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5)

回本書目錄

卷首 (5)

1. 世醫

以醫為業,世代相承者也。

樓護,字君卿,西漢人。少隨父為醫,遊五侯家,鹹得其歡心,後以經學為京兆令。

徐秋夫,南宋徐熙之子,為射陽令,醫術尤精,曾針鬼腰。

徐道度,秋夫長子,以醫官蘭陵太守。

徐叔向,秋夫次子,亦精醫。

徐謇,字成伯,道度次子,後魏丹陽人,家本東莞。善醫藥,以醫官至光祿大夫,贈東將軍齊州刺史,諡曰靖。

徐踐,字景升,襲爵建興太守,亦精醫。

徐雄,德醫徐文伯之子,傳父術尤精。

徐之範,儒醫徐之才之弟,以醫官太常寺卿。

徐敏齊,之範之子。攻醫,博覽多藝,隋贈朝散大夫。

白話文:

以醫為業,世代相承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行醫是他們家世代相傳的職業。

以下分別介紹各個人物:

  • 樓護,字君卿,西漢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醫術,並在五侯家中行醫,深受他們喜愛。後來又以經學知識出任京兆令。

  • 徐秋夫,南宋徐熙的兒子,擔任射陽令,醫術精湛,曾用針灸治好了鬼腰的病。

  • 徐道度,秋夫的長子,以醫術出任蘭陵太守。

  • 徐叔向,秋夫的次子,同樣精通醫術。

  • 徐謇,字成伯,道度的次子,後魏丹陽人,祖籍東莞。精通醫藥,以醫官身份官至光祿大夫,死後追贈東將軍齊州刺史,諡號靖。

  • 徐踐,字景升,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擔任建興太守,同樣精通醫術。

  • 徐雄,德醫徐文伯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醫術,並且更加精湛。

  • 徐之範,儒醫徐之才的弟弟,以醫官身份擔任太常寺卿。

  • 徐敏齊,之範的兒子。他專研醫術,博覽群書,多才多藝,隋朝贈予他朝散大夫的官銜。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描述了徐氏家族世代相傳的醫術,並介紹了家族中一些傑出的醫者。

褚該,字孝通,褚澄之弟,善醫術。仕梁歸周,與姚僧垣同時,進授車騎大將軍。其子則亦傳其家業。

許智藏,隋高陽人,因母疾覽醫。歷仕梁、陳、隋,皆為員外散騎侍郎,煬帝即位時致仕,年八十卒於家。

許澄,智藏宗人。以醫術與姚僧垣齊名,拜上儀同三司。

甄權,唐許州扶溝人。以母病究集方書,遂為高醫。仕隋為秘書省正字,稱疾免。魯州刺史庫狄嶔風痹不得挽弓,公使彀矢響堋,立針其肩髃一穴,進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貞觀中公已百歲,太宗幸其舍,視飲食,訪其術,擢朝散大夫,賜几杖、衣服。尋卒,年百三歲。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

白話文:

褚該,字孝通,是褚澄的弟弟,精通醫術。他曾在梁朝為官,後來歸順周朝,與姚僧垣同時期,被授予車騎大將軍的官職。他的兒子也繼承了家業,精通醫術。

許智藏,是隋朝高陽人,因為母親生病而開始鑽研醫術。他在梁、陳、隋三朝都擔任員外散騎侍郎,隋煬帝即位時退休,八十歲在家中去世。

許澄是許智藏的族人。他以精湛的醫術與姚僧垣齊名,被封為上儀同三司。

甄權,是唐朝許州扶溝人。他因為母親生病而勤奮研究醫書,最終成為一名高明的醫生。他在隋朝擔任秘書省正字,因病請辭。魯州刺史庫狄嶔患風痹,無法拉弓,甄權替他施針,僅在肩髃穴扎了一針,就說:「可以射箭了!」結果果然如他所言。貞觀年間,甄權已經一百歲了,唐太宗親自到他家中探望,關心他的飲食起居,並詢問他的醫術,授予他朝散大夫的官職,還賜予他几杖和衣服。不久後,甄權去世,享年一百零三歲。他著有《脈經針方》、《明堂》等圖書。

