,本書使用了《醫經小學》、《捷徑》、《釋藥》、《集韻》等書,得到了《大觀》的精髓,同時參考了《集要》等書,補充了一些未提及的部分。
十一、溫暑部分,本書整理了劉河間的《原病式》。
十二、傷寒部分,本書以陶氏的《六書》為主,同時參考了《傷寒論注》、《活人書》、《百問》、《百證》、王氏的《家寶》、《仁齋直指》等書。對於分段次序,本書參考了《活人賦》進行修改和補充,分為病機和用藥兩個部分。後來閱讀了《溯洄集》,發現其中的次序與本書相似,可惜的是沒有時間進行編輯。
十三、內傷部分,本書整理了東垣和其他名醫的理論,並進行了編排。
十四、雜病部分,本書借鑒了危氏的《得效方》和丹溪的用藥總法,將風、寒、暑、濕、燥、火、氣、血、痰、鬱等大綱列在前面,稍微參考了《丹溪附餘》,將小目分類列在後面。歌括部分主要參考了《捷徑》和《權輿》,並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同時使用了《玉機微義》、《袖珍》、《仁齋直指》、萬氏等方進行分類注釋。
十五、女科部分,本書以《婦人良方》為主,同時參考了其他名醫的理論。
十六、小兒科部分,本書以《仁齋》為主,同時參考了《安老懷幼》和痘疹方面的《醫學正傳》、《仁齋》、陳氏、魏氏、聞人氏三要等書。
十七、外科部分,本書以《外科樞要》為主。
十八、治療方法部分,本書收集了古人的經驗,去除了重複的部分。
十九、雜病用藥賦和古方詩括部分,本書參考了《仁齋》和《捷徑》,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對於病機注下的方名,如果沒有藥品名稱,或者沒有寫明在哪個門類中,可以在傷寒雜病用藥賦、古方詩括或本草注中查找。目錄中也可以查到相關信息。
二十、本書對方名進行了修正,對於單方如抑青丸,改為單黃連丸。對於兩味藥的方子,在名字前加上一個「古」字,以表示遵循神農的原則。對於三味藥的方子,如三補丸,改為黃連黃芩黃柏丸。如果黃連是主要成分,則將黃連列在第一位,其次是黃芩和黃柏。對於湯藥也是如此,以效仿張仲景的方法。對於四君子湯這類方子,如果加入了一兩味藥,則去掉新立的名字,只寫「即四君子湯加某藥」。對於君臣佐使的方子,以含量最多的藥作為主要成分,並將其命名為君藥,中間如果有以臣藥或佐使藥命名的情況,都進行了修正。
本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方子太多,導致道理越來越難以理解,同時也為了方便人們記憶。對於含有二十五味以上的方子,本書不予收錄,因為太複雜,不符合神農的初衷。對於以藥物名稱命名的方子,如芎辛湯,只需要寫出白朮和甘草,然後註明用法即可,不再列出芎、辛兩種藥物。
總之,本書旨在簡化內容,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重複,以便初學者更容易掌握醫學知識。如果想要深入研究,本書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參考,對於專精的醫生來說,可能只是提供一些笑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