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84)
內集·卷一 (84)
1. 附:雜病穴法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內關陰交杵。
汗針合谷,入針二分,帶補行九九之數,搓數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方行瀉法,汗止身溫,方可出針;如汗不止,針陰市,補合谷。吐針內關、入針三分,先補六次,瀉三次,行子午搗臼法三次,多提氣上行,又推戰一次,病人多呼幾次,即吐;如吐不止,補九陽數,調勻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徐出針,急捫其穴;如吐不止,補足三里。
下針三陰交,入針三分,男左女右,以針盤旋右轉,行六陰之數畢,用口鼻閉氣,吞鼓腹中,將瀉插一下,其人即瀉,鼻吸手瀉三十六遍,方開口鼻之氣,插針即瀉;如瀉不止,針合谷,升九陽數。凡汗吐下,仍分陰陽補瀉,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風寒暑濕邪,頭痛發熱外關起。
只此一穴。
頭面耳目口鼻(咽牙)病,曲池合谷為之主。
二穴又治肩背肘膊疼痛及瘧疾。
偏正頭疼左右針,列缺太淵不用補。
左痛針右,右痛針左,左右俱痛,左右俱針。余仿此。如列缺不應,再瀉太淵。
頭風目眩項捩強,申脈金門手三里。
頭風連項腫,或引肩者,針此三穴。頭目昏眩者,補申脈、金門,雷頭風亦效。虛痛者,上星一穴。
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衝合谷似。
赤眼腫痛,迎香出血,立愈。甚者更瀉太衝。眼紅或瞳人腫痛,流淚出血,爛弦風,俱瀉足臨泣,或太衝、合谷。胬肉倒睫,俱瀉合谷、足三里。
耳聾臨泣與金門,合谷針後聽人語。
耳暴聾,補足臨泣。耳鳴或出血作痛,及聵耳,俱瀉申脈、金門、合谷。
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衝隨手努。
鼻塞不聞香臭,針迎香、合谷。鼻痔鼻流濁涕者,瀉太衝、合谷。鼻淵鼻衄虛者,專補上星。
口噤喎斜流涎多,地倉頰車仍可舉。
頰車針沿皮向下地倉,喎左瀉右,喎右瀉左,針透亦無害。輕者只針合谷、頰車。
口舌生瘡舌下竅,三稜刺血非粗鹵。
口唇及舌生瘡,針合谷。舌腫甚及重舌者,更取舌下兩邊紫筋津液所出處,以三稜針刺出其血。
舌裂出血尋內關,太衝陰交走上部。舌上生苔合谷當,手三里治舌風舞。
舌風左右舞弄不停,瀉兩手三里立止。驢嘴風唇腫開不得者,亦瀉三里。
牙風面腫頰車神,合谷臨泣瀉不數。
坐牙風腫連面,瀉手三里、頰車。滿口牙痛牙酸,瀉合谷、足臨泣。下牙痛,瀉合谷。
二陵二蹺與二交,頭頂手足互相與。
二陵:陰陵泉、陽陵泉。二蹺:申脈、照海。二交:陽交、三陰交。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頭頂也。
兩井兩商二三間,手上諸風得其所。
兩井:天井、肩井;兩商:商陽、少商;二間、三間。此六穴相依相倚,分別於手之兩支,手上諸病治之。