甄立言,權之弟,為太常丞,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治一道人心腹煩滿彌二歲。公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姆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

江哲,字明遠,宋婺源人,以醫名家十五世。公益通儒書,務以其術活人,則大所居為施藥室,抗層樓,扁以登云,遠近病者群集,一劑輒瘥。理宗召至賜坐,屢官之,不顧,賜宅一區。其子世良為供檢郎,其孫雷舉進士。

劉翰,宋滄州臨津人。世習醫業,為翰林醫官,著《經用方書》三十卷,《論候》十卷。

白話文:

甄立言是權的弟弟,擔任太常丞,撰寫了《本草音義》七卷和《古今錄驗方》五十卷。他曾醫治一位腹痛腹脹已兩年的病人。甄立言診斷說:「病人的肚子裡有蠱蟲,應該是誤食所致。」他開了一劑雄黃藥,不久病人就吐出一條像手指般大小、沒有眼睛的蛇,燒掉後有頭髮的味道,病人便痊癒了。

江哲,字明遠,是宋朝婺源人,以醫術聞名於世,是第十五代傳人。他精通儒家典籍,一心想用醫術救治病人。他住的地方很大,特意建了一個施藥室,高聳入雲,遠近病人紛紛前來求醫,一劑藥便能治癒。宋理宗召見他,賜座並多次授官,他都不接受,只接受了理宗賜予的一處宅院。他的兒子江世良擔任供檢郎,孫子江雷舉考取進士。

劉翰,是宋朝滄州臨津人,世代行醫,曾擔任翰林醫官,著有《經用方書》三十卷和《論候》十卷。

張擴,字子充,宋歙縣人。受業於龐時及王樸之脈,善《太素》,與弟張揮同著《醫說》。

張揮,字子發,就學於兄,盡究其術,以醫名家,亦精於《太素》。

徐樞,字叔拱,國朝南橋人。其先世遇異人授《扁鵲神鏡經》,公傳其術,召為太醫院院使。

徐彪,字文蔚,徐樞之子,亦以醫知名,官至御醫院判。

程明助,字良輔,國朝儒醫程明佑之弟,世居新安岩鎮,少嬰寒疾,醫誤投附子幾殆,遂成熱病,鼻赤如火,藥之弗效。乃發憤學醫,博極古先禁方。以世承平,早婚厚味重茵,故多痰火陰虛之病,法遵河間、丹溪。

白話文:

張擴,字子充,是宋朝歙縣人。他師從龐時和王樸學習脈學,精通《太素》,並且與弟弟張揮一起撰寫了《醫說》。

張揮,字子發,向兄長學習醫術,精通其醫術,以精湛醫術聞名,也精通《太素》。

徐樞,字叔拱,是國朝南橋人。他的祖先遇到了奇人,傳授了他《扁鵲神鏡經》,他繼承了祖傳的醫術,被召為太醫院院使。

徐彪,字文蔚,是徐樞的兒子,也以醫術聞名,官至御醫院判。

程明助,字良輔,是國朝儒醫程明佑的弟弟,世代居住在新安岩鎮。他年輕時患有寒疾,因誤服附子險些喪命,之後患上熱病,鼻赤如火,藥物無效。於是發憤學習醫術,廣泛學習古代醫方。由於當時太平盛世,他早婚,飲食豐盛,生活安逸,因此容易患上痰火、陰虛等疾病,他的醫術遵循河間派和丹溪派的醫學理論。

