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85)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85)

1. 附:雜病穴法

手三里治肩連臍,脊間心後稱中渚。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即愈。脊膂痛者,針人中尤妙。

冷嗽只宜補合谷,三陰交瀉即時住。霍亂中脘可入深,三里內庭瀉幾許。

甚者補中脘,瀉三里、內庭。

心痛翻胃刺勞宮,寒者少澤細手指。

熱心痛、氣痛,瀉勞宮。寒心痛,補少澤。

心痛手戰少海求,若要除根陰市睹;太淵列缺穴相連,能祛氣痛刺兩乳。

賦云: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脅痛只須陽陵泉,專治脅肋痛滿欲絕及面腫。

腫痛公孫內關爾。

腹痛輕者,只針三里。

瘧痰《素問》分各經,危氏刺指舌紅紫。

足太陽瘧,先寒後熱,汗出不已,刺金門。足少陽瘧,寒熱心惕,汗多,刺俠谿。足陽明瘧,寒甚久,乃熱汗出,喜見火光,刺衝陽。足太陰瘧,寒熱善嘔,嘔已乃衰,刺公孫。足少陰瘧,嘔吐甚,欲閉戶牖,刺大鐘。足厥陰瘧,小腹滿,小便不利,刺太衝。心瘧刺神門,肝瘧中封,脾瘧商丘,肺瘧列缺,腎瘧大鐘,胃瘧厲兌。

危氏只刺十手指出血,及看舌下有紫腫紅筋,亦須去血。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須兼中膂。

白痢針合谷,赤痢針小腸俞,赤白針三里中膂俞。凡針背腹兩邊穴,分陰陽經補瀉,針背上中行左轉,腹上中行右轉。女人背中行右轉,腹中行左轉為補。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故也。但用穴背腹甚少,而手足多者,以寒月及婦人不便故也。

心腹痞滿陰陵泉,針到承山飲食美。

胸膈寬能飲食也。

泄瀉吐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

一切泄瀉、嘔吐、吞酸、痃癖、脹滿諸疾。

水腫水分與復溜,俱瀉水分穴,先用小針,後用大針,以雞翎管透之,水出濁者死,清者生。急服緊皮丸斂之,此必鄉村無藥,粗人體實者方可用之,若清高貴客,鮮不為禍。自古病機,惟水腫禁刺,針經則不禁也。取血法,先用針補入地部,少停瀉出人部,少停復補入地部,停少時瀉出針來,其瘀血自出。虛者只有黃水出,若腳上腫大欲放水者,仍用此法收,復溜穴上取之。

脹滿中脘三里揣。

《內經》針腹以布纏繳,針家另有盤法,先針入二寸五分,退出二寸,只留五分,在內盤之。如要取上焦胞絡中之病,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若臍下有病,用針頭向下退出二分瀉之,此二句特備古法耳,初學者不可輕用。

腰痛環跳委中神,若連背痛崑崙武。

輕者委中出血,便愈。甚者補環跳,瀉委中,久者俱補。腰連背痛者,針崑崙、委中。

腰連腳痛腕骨升,三里降下隨拜跪。

補腕骨,瀉足三里。

腰連腳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

補環跳,瀉風市、行間、足三里。

腳膝諸痛羨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侈。

腳膝頭紅腫痛癢及四時風腳,俱瀉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五足指痛,瀉行間。

白話文:

附:雜病穴法

手三里穴可以治療肩部至肚臍之間的疼痛,脊柱中間以及心臟後方的疼痛則用中渚穴。

久患傷寒導致肩背疼痛的,只要針刺中渚穴就能痊癒。脊背疼痛的,針刺人中穴效果更佳。

治療風寒咳嗽,只宜補合谷穴;瀉三陰交穴,咳嗽就能立刻停止。霍亂則可深刺中脘穴,並瀉三里、內庭穴。

病情嚴重者,補中脘穴,瀉三里、內庭穴。

心痛伴隨胃部翻騰,可用針刺勞宮穴;若是寒邪導致的心痛,則應在少澤穴輕輕施針。

熱邪或氣滯引起的心痛,瀉勞宮穴;寒邪引起的心痛,補少澤穴。

心痛伴手顫,可針刺少海穴;若要根治,則需針刺陰市穴;太淵穴和列缺穴相連,能治療氣滯引起的两乳疼痛。

古語云:治療氣滯導致的两乳疼痛,先針刺太淵穴,如果效果不佳,再瀉列缺穴。

肋痛只需針刺陽陵泉穴,此穴專治脅肋疼痛、胸腹脹滿欲裂以及面部腫脹。

腫痛可用公孫穴和內關穴。

腹部疼痛輕微者,只針刺三里穴。

瘧疾的治療,《素問》中已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分類,危氏醫家則根據手指和舌頭是否紅腫紫暗來決定是否放血。

