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1)

回本書目錄

卷首 (1)

1. 集例

○一因病陟醫,苦無統要入門,叔和《脈訣》、東垣《藥性》、《編注病機》、《醫方捷徑》、《醫學權輿》,非不善也,然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傷寒論》、《活人書》、《百問歌》,非不美也,然非幼讀不能成誦;《醫經小學》法全辭略,真可以入門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備,且意太簡古,學者亦難了悟。是以少瘥,將前數書合併成帙,中分內外。

內集詳於運氣、經絡、針灸、脈、藥,外集詳於溫暑、傷寒、內傷、雜病、方論。醫能知此內外門戶,而後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徇象執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

○一陰騭,病家元氣,醫家本領。國朝為善陰騭,當時置一冊座右,則意向自別。

白話文:

由於學習醫術,苦於沒有統整的入門書籍,叔和的《脈訣》、東垣的《藥性》、《編注病機》、《醫方捷徑》、《醫學權輿》等書雖然都不錯,但各自成書,使用上有所不便。《傷寒論》、《活人書》、《百問歌》等書雖然很好,但需要從小學習才能熟背。《醫經小學》的內容完整但詞彙簡略,確實可以作為入門書籍,但是《局方》還有不足的地方,而且內容太過簡古,學習者也難以理解。因此我將前面提到的幾本書合併成冊,分為內集和外集。

內集詳細講述運氣、經絡、針灸、脈象和藥物,外集詳細講述溫病、傷寒、內傷、雜病和方劑論述。醫生能夠了解內外集的內容,才能根據病症制定治療方法,避免只看表面現象而亂用藥方,導致病人死亡。所以本書取名為《醫學入門》。

陰德,指的是病人的元氣,醫生的能力。現在國家要做好事積陰德,可以把這本書放在身邊,這樣治病的心態就會有所不同。

○保養以助藥力,若專恃藥而不知養性,則藥亦難效。古人皆先養性,不愈而後服藥,故纂《素問》及丹溪二說於前,而附以己意,斷之於後。

○運氣理微,一遵《素問》、《靈樞》及各名家要括。

○歷代名醫姓氏,上古者遵名醫圖及原醫藥性,俾人知所自而不忘其本也;漢唐以後名家纂《醫林史傳》、《外傳》而載其治驗,俾人知所法也。

○經絡,修明堂仰人伏人圖歌,而注以《內經》。寸數穴法主治,與《銅人針灸經》及徐氏、莊氏皆同。

○臟腑遵《素》、《難》,兼採華佗《內照》、《編注藥性》等書。

○灸必依古,針學曾受五家手法,取其合於《素》、《難》及徐氏、何氏,錄之以備急用。

白話文:

保養身體有助於藥力發揮,若只依靠藥物而不注意養生,藥物也難以奏效。古人都是先養生,不見好轉才服藥,因此,我將《素問》和丹溪的論述放在前面,並附上我的見解,在後面做出總結。

氣運變化微妙,遵循《素問》、《靈樞》以及各個名家要點。

歷代名醫姓氏,上古時期的則遵照名醫圖以及原醫藥性,讓人知道他們的來歷,不忘其本源;漢唐以後名醫編纂《醫林史傳》、《外傳》記載他們的治驗,讓人知道可以效法。

經絡方面,修明堂仰人伏人圖歌,並用《內經》進行註解。寸數穴法主治,與《銅人針灸經》以及徐氏、莊氏的說法相同。

臟腑方面遵循《素問》、《難經》,並參考華佗的《內照》、《編注藥性》等書籍。

灸法一定要依循古法,針灸學曾受五家手法影響,取其與《素問》、《難經》以及徐氏、何氏的說法相符,記錄下來以便急用。

○形色脈訣,遵《素》、《難》及《醫經小學》、《脈經》、《脈圖》、《權輿》、《脈訣》。

○本草用《醫經小學》及《捷徑》、《釋藥》、《集韻》,得《大觀》旨也,更採《集要》等書,注其未備。

○溫暑全纂劉河間《原病式》。

○傷寒以陶氏《六書》為主,併入《傷寒論注》及《活人書》、《百問》、《百證》、王氏《家寶》、《仁齋直指》等書,而其分段次序,用《活人賦》改補,拆為病機、用藥二篇,則愚之管見也。後閱《溯洄集》所論次序頗同,惜其未暇編耳。

○內傷纂東垣並各名家而編次之。

○雜病竊危氏《得效方》意,及丹溪用藥總法,而提其風、寒,暑、濕、燥、火、氣、血、痰、郁大綱於前,稍從《丹溪附余》,小目分類於後。其歌括一以《捷徑》、《權輿》為主而改補之,更用《玉機微義》、《袖珍》、《仁齋直指》、萬氏等方分注於下。