殷矩,字度卿,號方山,國朝儀真人。家世名醫,讀軒岐書,暗解默誦,診脈用藥,以意消息,不尚奇怪。

蔣武,字用文,國朝楊之儀真人。世業儒醫,祖孟雷揚州醫學教授,父伯雍舉進士。公少有穎悟,過目成誦,肆力經籍,得聖人深意,善詩文,乃習醫業,郡縣交闢不就。父母沒,始薦入太醫院,尋升院判,為戴元禮所重,贈奉議大夫,太醫院使,特諡恭請官其長子主善為院判。

祝仲寧,號橘泉,四明人。世為醫家,至公益精,永樂初被召。治小兒八歲哮喘不得臥,喉中聲如拽鋸,用瀉火清氣之劑而愈。或云:小兒無火。公曰:人有老稚,諸氣膹郁,肺火之發則同。治墜馬不醒人事,他醫用理傷斷續之藥不效,公與降火消痰立愈。治周身百節痛及胸腹脹滿,目閉肢厥,爪甲青黑,醫以傷寒治之,七日昏沉弗效。公曰:此得之怒火與痰相搏。與四逆散加芩、連,瀉三焦火而愈。

白話文:

殷矩,字度卿,号方山,是明朝的仪真人。他家世行医,从小就阅读医书,能暗记背诵,诊断脉象用药,全凭心意推断,不追求奇异之术。

蒋武,字用文,是明朝的杨之仪真人。他家世以儒医为业,祖先孟雷是扬州的医学教授,父亲伯雍考中进士。蒋武从小就聪明颖悟,过目不忘,努力钻研经籍,领悟圣人之道,精通诗文,而后习医,但拒绝了郡县的聘请。父母去世后,他被推荐进入太医院,后来升任院判,受到戴元礼的器重,被赠予奉议大夫的官衔,并担任太医院使。他去世后,朝廷特地追封他为恭请官,并让他的长子主善担任院判。

祝仲宁,号橘泉,是四明人。他家族世代行医,他本人医术精湛,永乐初年被朝廷召见。他曾治疗过一个八岁的小孩哮喘病,小孩无法平躺,喉咙里发出像锯木头的声音,祝仲宁用泻火清气的药方治疗,小孩很快就好了。有人说小孩不会有火气,祝仲宁说:人有老少之分,各种气血郁结,肺火发作的表现是一样的。他还治疗过一个从马上摔下来昏迷不醒的病人,其他医生用接骨止血的药物无效,祝仲宁给他开了降火消痰的药,病人很快就好了。他还治疗过一个全身关节疼痛、胸腹胀满、眼睛闭合、四肢厥冷、指甲青黑的病人,其他医生用治疗伤寒的药方,七天后病人依然昏迷不醒。祝仲宁说:这是怒火和痰液交集所致,于是他用四逆散加入黄芩、黄连,泻掉三焦的火气,病人很快痊愈。

顧俊,字時雍,國朝長州人。世業醫,早以孝友聞,不轉祖上世,一以丹溪為主。

許國禎,字進之,世醫,徵至翰海留守,掌醫藥。

白話文:

【顧俊】,字時雍,是國朝長州的人。家族世代從事醫學,很早就因孝順與友愛而聞名,並沒有改變祖輩的醫學傳統,一直以丹溪為主。

【許國禎】,字進之,也是世代從醫的人。他被徵召至翰海留守,負責醫藥之事。

2. 德醫

乃明醫、世醫中之有德者。

徐文伯,字德秀,南宋道度之子,有學行,雖精醫術,不以為業。治患腰痛牽心,每至輒氣欲絕,眾以為肉癥。公曰:此發癥。以油投之,即吐物如發,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掛門上滴盡一發而已。治孕婦欲去其胎,瀉足太陰補手陽明,胎便應針而下。

