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87)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87)

1. 附:雜病穴法

經以觀之,甲乙者,日之春也;丙丁者,日之夏也:戊己者,日之四季也;庚辛者,日之秋也,壬癸者,日之冬也。寅卯者,時之春也;巳午者,時之夏也:辰戌丑未者,時之四季也;申酉者,時之秋也;亥子者,時之冬也。括其要者,惟《明堂》二詩。

一詩:甲膽乙肝丙小腸;一詩:肺寅大卯胃辰經,見運氣總論。凡人秉天地壬之氣生,膀胱命門癸生腎,甲生膽,乙生肝,丙生小腸,丁生心,戊生胃,己生脾,庚生大腸,辛生肺。地支亦然。一氣不合,則不生化,故古聖立子午流注之法,以全元生成之數也。

先聖推衍其義,法以天干,戊土起甲逆行,甲丙戊庚壬為陽,井滎俞經合;乙丁己辛癸為陰,井滎俞經合。

起例: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是,壬子是真從。

陽則金(井)水(滎)木(俞)火(經)土(合),陰則木(井)火(滎)土(俞)金(經)水(合),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時周流五穴。

除六原穴,乃過經之所。

相生相合者為開,則刺之:相剋者為闔,則不刺。

陽生陰死,陰生陽死。如甲木死於午,生於亥;乙木死於亥,生於午;丙火生於寅,死於酉;丁火生於酉,死於寅;戊土生於寅,死於酉;己土生於酉,死於寅;庚金生於巳,死於子;辛金生於子,死於巳;壬水生於申,死於卯;癸水生於卯,死於申。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

乃氣血生旺之時,故可辨虛實刺之。克我、我克及闔閉時穴,氣血正值衰絕,非氣行未至,則氣行已過,誤刺妄引邪氣,壞亂真氣,實實虛虛,其禍非小。

假如甲日膽經行氣,脈弦者,本經自病也,當竅陰為主。

乙日肝行間。余仿此。本經自病者,不中他邪,非因子母虛實,乃本經自生病也。當自取其經,故以竅陰井為主,而配之以井,或心井、胃井。或俞穴為主,亦配以心、胃俞穴,滎經合,主應皆然。

如虛則補其母,當刺腎之湧泉(井),或膀胱之至陰(井)。實則瀉其子,可取心之中衝(井),或小腸之少澤(井)。甲木能制戊土,則不宜針。

甲日膽木能制戊土,乙日肝木能制己土,丙日小腸火能制庚金,丁日心火能制辛金,戊日胃土能制壬水,己日脾土能制癸水,皆不宜針。

然陰陽相制者,豈無變化之機?故甲與己合而化土,亦可取脾之隱白。蓋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故先實其脾,無令受肝之邪。所謂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

實脾者,必先於足太陰經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後於足厥陰經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其邪即散,其經即平。此與後迎隨條,有以虛實言者互看。

推之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皆然,徐氏有歌云: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經注陽谿穴,壬午膀腕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榮合天干取液門。

白話文:

附:雜病穴法

天干地支與臟腑經絡的對應關係,可以從《明堂》二詩中概括了解。天干甲乙屬春,丙丁屬夏,戊己屬四季,庚辛屬秋,壬癸屬冬;地支寅卯屬春,巳午屬夏,辰戌丑未屬四季,申酉屬秋,亥子屬冬。

人體受天地之氣而生,壬水生膀胱,癸水生腎,甲木生膽,乙木生肝,丙火生小腸,丁火生心,戊土生胃,己土生脾,庚金生大腸,辛金生肺。地支也遵循相同的關係。如果五行之氣不協調,則無法正常運作,所以古人創立了子午流注法,以維持人體元氣的平衡。

古人推演其義,以天干為法則,從戊土開始,順序逆推,甲丙戊庚壬為陽,其對應的經穴為井、滎、俞、經、合;乙丁己辛癸為陰,其對應的經穴也為井、滎、俞、經、合。

具體的起例是:甲己用甲,乙庚丙用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從壬子。

陽的順序為金(井)、水(滎)、木(俞)、火(經)、土(合);陰的順序為木(井)、火(滎)、土(俞)、金(經)、水(合)。每日全身經絡循行六十六個穴位,每時循行五個穴位。

除了六個原穴之外,其他穴位都是經絡循行經過的地方。

經絡之間相生相合的,可以針刺;相剋的,則不應針刺。

陽氣生長時陰氣衰亡,陰氣生長時陽氣衰亡。例如,甲木在午時衰亡,在亥時生長;乙木在亥時衰亡,在午時生長;丙火在寅時生長,在酉時衰亡,以此類推。

當值日天干所屬臟腑經絡處於生我、我生或相合的狀態時,氣血正旺盛,可以根據虛實情況針刺。而當值日天干所屬臟腑經絡處於克我、我克或相剋的狀態時,氣血正值衰弱,此時針刺容易導致邪氣入侵,損傷真氣,後果嚴重。

例如,甲日膽經行氣,脈象弦急,說明膽經本身有病,應以竅陰穴為主穴。其他日子也以此類推。本經自病,不是因為其他邪氣入侵或臟腑虛實失調,而是經絡本身生病。因此,應以該經的竅陰(井)穴為主穴,並配合其他井穴,例如心井、胃井;或以俞穴為主穴,並配合心俞、胃俞等穴,滎、經、合穴的應用也遵循同樣的原則。

如果虛弱,則補其母,可以針刺腎經的湧泉穴(井)或膀胱經的至陰穴(井);如果實證,則瀉其子,可以針刺心經的中衝穴(井)或小腸經的少澤穴(井)。甲木克戊土,則不宜針刺。

甲日膽木克戊土,乙日肝木克己土,丙日小腸火克庚金,丁日心火克辛金,戊日胃土克壬水,己日脾土克癸水,這些情況都不宜針刺。

但是,陰陽相制也會發生變化,例如甲與己合化土,則可以針刺脾經的隱白穴。如果發現肝病,就知道肝氣將傳給脾臟,因此要先補脾,避免脾臟受肝邪的侵犯。這正是上工治未病的道理。

要補脾,應先在足太陰脾經補土一針,再補火一針;然後在足厥陰肝經瀉木一針,再瀉火一針,這樣邪氣就能散去,經絡就能恢復平衡。這與後世迎隨法的虛實觀點是一致的。

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都遵循同樣的原則。徐氏有歌訣云:「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經注陽谿穴,壬午膀腕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榮合天干取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