足太陽經的瘧疾,先寒後熱,汗出不止,針刺金門穴;足少陽經的瘧疾,寒熱交替,心悸,汗多,針刺俠谿穴;足陽明經的瘧疾,寒邪較重,很久之後才發熱出汗,喜見火光,針刺衝陽穴;足太陰經的瘧疾,寒熱交替伴隨嘔吐,嘔吐後病情減輕,針刺公孫穴;足少陰經的瘧疾,嘔吐嚴重,想關閉門窗,針刺大鐘穴;足厥陰經的瘧疾,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針刺太衝穴;心經瘧疾針刺神門穴;肝經瘧疾針刺中封穴;脾經瘧疾針刺商丘穴;肺經瘧疾針刺列缺穴;腎經瘧疾針刺大鐘穴;胃經瘧疾針刺厲兌穴。

危氏醫家只針刺十個手指放血,並觀察舌下是否有紫腫紅筋,如有也需放血。

痢疾可用合谷穴和三里穴,病情嚴重者,還需加用中膂穴。

白痢針刺合谷穴,赤痢針刺小腸俞穴,赤白痢皆可用三里穴和中膂俞穴。凡針刺背部和腹部兩側的穴位,應根據陰陽經絡進行補瀉,針刺背部上中線時應左旋,針刺腹部上中線時應右旋。女性則相反,背部上中線右旋,腹部上中線左旋為補。這是因為男子背屬陽,腹屬陰;女子背屬陰,腹屬陽。但針刺背部和腹部穴位的次數較少,而針刺手足穴位的次數較多,這是因為寒冷季節和婦女不便針刺背部所致。

心腹痞滿可用陰陵泉穴,針刺到承山穴,則飲食就能恢復正常。

胸膈舒暢,就能正常飲食了。

治療泄瀉、嘔吐、吞酸、痃癖、脹滿等諸疾,三里穴和內庭穴效果無比。

一切泄瀉、嘔吐、吞酸、痃癖、脹滿等疾病。

水腫可用水分穴和復溜穴,同時瀉水分穴,先用細針,後用粗針,用雞毛管引導,排出濁水則死,排出清水則生。需立即服用緊皮丸收斂,此法僅限於鄉村缺藥,體質強健的粗人使用,若為清高貴客,則鮮有不致禍患的。自古以來,水腫忌針刺,但針灸經書中並無此禁忌。取血的方法是先用針補入地部,稍停片刻再瀉出人部,再稍停片刻補入地部,稍停片刻後拔出針,瘀血即自行排出。虛弱者只有黃水排出,若腳部腫大需放水者,仍用此法,在復溜穴上施行。

脹滿可用中脘穴和三里穴。

《內經》記載針刺腹部時要用布纏繞固定,針灸家另有盤針法,先將針刺入二寸五分,然後退回二寸,只留五分在內,盤旋於穴位之中。如果要治療上焦胞絡中的病症,則用針尖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向上運行。如果臍下有病,則用針尖向下退回二分瀉之,這兩句話是古代的特殊方法,初學者不可輕易使用。

腰痛可用環跳穴、委中穴和承山穴,如果腰痛連及背部,則還需用崑崙穴和委中穴。

腰痛輕微者,針刺委中穴放血即可痊癒;嚴重者,補環跳穴,瀉委中穴;久病者,則都應補。腰痛連及背部者,針刺崑崙穴和委中穴。

腰痛連及腳痛,可用腕骨穴,並瀉足三里穴。

腰痛連及腳痛如何治療?可用環跳穴、行間穴和風市穴。

補環跳穴,瀉風市穴、行間穴和足三里穴。

腳膝疼痛可用行間穴、三里穴、申脈穴和金門穴。

腳膝紅腫疼痛,瘙癢以及四季風濕腳氣,皆可用行間穴、三里穴、申脈穴和金門穴。五個腳趾疼痛,瀉行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