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86)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86)

1. 附:雜病穴法

腳若轉筋眼發花,然谷承山法自古。兩足難移先懸鐘,又名絕骨。

條口後針能步履。兩足痠麻補太谿,僕參內庭盤跟楚。

腳盤痛者,瀉內庭。腳跟痛者,瀉僕參。

腳連脅腋痛難當。環跳陽陵泉內杵。冷風濕痹針環跳,陽陵三里燒針尾。

痹不知痛癢者,用艾粟米大於針尾上燒三五炷,知痛即止。

七疝大敦與太衝,七疝太衝出血,瀉大敦,立止。膀胱氣,瀉俠谿、然谷。小腸氣,瀉俠谿、三陰交。偏墜,瀉照海、俠谿。

五淋血海通男婦。

此穴極治婦人血崩、血閉不通,但不便耳。氣淋、血淋最效,兼治偏墜瘡疥。

大便虛秘補支溝,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

不針長強針承山。

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

小便不通及尿血、砂淋俱宜瀉之,又治遺尿失禁。上吐下閉關格者,瀉四關穴。

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

不針璇璣者,針手足三里,俱能消食積痞塊。

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刺三陰針用燒。

燒針法見前,有塊者兼針三里。

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

兼針三里尤妙。

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急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噁心嘔吐膈噎,俱瀉足三里、三陰交。虛甚者,補氣海。

勞宮能治五般癇,更刺湧泉疾若挑。神門專治心疾呆,人中間使祛顛妖。

上星亦好。

屍厥百會一穴美,更針隱白效昭昭。

外用筆管吹耳,凡脫肛、久痢、衄血不止者,俱宜針此提之,所謂頂門一針是也。不針百會,針上星亦同。

婦人通經瀉合谷,三里至陰催孕妊。

通經催生,俱宜瀉此三穴。虛者補合谷,瀉至陰。

死胎陰交不可緩,胞衣照海內關尋。

死胎不下,瀉三陰交,胞衣不下,瀉照海、內關。

小兒驚風少商穴,人中湧泉瀉莫深。

小兒急、慢驚風皆效。

癰疽初起審其穴,只刺陽經不刺陰。

凡癰疽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用針。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治之。凡癰疽已破,尻神、朔望不忌。

傷寒流注分手足,太衝內庭可浮沉。

二穴總治流注,又能退寒熱。在手針手三里,在足太衝,在背行間,在腹足三里。

熟此筌蹄手要活,得後方可度金針;又有一言真秘訣,上補下瀉值千金。

此備古法,知流注者不用。

開闔經言:春刺(十二)井者,邪在肝;夏刺(十二)榮者,邪在心;季夏刺(十二)俞者,邪在脾;秋刺(十二)經者,邪在肺;冬刺(十二)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叫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白話文:

附:雜病穴法

腳抽筋、眼睛發花,可以用然谷、承山穴。兩腳無法移動,先用懸鐘穴(也叫絕骨穴)。

條口穴後面針刺可以改善步履。兩腳痠麻,可以補太谿穴,並配合僕參、內庭、昆仑穴。

腳掌痛,瀉內庭穴;腳跟痛,瀉僕參穴。

腳痛連到脅肋腋下,痛得難以忍受,可以用環跳、陽陵泉、內關穴。風寒濕痺症針刺環跳穴,陽陵泉、足三里穴用燒針法。

痺症感覺不到痛癢,用艾絨(如粟米大小)放在針尾上燒三到五炷,感覺到疼痛就停止。

治療七疝,用大敦、太衝穴;七疝伴隨太衝穴出血,瀉大敦穴,症狀立即停止。膀胱氣脹,瀉俠谿、然谷穴;小腸氣脹,瀉俠谿、三陰交穴;臟器下墜,瀉照海、俠谿穴。

治療五淋,用血海穴(男女皆宜)。

這個穴位非常有效地治療婦女血崩、閉經,但耳朵可能會不舒服。氣淋、血淋效果最佳,還能治療臟器下墜、瘡疥。

大便祕結,補支溝穴,瀉足三里穴效果也很好。熱秘或氣秘,先用長強穴,大敦、陽陵泉穴可以調節。

不針長強穴,就針承山穴。

小便不通,用陰陵泉穴;足三里穴瀉血,小便就能像注水一樣暢通。

小便不通、尿血、砂淋都適合瀉此穴,還能治療遺尿、尿失禁。上吐下瀉、腸胃堵塞,瀉四關穴。

內傷積食,針刺三里穴,璇璣穴配合使用,積塊也能消散。

不針璇璣穴,針刺手足三里穴,都能消食積、散痞塊。

脾臟疾病,先用合谷穴調理氣血,再刺三陰交穴,並用燒針法。

燒針方法前面已經講過,如有積塊,再配合針刺三里穴。

各種內傷,用內關穴,痰火、積塊都能消退,煩躁也能減輕。

配合針刺三里穴效果更佳。

吐血用尺澤穴效果最佳;鼻出血用上星、禾髎穴。呼吸急促用列缺、足三里穴;嘔吐、呃逆用三陰交穴,情況嚴重者補氣海穴。

勞宮穴能治療五種癇症,再刺湧泉穴效果更好。神門穴專治心臟病、呆症;人中穴可以治療癲癇。

上星穴也很好用。

屍厥,用百會穴效果最佳,再針隱白穴效果更明顯。

外治法:用筆管吹耳朵,治療脫肛、久痢、鼻出血不止,都適合針刺此穴提舉,也就是所謂的頂門一針。不針百會穴,針上星穴也可以。

婦女月經不通,瀉合谷穴;足三里、至陰穴可以催生、助孕。

通經、催生都適合瀉這三個穴位。虛弱者補合谷穴,瀉至陰穴。

死胎不下,用三陰交穴;胎盤不下,用照海、內關穴。

小兒驚風,用少商穴;人中、湧泉穴瀉血,但針刺不宜太深。

小兒急慢驚風都有效。

癰疽初期,要仔細辨別穴位,只刺陽經,不刺陰經。

治療癰疽,必須區分經絡部位、出血多少、俞穴遠近,再決定用針。從背部長出的癰疽,應從太陽經的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個穴位中選擇;從鬢角長出的,應從少陽經的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個穴位中選擇;從鬍鬚部位長出的,應從陽明經的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個穴位中選擇;從腦部長出的,用絕骨穴治療。癰疽已經破潰,尻神、朔望禁忌就不再適用。

傷寒流注到手腳,可以用太衝、內庭穴調整氣血。

這兩個穴位總體治療流注,又能退寒熱。手部針刺手三里穴,足部針刺太衝穴,背部針刺行間穴,腹部針刺足三里穴。

熟練掌握這些方法,才能靈活運用針灸;還有一句真訣,上補下瀉,價值千金。

以上是古代方法,懂得流注者就不用這些方法了。

《開闔經》說:春天針刺(十二)井穴,邪氣在肝;夏天針刺(十二)榮穴,邪氣在心;季夏天針刺(十二)俞穴,邪氣在脾;秋天針刺(十二)經穴,邪氣在肺;冬天針刺(十二)合穴,邪氣在腎。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相關聯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五臟一病,往往都牽連到其他四臟。例如,肝臟有病,面色青綠是肝病,有腥臭味也是肝病,喜歡吃酸也是肝病,喜歡大叫也是肝病,喜歡哭泣也是肝病,肝病的症狀很多,說不完。針灸的妙處,在於精細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