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癲狂源流

癲狂,心與肝胃病也,而必挾痰挾火。癲由心氣虛,有熱;狂由心家邪熱。此癲狂之由。癲屬腑,痰在包絡,故時發時止;狂屬臟,痰聚心主,故發而不止。此癲狂之屬。癲之患雖本於心,大約肝病居多;狂之患固根於心,而亦因乎胃與腎。此癲狂兼致之故。經曰: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啼呼喘悸,反僵,而及骨與筋脈皆滿,若脈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蓋不樂者,肝乘心也;頭重痛,肝氣上顛也;視舉,肝之目系急也;目赤,肝火上炎於竅也;啼呼喘悸,肝滿乘心而惑志失神也;反僵,急在筋也;及骨與筋脈皆滿,則與癇瘛同,但無止時也。脈大滑、久自已,陽搏於陰而脈滑,陰猶盛也;小堅急、死不治,肝之真臟見也。

惟及骨與筋脈皆滿,故骨筋脈皆能患癲,而症狀各異。故經曰:骨癲疾者,頤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冤;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縱,脈滿。若嘔多,沃沫,氣下泄者,不治,蓋骨筋脈之癲,皆癲病之所統而及。嘔多、沃沫、氣下泄,總承諸癲言之,凡患癲者,皆以如此而不治也。

嘔多、胃氣逆、沃沫,脾運已弛,氣下泄,腎關不守,且二者俱無胃氣,故不治也。經曰:狂之為病,先自悲也,喜忘,善怒,善恐,少臥,不飢,已而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詈罵,日夜不休,又好歌樂,妄行不休,多食,善見鬼神,此言心疾,或由於有所大恐大喜,大憂大驚,以至失神之為患也。然而邪並於陽明,亦能發狂,上屋,登高呼,棄衣走,罵詈不避視疏。

蓋邪者,熱邪也,陽明之部,心君所居,其部熱勢必及心,是以亦失神也,此言熱病也。若夫心腎不交,二陰二陽兩傷之,氣交至則腎水空而龍火逆,上與陽明之熱交併,亦能惑志失神,而癲狂罵詈,所謂腎精不守,不能主理,使心火自焚也,此言虛病也。

又有所謂怒狂者,陽氣因暴折而難決,少陽膽木,挾三焦相火、大陽陰火而上升也,古人治法,先奪其食,使不長氣於陽,飲以生鐵落飲,使金以制木,木平則火降也,此言陽厥病也。

此癲狂之症候,王叔和云:陰附陽則狂,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也,蓋陰氣不能治干內,則附陽而上升,陽無承而不下降,故上熱而下寒;陽附陰則癲,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也,蓋陽氣虛,不能衛於外,則附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此癲狂陰陽相附之異。癲因謀望失志,抑鬱無聊而成,狂因陽氣遏抑,不能疏越而得,要必由心神耗散,氣虛不能勝敵,故痰與火得猖狂犯上,而為是二疾,此癲狂之原本相同。

癲為久病,狂為暴病,癲病多喜,狂病多怒,癲有時人不覺,是癲之輕者,狂有時人不及防,是狂之驟者,癲病痰火一時忽動,陰陽相爭,亦若狂之狀,狂病痰火經久煎熬,神魂迷瞀,亦兼癲之狀,此癲狂之形勢宜辨。治癲先以吐劑湧去痰涎(宜控涎丹),次進安神之劑(宜琥珀散)。

白話文:

癲狂源流

癲狂是心、肝、胃的病症,必定伴隨痰濕和火熱。癲癇是由於心氣虛弱,且伴有熱邪;狂躁是由於心臟積聚邪熱。這就是癲狂發生的原因。癲癇屬於腑證,痰濕停留在包絡,所以發作時有時無;狂躁屬於臟證,痰濕積聚在心臟,所以持續發作。這就是癲癇與狂躁的區別。雖然癲癇的病根在於心臟,但大多數情況下與肝臟病變有關;狂躁的病根固然在於心臟,但也與胃和腎臟有關。這就是癲狂兼雜的原因。《經》書上說:癲癇初發時,患者先會感到不快樂,頭重痛,眼睛往上看,眼紅,哭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身體反向僵硬,骨骼和筋脈都脹滿,如果脈象洪大而滑利,久而自愈;如果脈象細小而緊急,則無法治愈。