徐嗣伯,字叔紹,南宋叔向之子。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員郎諸府佐。治服玉石劑患冷,夏月常復衣,公診曰:伏熱須水發,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之時,令二人夾捉病者,解衣坐石,以冷水從頭澆之,盡二三斗。病人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公遣人執杖,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斗,病人始覺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公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愈後冬月猶單衣,體更肥壯。治一嫗體痛而處處有䵟黑無數。公曰:此疔疽也,二日後必死。乃與十餘湯服之,服後痛勢愈甚,跳投床者無數,須臾黑處拔出疔,長寸許,以膏塗之,三日而愈。治一病積滯久年不愈,公曰:屍注也。一病腹脹而黃,公曰:石疣也。一病眼痛多見鬼物,公曰:邪氣入肝也。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煎湯,服之而瘥。蓋屍注者,鬼氣伏而未起,故令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得復附體,故屍注可瘥。石疣者,久蛔也,醫療即癖,蛔蟲搏堅,世間藥不能遣,須鬼物祛之,然後可散。邪氣入肝使眼痛而見鬼物,須邪物以鉤之,氣因枕散,復埋於塚間也。

白話文:

徐文伯,字德秀,是南宋道度之子,有學問和品行,雖然精通醫術,卻不以此為業。他曾治療一位腰痛牽連心臟的病人,每到疼痛發作時,病人就氣喘欲絕,大家都以為是肉癥。徐文伯說這是發癥,便用油澆灌病人,病人就吐出像頭髮一樣的東西,慢慢拉出來有長達三尺,頭部已經長成蛇,能動,掛在門上滴盡之後就結束了。他還治過一位懷孕婦女想要流產的病,用瀉足太陰補手陽明的方法,胎兒的排泄物隨著針灸應聲而落。

徐嗣伯,字叔紹,是南宋叔向之子。他孝順仁慈,善於言談,曾擔任正員郎諸府佐。他曾治癒一位服用玉石藥物導致身體冰冷的病人,這個病人即使在夏天也要穿很多衣服。徐嗣伯診斷後說:這是伏熱需要用冷水發散,不能在冬天治療。等到十一月冰雪大盛的時候,他讓人夾住病人,脫掉衣服坐在石頭上,用冷水從頭淋下去,淋了兩三斗。病人嘴巴閉合、呼吸停止,家人哭著請求停止,徐嗣伯就讓人拿著棍子,誰敢勸阻就打誰。又淋了百斗水,病人才開始能動,而且感到背上熱氣沸騰,不久就坐了起來,說:熱得受不了,要喝冷飲。徐嗣伯就給他水喝,一口氣喝了一升,病就好了。之後那個病人即使在冬天也穿單衣,身體比以前更肥壯。他還治過一位婦女全身疼痛,而且到處都是無數的黑色小點,徐嗣伯說:這是疔疽,兩天后就會死。他就給病人服用十幾劑湯藥,服藥後疼痛加劇,病人不停地跳下床,一會兒之後,黑色小點的地方就長出疔,長約一寸,用膏藥塗抹,三天就治好了。他還治過一位多年積滯難癒的病人,徐嗣伯說:這是屍注。還治過一位腹部膨脹、皮膚發黃的病人,徐嗣伯說:這是石疣。還治過一位眼睛疼痛、經常看到鬼物的病人,徐嗣伯說:這是邪氣入肝。這三種病症都不一樣,他都用死人枕頭煎湯,服下後就痊癒了。他說:屍注是因為鬼氣潛伏未發,所以導致身體沉滯,用死人枕頭來促使鬼氣飛越,不再附體,所以屍注可以治癒。石疣是久年的蛔蟲,醫治就會變成癖,蛔蟲附在堅硬的地方,世間藥物無法驅除,需要鬼物來驅除,然後才能散去。邪氣入肝導致眼睛疼痛,看到鬼物,需要用邪物來鉤住它,然後氣體隨著枕頭散去,再埋葬在墳墓中。

