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3)
卷七 (3)
1. 癲狂源流
(鏊按:大人亦有患癇者,另詳諸癇條中。《綱目》以大人小兒分癲癇,而以為實屬一症,恐非是)。
【癲與癇不同】《綱目》曰:癲者,異常也。若平日能言,癲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吟。甚而僵仆直視,心常不樂,言語無倫,如癡如醉。癇則卒然暈倒,咬牙作聲,吐涎沫,不省人事,隨後醒。
【癲癇又與中風不同】《綱目》曰: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醒,吐涎沫,省後又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沫,後不時發。
【狂病原由】《內經》曰:怒狂,生於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又曰:陽明病甚,則登高而歌。蓋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故能登高也。棄衣而走,以熱盛於身,故欲棄衣也。妄言罵詈。以陽盛則使人罵詈不避也。不欲食,故妄走也。又曰: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陰不勝其陽則狂。
【癲病異處】《內經》曰,多喜曰癲,多怒曰狂。《難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入門》曰:癲者,異常也。精神癡呆,言語失倫;狂者,凶狂也,輕則自高自是,好歌好舞,重則逾垣上屋,又甚則不避水火,且欲殺人,此痰火壅盛而然也。《直指》曰: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
《綱目》曰:癲,謂僵仆不省也;狂,謂妄言妄走也。經有言狂癲疾者,又言癲病為狂者,是癲狂為兼病也。《醫鑑》曰:癲者,顛倒錯亂,於癇於狂,皆兼病也,故有癲癇、癲狂之名。
白話文:
癲狂的源頭
(編者按:成人也會有罹患癲癇的案例,詳細情形在癲癇的篇章中說明。《本草綱目》將成人和小兒的癲癇分開描述,卻認為它們實際上是同一種疾病,這點恐怕不正確。)
癲與癇的不同
《本草綱目》說:癲,是指異常的狀態。如果平常能說話的人,癲病發作時會變得沉默;如果平常不說話的人,癲病發作時會呻吟。嚴重時甚至會僵硬倒地,眼神呆滯,心情常常不快樂,說話語無倫次,像傻了一樣。而癇病則是突然昏倒,咬牙發出聲音,口吐白沫,失去知覺,過一會兒才會清醒。
癲癇又與中風不同
《本草綱目》說:癲癇發作時,口中會發出聲音,快要清醒時會吐白沫,清醒後又會再次發作,時好時壞,沒有停歇。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疾病,昏倒時不會發出聲音,清醒時也不會吐白沫,而且不會反覆發作。
狂病發生的原因
《黃帝內經》說:因憤怒而產生的狂病,是由於陽氣過盛引起的。陽氣過於強盛,又因為突然受挫而難以疏導,所以容易發怒,這種病被稱為陽厥。又說:陽明病病情嚴重時,會爬到高處唱歌。這是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則四肢有力,所以能爬到高處。會丟掉衣服亂跑,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所以想脫掉衣服。會胡言亂語、罵人,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人罵人而不顧忌。不想吃飯,所以會胡亂奔跑。又說:邪氣侵入陽氣就會導致狂病。還說:陰氣不能壓制陽氣也會導致狂病。
癲病的不同之處
《黃帝內經》說:過度喜悅是癲,過度憤怒是狂。《難經》說:陰氣過重是癲,陽氣過重是狂。《醫學入門》說:癲,是指異常的狀態,精神癡呆,說話語無倫次;狂,是指凶暴狂亂,輕微的會自以為是,喜歡唱歌跳舞,嚴重的會翻牆上屋,更嚴重的甚至會不顧水火,想要殺人,這都是痰火過於旺盛造成的。《直指方》說: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是癲,陰氣虛弱陽氣過盛是狂。
《本草綱目》說:癲,指的是僵硬倒地失去知覺;狂,指的是胡言亂語、胡亂奔走。經書中有提到狂癲兩種疾病,也有說癲病屬於狂病的一種,這說明癲和狂是會同時出現的。《醫學入門》說:癲,是指顛倒錯亂的狀態,與癇病和狂病都有相關,所以有癲癇、癲狂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