白話文:

形色脈訣,參考了《素問》、《難經》、《醫經小學》、《脈經》、《脈圖》、《權輿》、《脈訣》等書。

本草方面,採用了《醫經小學》、《捷徑》、《釋藥》、《集韻》等書,並以《大觀》為主要參考,還補充了《集要》等書的內容,注釋未盡之處。

溫暑全纂參考了劉河間的《原病式》。

傷寒方面,以陶氏的《六書》為主要參考,並加入了《傷寒論注》、《活人書》、《百問》、《百證》、王氏《家寶》、《仁齋直指》等書的內容。分段次序則採用了《活人賦》進行改補,分為病機和用藥兩篇,這是我的見解。之後閱讀了《溯洄集》,發現其論述次序與我頗為相同,只是尚未編纂完成。

內傷纂參考了東垣和各個名家的著作,並依此編排。

雜病方面,借鑑了危氏的《得效方》和丹溪的用藥總法,將風、寒、暑、濕、燥、火、氣、血、痰、郁等大綱列於前面,並參考了《丹溪附余》,將小目分類列於後面。歌訣部分以《捷徑》、《權輿》為主,並進行了改補,還用《玉機微義》、《袖珍》、《仁齋直指》、萬氏等方書進行註解。

○女科以《婦人良方》為主及參名家。

○小兒以《仁齋》為主,並《安老懷幼》書,痘疹以《醫學正傳》為要,並《仁齋》、陳氏、魏氏、聞人氏三要等書。

○外科以《外科樞要》為主。

○治法集古而去其重複耳。

○雜病用藥賦及古方詩括,依《仁齋》、《捷徑》而修補之。凡病機注下有方名而無藥品,又不書見何門,必見傷寒雜病用藥賦與古方詩括,或本草注,目錄可查。

○正方名,凡單方如抑青丸,則改為單黃連丸。二味者加一古字於上,所以遵神農也。三味者如三補丸,改為黃連黃芩黃柏丸,若黃連為君,則先連次芩、柏,湯藥亦然,所以效仲景也。又如四君子之類,加一二味便易其名者,則去其新立名目,只云即四君子湯加某藥。又有君臣佐使,以多者為君,合以君藥立名,中間有以臣藥及佐使藥立名者,悉易之。

白話文:

婦科以《婦人良方》為主要參考書,並參考其他名家著作。小兒科以《仁齋》為主,並參考《安老懷幼》等書,痘疹則以《醫學正傳》為主要參考書,同時參考《仁齋》、陳氏、魏氏、聞人氏等著作。外科以《外科樞要》為主要參考書。治療方法主要參考古籍,剔除重複部分。雜病方面,用藥賦及古方詩括則依據《仁齋》、《捷徑》修補完善。凡病機註釋下方有方名但無藥品,且未標明出自哪個門類,則需查閱《傷寒雜病用藥賦》與《古方詩括》,或《本草注》,目錄可供查找。方名方面,凡單方如抑青丸,則改為單黃連丸。二味方在方名前加一古字,以遵循神農氏藥典。三味方如三補丸,則改為黃連黃芩黃柏丸,若黃連為君藥,則將黃連、黃芩、黃柏依序排列,湯藥亦然,以效法仲景。又如四君子湯等,加一兩味藥便更換名稱的,則去除新立名稱,只稱之為四君子湯加某藥。此外,君臣佐使方面,以用量較多的藥物為君藥,並以君藥命名,若中間有以臣藥或佐使藥命名者,則全部更改。

凡此皆厭方之太多而理益湮塞,又令人易記也。其間有二十四五味以上者,決不錄入,蓋太雜太多,非神農本意。又下以藥味為名者,下卻更不載其藥,如芎辛湯,白朮甘草水煎,下更不載芎、辛二藥。

○歌括多有一句兩讀者,大字既可成句,又可接下小注成一句者,多是湯散名字。大字止載其名,湯散二字注下,凡此皆省字故耳。雖然欲簡省者,心也;不能省而簡䎼八九帙者,學之無要而依樣畫成,聊為初學入門。若大方專精,徒為嗤笑之資云。

白話文:

這些都是因為方劑太多,導致道理被掩蓋,也容易讓人記混。其中有二十五味以上藥物的方劑,一律不收錄,因為太過雜亂,不是神農本意。另外,以藥味命名的方劑,下面也不再列出藥物,比如「芎辛湯」,就是用白朮和甘草水煎,下面就沒有再列出芎和辛這兩種藥。

有些歌訣中,一句話有兩種讀法,大的字可以自己成句,也可以連接下面的註解一起成句,大多是湯散的名字。大的字只寫名字,湯散二字放在註解下面,這些都是為了簡省文字。雖然想要簡省是好心,但不能因為簡省而把八九帙的內容全部都簡化掉,這樣學起來沒有重點,只是依樣畫葫蘆,只是為了讓初學者入門。如果想要精通藥方,這樣就只能讓人嗤笑了。

