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2)
卷七 (2)
1. 癲狂源流
治狂先奪其食,次下其痰瀉其火(下痰宜山楂丸,瀉火宜生鐵落飲)。此治癲狂之大要。而癲之病,有因驚得者(宜抱膽丸)。有因怒得者(宜寧神導痰湯)。有因心藏虛損氣血不足者(宜清心溫膽湯)。有因痰迷心竅者(宜金箔鎮心丸)。有因痰火俱盛者(宜甘遂散吐下之)。
有因思慮過度者(宜歸脾湯)。有因心經畜熱,或時煩躁,眼鼻覺熱者(宜芩連清心丸)。有因陰虧,不時暈倒,痰壅搐搦者(宜滋陰寧神湯)。有因心氣不足,神不守舍者(宜歸神丹)。有因大病後心虛神散,元氣羸弱者(宜歸神丹)。有因痰力驟壅,發為怪異狀者(宜清心滾滾丸)。
有因久年癲疾,氣血俱耗者(宜活虎丹)。有癲疾愈而復發,作止無常者(宜斷癇丹)。若婦人而患癲,皆由血分不調(宜加味逍遙散),或心風血迷之故(宜甘遂散)。狂之病,有因上焦實者(宜生鐵落飲)。有因陽明實者(宜承氣湯)。有因熱入血室,狂不知人者(宜牛黃解熱丸)。
有因火盛而為徉狂奔走者(宜當歸承氣湯)。有因心經邪熱狂亂,而精神不爽者(宜牛黃瀉心湯、黃連瀉心湯)。有因驚憂得之,痰涎久留於心竅者(宜鬱金丸)。有因風涎暴作,氣塞倒僕者(宜通泄散)。有因失魄,狀若神靈所憑者(宜鎮心丹)。有因失心失志,或思慮過多,積成痰涎。
留在心包者(宜葉氏雄朱丸)。有因勞神太過,致傷心血,驚悸不寧,若有人捕,漸成心疾癲狂者(宜辰砂寧志丸)。有因悲哀動中而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以喜勝之,以溫藥補魂之陽者(宜驚氣丸)。有因喜樂無極而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當以恐勝之,以涼中補魄之陰者(宜鬱金丸、苦參丸)。有癲狂初起者(宜寧志化痰湯)。
有癲狂久不愈者(宜鬱金丸)。此治癲狂之詳法。或緣痰火鬱結而癲狂(宜清心滾痰丸、牛黃清心丸)。或緣風痰迷心竅而癲狂(宜鐵粉散、鬱金丸)。或緣癲狂而不得睡臥(宜辰砂散)。其或癲或狂,均可審其原而以方治之。此治癲狂之通略。
【脈法】《內經》曰,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又曰,癲疾脈,虛則可治,實則死。《靈樞》曰:凡脈急甚,皆為癲狂厥疾。《脈訣》曰:癲癇之脈,浮洪大長,滑大堅實,痰畜心狂。又曰:大堅疾者癲狂。《得效》曰:恍惚癲狂,實大為順,沉細為逆。
【癲病原由】《內經》曰:癲得之於母腹中,名為胎病,其母有所大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又曰:厥成為癲疾。又曰:邪搏陽為癲疾。《綱目》曰:痰邪逆上,頭中氣亂,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昏眩而倒僕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又曰:大人曰癲,小兒曰癰,其實一也。
白話文:
治療癲狂,首先要控制飲食,接著要化痰、瀉火(化痰適合用山楂丸,瀉火適合用生鐵落飲)。這是治療癲狂的大原則。癲病,有的因為受到驚嚇而得(適合用抱膽丸)。有的因為憤怒而得(適合用寧神導痰湯)。有的因為心臟虛弱、氣血不足而得(適合用清心溫膽湯)。有的因為痰迷住心竅而得(適合用金箔鎮心丸)。有的因為痰和火氣都旺盛而得(適合用甘遂散來吐瀉)。
有的因為思慮過度而得(適合用歸脾湯)。有的因為心經積熱,有時煩躁,眼睛鼻子覺得發熱(適合用芩連清心丸)。有的因為陰液虧損,不時暈倒、痰多抽搐(適合用滋陰寧神湯)。有的因為心氣不足,精神無法集中(適合用歸神丹)。有的因為大病後心虛神散,元氣虛弱(適合用歸神丹)。有的因為痰的勢力突然增強,發出怪異的樣子(適合用清心滾滾丸)。
有的因為久年的癲疾,氣血都耗盡(適合用活虎丹)。有的癲疾好了又復發,發作的時間不固定(適合用斷癇丹)。如果婦女得了癲病,多半是因為血分不調(適合用加味逍遙散),或是心風血迷的緣故(適合用甘遂散)。狂病,有的因為上焦(胸膈以上部位)實熱(適合用生鐵落飲)。有的因為陽明經(胃腸)實熱(適合用承氣湯)。有的因為熱邪進入血室,狂亂到不認得人(適合用牛黃解熱丸)。
有的因為火氣旺盛而變成佯狂亂跑(適合用當歸承氣湯)。有的因為心經邪熱狂亂,精神不佳(適合用牛黃瀉心湯、黃連瀉心湯)。有的因為驚恐憂慮導致,痰涎長期留在心竅(適合用鬱金丸)。有的因為風痰突然發作,氣塞暈倒(適合用通泄散)。有的因為失魂落魄,像被神靈附身(適合用鎮心丹)。有的因為失去理智,或是思慮過多,積成痰涎。
留在心包(心臟外圍)的(適合用葉氏雄朱丸)。有的因為過度勞神,損傷心血,驚慌不安,覺得有人要抓自己,漸漸變成心疾癲狂(適合用辰砂寧志丸)。有的因為悲傷過度而傷到魂,魂傷了就會狂妄不精,不精就不正常,應該用喜悅來克服,用溫藥來補魂的陽氣(適合用驚氣丸)。有的因為過度喜樂而傷到魄,魄傷了就會狂亂,狂亂的人心裡沒有別人,應該用恐懼來克服,用涼藥來補魄的陰氣(適合用鬱金丸、苦參丸)。癲狂剛開始發作的(適合用寧志化痰湯)。
癲狂很久都不好的(適合用鬱金丸)。以上是治療癲狂的詳細方法。有的是因為痰火鬱結而癲狂(適合用清心滾痰丸、牛黃清心丸)。有的是因為風痰迷住心竅而癲狂(適合用鐵粉散、鬱金丸)。有的是因為癲狂而無法睡覺(適合用辰砂散)。不管是癲還是狂,都可以審查病因,再用適當的方藥治療。以上是治療癲狂的通用方法。
【脈象】《黃帝內經》說,癲疾的脈象如果大而滑,時間久了就會自己好;如果脈象小而堅急,就沒有辦法治好。《黃帝內經》又說,癲疾的脈象,虛弱就可以治療,實證就會死亡。《靈樞》說:凡是脈搏跳動急促的,都是癲狂或昏厥的疾病。《脈訣》說:癲癇的脈象,浮大洪長,滑大而堅實,是痰液積聚在心中導致狂亂的表現。《脈訣》又說:脈象大而堅急的,是癲狂。《得效方》說:神情恍惚癲狂的,脈象實大是順證,沉細是逆證。
【癲病的原因】《黃帝內經》說:癲病是在母親懷孕時就得的,稱為胎病,是因為母親有大的情緒波動,氣往上衝而不往下,精氣壅滯,所以讓孩子發作癲疾。《黃帝內經》又說:昏厥會導致癲疾。《黃帝內經》又說:邪氣侵襲陽氣會導致癲疾。《本草綱目》說:痰邪向上逆行,頭部氣亂,脈絡閉塞,孔竅不通,所以會昏眩而倒地,因為病在頭頂,所以稱為癲疾。《本草綱目》又說:大人叫癲,小孩叫癰,其實是一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