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衝能救苦。
項連肘痛,針少海。
白話文:
附:雜病穴法
汗、吐、下三法,主要穴位是合谷、內關、三陰交。
發汗,針刺合谷穴,針深二分,先補九九八十一針,搓揉數十次,男性左側搓揉,女性右側搓揉,出汗後再行瀉法。出汗停止,身體溫暖後,即可拔針;如果汗出不止,則針刺陰市穴,並補合谷穴。催吐,針刺內關穴,針深三分,先補六次,瀉三次,再行子午搗臼法三次,多次提氣向上運行,並推拿一次,病人多次深呼吸,就會嘔吐;如果嘔吐不止,則補九陽穴,調整呼吸三十六次,嘔吐停止後慢慢拔針,立即按壓穴位;如果嘔吐仍然不止,則補足三里穴。瀉下,針刺三陰交穴,針深三分,男性左側,女性右側,用針旋轉右旋,行六陰之數後,閉口鼻,吞氣鼓腹,快速瀉針一下,即可瀉下,鼻吸氣手瀉三十六次後,再開口鼻呼氣,插針即瀉;如果瀉下不止,則針刺合谷穴,升九陽之數。總之,汗、吐、下三法,都要區分陰陽,施以補瀉法,並依循經絡循行路線施針,效果最佳。
一切風寒暑濕邪氣引起的頭痛發熱,針刺外關穴即可。
只需針刺這個穴位。
頭面、耳目、口鼻(咽喉牙齒)疾病,主要針刺曲池穴和合谷穴。
這兩個穴位還能治療肩背肘膊疼痛和瘧疾。
偏頭痛、正頭痛,針刺的穴位左右相反。列缺穴、太淵穴不用補法。左側疼痛則針刺右側,右側疼痛則針刺左側,左右都痛則左右都針刺。其他類似情況也以此類推。如果列缺穴效果不佳,再瀉太淵穴。
頭風、目眩、項強,針刺申脈、金門、手三里穴。
頭風伴隨項部腫痛,或牽涉到肩膀者,針刺這三個穴位。頭目昏眩者,補申脈、金門穴,雷頭風也適用。虛痛者,針刺上星穴。
赤眼,迎香穴出血效果奇特,臨泣、太衝、合谷穴也有效。
赤眼腫痛,迎香穴出血,立即痊癒。嚴重者,再瀉太衝穴。眼紅或瞳仁腫痛,流淚出血,爛弦風,都瀉足臨泣穴,或太衝、合谷穴。胬肉、倒睫,都瀉合谷、足三里穴。
耳聾,針刺臨泣、金門穴,針刺合谷穴後可以聽到別人說話。
耳暴聾,補足臨泣穴。耳鳴或出血疼痛,以及耳聾,都瀉申脈、金門、合谷穴。
鼻塞、鼻痔、鼻淵,針刺合谷、太衝穴,配合手部動作。
鼻塞聞不到香味,針刺迎香、合谷穴。鼻痔、鼻涕清稀者,瀉太衝、合谷穴。鼻淵、鼻衄,虛證者,專補上星穴。
口噤、口眼歪斜、流涎過多,針刺地倉、頰車穴。
針刺頰車穴時,針沿皮膚向下刺向地倉穴,左側歪斜則瀉右側,右側歪斜則瀉左側,針刺穿透也沒關係。輕者只針刺合谷、頰車穴。
口舌生瘡、舌下潰瘍,用三稜針刺血,不可粗暴。
口唇及舌頭生瘡,針刺合谷穴。舌頭腫脹嚴重,或重舌者,再取舌下兩側紫筋、津液溢出處,用三稜針刺出血。
舌頭裂開出血,針刺內關、太衝、三陰交穴。舌苔厚膩,針刺合谷穴。手三里穴治療舌風。
舌風,舌頭左右不停地擺動,瀉兩手三里穴即可立即停止。驢嘴風,嘴唇腫脹張不開,也瀉三里穴。
牙風,面部腫脹,針刺頰車穴,合谷、臨泣穴瀉法不必太多。
坐骨神經痛,牙齒腫痛連累面部,瀉手三里、頰車穴。滿口牙痛、牙酸,瀉合谷、足臨泣穴。下牙痛,瀉合谷穴。
陰陵泉、陽陵泉、申脈、照海、陽交、三陰交這六個穴位,相互聯繫,遍佈頭頂、手足。
天井、肩井、商陽、少商、二間、三間這六個穴位,相互依存,分佈於上肢,治療上肢諸病。
手指疼痛連及肩部,針刺合谷、太衝穴。
項部疼痛連及肘部,針刺少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