錢乙,字仲陽,宋之錢塘人。父顥善針醫,然嗜酒。一旦匿姓名,遊東海不歸。公時三歲,隨母嫁醫呂氏,稍長從呂君問醫。母將沒,告以家世,公號泣請往跡父。三十餘年,往返六次,迎父以歸。後自患周痹,杜門閱書史,非獨醫可稱也。得仲景之閫奧,建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內經》之秘,厥後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正盡皆取法,今人但知其為嬰兒醫也。著《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兒百篇。治一乳婦因大怒目張不得瞑,公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則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惟郁李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白話文:

錢乙,字仲陽,宋朝錢塘人。

他的父親錢顥精通針灸醫術,卻嗜酒成性。有一天,他隱姓埋名,前往東海遊玩,就再也沒有回來。錢乙當時只有三歲,隨著母親嫁給了醫生呂氏。長大後,他就跟著呂氏學習醫術。

母親臨終前,告訴了錢乙家世,錢乙悲痛欲絕,哭著請求尋找父親。他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前後六次前往父親曾經去過的地方,最終將父親迎回家。

後來,錢乙自己患上了周痺,便在家中閉門讀書,博覽群書,不只精通醫術,學識也非常淵博。他深入研究張仲景的醫學精髓,創立了針對五臟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臟器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他認為肝臟有相火,因此治療時應該瀉火,而不是補火;腎臟是真水之源,因此治療時應該補腎,而不是瀉腎。他這些理論都是從《內經》中汲取的精華,後來的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正等醫家都受到他的影響。

如今人們只知道錢乙是位專治小兒的醫生,卻不知道他還有更深厚的醫學造詣。他著有《傷寒指微論》五卷和《嬰兒百篇》,是醫學界重要的著作。

有一次,一位哺乳期的婦女因大怒而眼睜睜地無法閉眼,錢乙就煮了郁李酒讓她喝,讓她喝醉之後,她的眼睛就恢復正常了。

這是因為眼睛與肝膽相連,驚恐就會導致氣結,膽氣不能下降,只有郁李能解結,隨著酒一起進入膽囊,結解開了,膽氣下降了,眼睛才能閉合。

楊士瀛,字登父,號仁齋。宋三山名醫,以濟人利物為心,著《仁齋直指》。

劉潤芳,字仲陽,宋之饒州鄱陽人。以醫為隱。治貧家疾,輒懷金置席下,別時令其家人自得之,病得一喜而疾以解半。其子孫繁盛,世傳家業。

吳源,字德信,休寧人,號神醫。任翰林醫官,晚棄官隱於儒。嘗曰:五世活人功已積,一經教子意難忘。乾道癸巳冬,自診無春脈,至期果攝衣而逝。

陸蒙,不知何許人,號東園散人。博學經史,精篆隸,遇異人得子午按摩法,療疾不施針灸,對坐談笑,頃疾即脫,未嘗須人直。或勸其任,則嘿不應。

王珪,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吳郡人。元盛時制行高,見道明;壯歲慕丹術,尤邃於醫。屏世累,隱吳之虞山,居環者二十年,目瞳炯然,身不踐廛間。著《泰定養生主論》,制滾痰丸。

白話文:

楊士瀛,字登父,號仁齋。他是宋朝三山的名醫,以救助他人、造福社會為心,著有《仁齋直指》一書。

劉潤芳,字仲陽,是宋朝饒州鄱陽人。他以行醫為隱居生活。治療窮苦人家時,總會在席下偷偷放些金錢,離去時讓家人自行取用,病人見此欣喜,病也就好了大半。他的子孫繁盛,醫術代代相傳。

吳源,字德信,是休寧人,號稱神醫。他曾任翰林醫官,晚年棄官隱居於儒家學說之中。他曾說:「五世活人,功德已經積累;一生教子,心意難以忘懷。」乾道癸巳年冬天,他自診沒有春脈,到了預定的時間果然穿好衣服離開人世。

陸蒙,不知是哪裡人,號稱東園散人。他博學經史,精通篆隸,遇到高人傳授了子午按摩法,醫治疾病不用針灸,只需面對面談笑,片刻病痛就消失,從不讓人服侍。有人勸他做官,他始終默不作聲。