不快樂是肝氣犯心;頭重痛是肝氣上逆;眼睛往上看是肝臟與眼睛的經絡急迫;眼紅是肝火上炎於眼竅;哭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是肝氣充盛犯心,以致神志錯亂;身體反向僵硬是筋脈急迫;骨骼和筋脈都脹滿,則與癇證相似,只是沒有間歇期。脈象洪大而滑利,久而自愈,是因為陽氣搏動於陰氣,脈象滑利,陰氣仍盛;脈象細小而緊急,則無法治愈,是因為肝臟的精氣受損。

由於骨骼、筋脈都脹滿,所以骨、筋、脈都會患上癲癇,但症狀各有不同。《經》書上說:骨骼方面的癲癇,腮幫子、牙齒附近的穴位以及肌肉都脹滿,以骨骼脹滿為主,伴隨出汗、煩躁;筋脈方面的癲癇,身體蜷縮、抽搐;脈絡方面的癲癇,患者突然仆倒,四肢的脈絡都脹滿,脈象充實。如果嘔吐頻繁,吐出唾沫,氣息下泄,則無法治愈。總之,骨骼、筋脈方面的癲癇,都是癲癇的整體病症波及所致。嘔吐頻繁、吐出唾沫、氣息下泄,都是癲癇患者的常見症狀,凡是患有癲癇,出現這些症狀者,都無法治愈。

嘔吐頻繁、胃氣逆亂、吐出唾沫,說明脾臟運化功能衰弱;氣息下泄,說明腎臟的氣機不能固守;而且這兩種情況都伴隨胃氣不足,因此無法治愈。《經》書上說:狂躁的病情初期,患者先會感到悲傷,喜怒無常,易怒,易恐懼,睡眠少,不感到飢餓,隨後又會自認為高貴賢明,自認為聰明睿智,自認為尊貴顯赫。喜歡咒罵,日夜不停,又喜歡唱歌跳舞,胡作非為,飲食過量,容易看到鬼神。這是心臟疾病,可能是由於遭受重大恐懼、重大喜悅、重大憂愁、重大驚嚇,以致神志錯亂所致。然而,熱邪侵犯陽明經,也能導致狂躁,患者會爬上屋頂,登上高處呼喊,脫掉衣服奔跑,咒罵不避諱旁人。

熱邪就是熱邪,陽明經是心臟所居之地,陽明經熱邪勢必侵犯心臟,所以也會導致神志錯亂,這是熱病。如果心腎不交,陰陽兩虛,陰陽氣機逆亂,則腎水不足,而心火亢盛,上逆與陽明經的熱邪交合,也會導致神志錯亂,出現癲狂、咒罵,這就是腎精不足,不能制約心火,導致心火自燃,這是虛證。

還有一種所謂的怒狂,是陽氣突然受阻而不能疏泄,少陽膽經的木氣,挾帶三焦的相火、少陰腎經的陰火而上升。古人治療的方法,先限制飲食,使陽氣不至於過盛,再服用生鐵落飲,以金來克木,木氣平順,則火邪下降,這是陽氣厥逆之病。

關於癲狂的症狀,王叔和說:陰氣附著陽氣則為狂躁,腰以上至頭部發熱,腰以下寒冷。這是因為陰氣不能固守於內,則附著陽氣而上升,陽氣無所依附而不能下降,所以上熱下寒;陽氣附著陰氣則為癲癇,腰以下至腳部發熱,腰以上寒冷。這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溫煦於外,則附著陰氣而下陷,所以下熱上寒。這是癲狂陰陽相互附著的區別。癲癇是由於志向受挫,鬱鬱寡歡而引起的;狂躁是由於陽氣受阻,不能疏泄而引起的。總之,都是由於心神耗傷,氣虛不能制邪,所以痰濕和火熱乘虛而上,導致這兩種疾病,這是癲狂的根本原因相同之處。

癲癇是久病,狂躁是暴病;癲癇患者多喜笑,狂躁患者多憤怒;癲癇有時患者自己沒有察覺,這是癲癇較輕的表現;狂躁有時患者猝不及防,這是狂躁較急的表現;癲癇患者痰火一時突然活躍,陰陽相爭,也會有像狂躁一樣的表現;狂躁患者痰火經久煎熬,神魂迷亂,也會有像癲癇一樣的表現。癲狂的症狀表現應該區分清楚。治療癲癇,先用吐藥排除痰涎(宜用控涎丹),然後服用安神藥物(宜用琥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