2. 先天圖說

學《易》而後可以言醫,非學乎畫也,學乎爻也。試觀之心,果有畫乎?果有爻乎?元理元氣渾合無間而已。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由此造化以為之主也。頤生者知此,則自然懲忿窒欲而水火交泰。濟人者知此,則自然辨物居方而沉疴頓復。圈之於首,以便不識字者開卷肅然,至簡至易而玩之有趣耳。敢曰且於羲皇心地上著力,以竊軒岐之微意哉!是為說。

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後天坎離繼之。血屬水,氣屬火,血陰而氣陽也。離中虛,真陰存焉;坎中滿,真陽寓焉。陰陽虛實之機,醫道思過半矣。

白話文:

學習《易經》之後才能談論醫學,不是學它的圖畫,而是學它的爻象。試著觀察你的內心,真的有圖畫嗎?真的有爻象嗎?根本原理和元氣混雜在一起,毫無間隔。天地萬物,人與生物,都是由這個造化主宰的。懂得養生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自然會剋制怒氣和慾望,達到陰陽調和。治病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自然會辨別事物、選擇合適的地方,治癒頑固的疾病。我把這些道理寫在最前面,方便不識字的人閱讀,簡單易懂,玩味其中也趣味無窮。我敢說,這就是在黃帝、伏羲的心地上下功夫,竊取軒轅、岐伯的精妙之處。這就是我的論述。

人體的各種疾病,都是因為陰陽不調造成的,所以用後天八卦的坎離來補充。血液屬陰,氣屬陽,血液是陰性的,氣是陽性的。離卦的中心虛空,蘊藏著真陰;坎卦的中心飽滿,蘊藏著真陽。陰陽虛實的變化,醫道就已經明白了一半了。

3. 天地人物氣候相應說

經十二,絡十五,凡二十七,氣血相貫,無有休息。故一歲陰陽升降,會於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於寅時。榮衛循環,上應天之度數,下應地之分野。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宿謂二十八宿,度謂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經水者,謂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也,以其內合經脈,故名之曰經水焉。經脈者,謂手足三陰三陽之脈,所以言者,以內外參合,人氣應之,故言及也。

內足陽明,外合海水;內足太陽,外合清水;內足少陽,外合渭水;內足太陰,外合湖水;內足厥陰,外合沔水;內足少陰,外合汝水;內手陽明,外合江水;內手太陽,外合淮水;內手少陽,外合漯水;內手太陰,外合河水;內手心主,外合漳水;內手少陰,外合濟水,內外輸應。氣衛於外,以充皮膚;血榮於中,以營經絡。

白話文:

人體經絡共計十二經、十五絡,總共二十七條,氣血在經絡中互相貫通,沒有休息。因此,一年四季的陰陽升降變化,在立春時達到平衡;一天的陰陽變化,在寅時達到平衡。人體的榮衛循環,上應天上的度數,下應地上的分野。天上有二十八宿,地上有經水,人體有經脈。二十八宿是指天上的星宿,度是指天上的三百六十五度。經水是指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因為它們與人體經脈內部相通,所以稱為經水。經脈是指手足三陰三陽的脈絡,之所以要提到它們,是因為它們內外相合,人體的氣息與之相應,所以要特別說明。

內足陽明經與海水相通,內足太陽經與清水相通,內足少陽經與渭水相通,內足太陰經與湖水相通,內足厥陰經與沔水相通,內足少陰經與汝水相通,內手陽明經與江水相通,內手太陽經與淮水相通,內手少陽經與漯水相通,內手太陰經與河水相通,內手心主經與漳水相通,內手少陰經與濟水相通,內外相互流通。氣衛在體表運行,滋養皮膚;血液在體內運行,滋養經絡。

周一體而無間,應漏水百刻而不違,一百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乃平人之常也。察陰陽,決生死,雖經絡流注,如環之無端,豈能逃於脈之三部耶?至於草木昆蟲,盡皆得氣之先,所以雖乾枯陳朽,亦可以調臟腑而治疾病,其氣同也,學者玩之。

白話文:

人體是一個整體,各個部位相互聯繫,毫無間隙。呼吸規律,每百刻(約兩小時)呼吸一次,一夜一百刻,約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這都是正常人的狀態。透過觀察陰陽變化,就能判斷生死。經絡循行流注,如同環狀無端,不可能逃脫脈象的三部變化。草木昆蟲都先於人體得到天地之氣,因此即使枯萎陳朽,也能用來調理臟腑、治療疾病,因為其氣息與人體相同。學習者應細心研究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