王珪,字均章,號中陽老人,是吳郡人。元朝盛世時,他的品行高尚,見識淵博;年輕時就喜歡研究丹術,尤其精通醫術。他拋棄世俗的紛擾,隱居於吳郡虞山,住了二十年,雙眼炯炯有神,從不踏入塵世。他著有《泰定養生主論》,並研製了「滾痰丸」。

李仲南,字乃季,號碧山,元之天池人。平生無世俗嗜好,欲壽雙親,與孫允賢著《永類鈐方》。

戴元禮,號復庵,國朝浦江人。生儒家,習《詩》、《禮》之訓,惓惓有志於澤物,乃從醫丹溪先生,先生見其穎悟倍常,傾心授之。公自是識日廣,學日篤,出而治疾,往往奇驗。永樂初,召為太醫院使,著《證治要訣》。嘗謂醫道本於《內經》,一壞於開元,再壞於大觀,習俗相仍,惟執《局方》,惡事《內經》,惟錢、劉、李、朱出,而後發明《內經》之學。治一人六月患大熱譫語發斑,六脈浮虛無力,用附子理中湯冷飲,大汗而愈。治瘧疾多汗,因怒遂昏厥若死,灌以蘇合香丸而蘇。後聞人步雞犬聲亦發厥,乃汗多亡陽也,以參耆日補之,其驚漸減,浹旬而安。治一婦人免乳後病驚,身翩翩然如升浮雲上,舉目則室亦旋轉,持身弗定,醫以補虛治驚弗效。公曰:左脈雖芤澀,神色不動,是因驚致心胞絡積瘀血耳,宜下之。下積血如漆者一斗即愈。

白話文:

李仲南,字乃季,號碧山,是元朝天池人。他一生沒有世俗的嗜好,只希望長壽來侍奉雙親,於是與孫允賢合著了《永類鈐方》。

戴元禮,號復庵,是明朝浦江人。出身於儒家,學習《詩經》、《禮記》的教誨,心中充滿了濟世救人的志向,於是拜丹溪先生為師。先生見他天資聰穎,遠超常人,便傾心教授他。戴元禮從此見聞廣博,學識日益精深,出診治病,經常出現奇蹟。永樂年間,他被朝廷召入太醫院擔任使職,並著有《證治要訣》。他常說醫道源於《內經》,從開元年間開始就逐漸衰敗,到了大觀年間更是敗落不堪,世俗醫學只一味遵循《局方》,卻排斥《內經》,只有錢、劉、李、朱等人發揚了《內經》的學說。他曾經治療一個病人,患病六月,高燒神志不清,皮膚出現斑點,六脈浮虛無力,便用附子理中湯,讓病人喝冷的,結果大量出汗,病就好了。他又治療一個患瘧疾的人,每次發病都出很多汗,結果因為生氣而昏迷,好像死了,他用蘇合香丸灌下去,病人就醒過來了。後來又聽說這個人走路聽到雞犬叫聲就會昏倒,這是因為出汗太多,陽氣虛弱所致,便用人參和黃耆每天補氣,他驚厥的症狀逐漸減輕,十天後就恢復健康。還有一位婦人,生完孩子之後,得了驚病,身體飄飄然,好像要飛上雲端一樣,一睜眼就覺得屋子也在旋轉,身體無法控制,醫生用補虛治療驚病的方法,卻沒有效果。戴元禮說:她的左脈雖然虛細澀滯,但神色卻很平靜,這是因為驚嚇導致心包絡積瘀血造成的,應該要瀉下去。於是他就為她瀉去積血,瀉出了像漆一樣的黑血一斗,病就治好了。

徐鏊,不知何許人,太醫院醫士。正德時諫南巡,下獄戍邊,忠臣也。

沙金,字廷璽,號杏軒,國朝儀真人。以醫濟人,不責其報,貧甚者或反資給。其子稷登第,贈工部主事。

沈鶴,字壽祥,國朝楊之昭陽人。家世醫,通軒岐及仲景、河間術,恫瘝切身,勤於活人,名齒公卿。年未四旬,喪偶不娶,有司扁其門曰:義夫。

胡宗仁,字彥德,國朝晉陵人。父禎善醫術,常州路醫學錄,母徐氏亦知醫,學錄早喪,守節四十餘年,常藥濟人。至公醫業尤精,其配李氏,有婦德,亦知醫。

陸仲遠,國朝九華山人。挾倉公、扁鵲之技,常曰:醫家之書近於仁,醫家之事近於利,不志於利,仁者心也。

白話文:

徐鏊,不知道是哪裡人,擔任太醫院的醫士。正德年間,他曾諫阻皇帝南巡,因此被下獄並戍邊,是一位忠臣。

沙金,字廷璽,號杏軒,是明朝的儀真人。他用醫術幫助他人,從不索取報酬,甚至還會資助窮困的人。他的兒子稷考中進士,被追贈工部主事。

沈鶴,字壽祥,是明朝楊之昭陽人。他家世代行醫,精通軒岐醫學以及仲景、河間醫術,對病人十分關切,勤於救治病人,因此名聲在官員之中十分響亮。他不到四十歲就喪偶,沒有再娶,官府在他的門上寫了「義夫」兩個字。

胡宗仁,字彥德,是明朝晉陵人。他的父親禎精通醫術,擔任常州路醫學錄,他的母親徐氏也懂醫術。胡禎早逝,徐氏守節四十多年,經常以藥物幫助他人。胡宗仁醫術精湛,他的妻子李氏有婦德,也懂醫術。

陸仲遠,是明朝九華山人。他精通倉公、扁鵲的醫術,常說:「醫家所學的書籍接近仁,醫家所做的事情接近利,不以利為志,才是仁者之心。」

陳立興,國朝姑蘇蠡口人,家貧篤孝,因母病遇異人授以藥瓢,方藥濟人如神。及卒,鄉人立祠祀之。

沈以潛,明醫沈繹之侄,以醫名家。太醫蔣武病革,薦以自代,遂拜御醫。長於詩律,杜門不妄與人交接。謠言:騎驢教學張公瑾,閉戶行醫沈以潛。

黃孝子,國朝餘姚人。生兩歲,其母不乳,鞠於祖母馮居常成人。父繼取厲氏,生三子,父為後母所惑,孝子泣不忍,號於門,往復不納,乃勉力醫經以給衣食,當道薦入春宮直尚事。父母沒,廬墓三年,奏旌其門曰:孝子。

白話文:

陳立興,是明朝姑蘇蠡口人,家境貧困,卻非常孝順。他母親生病時,遇到一位奇人,贈送他一個藥瓢,裡面的藥方治病效果奇佳。陳立興去世後,鄉里為他立祠祭拜。

沈以潛,是明代名醫沈繹的侄子,精通醫術,名聲遠播。太醫蔣武病重,推薦沈以潛接替他的職位,於是沈以潛被任命為御醫。沈以潛還精通詩歌律令,性格清高,很少與人交往。民間有句俗語:「騎驢教學張公瑾,閉戶行醫沈以潛」,形容兩人都是才華出眾、不慕名利的人物。

黃孝子,是明朝餘姚人。他兩歲時,母親不能哺乳,由祖母馮氏撫養成人。父親後來娶了厲氏為妻,生了三個兒子。父親被繼母迷惑,對黃孝子不聞不問,黃孝子傷心哭泣,苦苦哀求,卻不被父親接納。於是,他努力學習醫術,靠醫術維持生計。後來被推薦入宮,擔任尚事官。父母去世後,黃孝子守孝三年,朝廷表彰他孝順,在他的門前立碑題字「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