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54)
第二冊 (54)
1. 喘
三拗湯,華蓋散(俱見咳嗽。),滲濕湯(見傷濕。),白虎湯(見發熱。)
越婢加半夏湯(《金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麻黃定喘湯(東垣),治小兒寒鬱而喘,喉鳴,腹內鳴堅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草豆蔻(各一錢),益智仁(一分半),厚朴,吳茱萸(各二分),甘草,柴胡梢,黃芩(生,各一分),當歸尾,蘇木,升麻,神麯(各半分),紅花(少許),全蠍(一枚)
上分二服,水一大盞,煎七分,稍熱服,食遠。忌風寒,微汗效。
麻黃蒼朮湯(東垣),治秋暮冬天每夜連聲嗽不絕,大喘,至天明日高方緩,口苦,兩脅下痛,心下痞悶,臥而多驚,筋攣肢節痛,痰唾涎沫,日晚神昏呵欠,不進飲食。
柴胡根,羌活根,蒼朮(各五分),麻黃(八分),防風根,甘草根(生),歸梢(各四分),黃芩熟甘草(各三分),五味子(九個),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
上分二帖,水煎,稍熱服,臨臥。
四磨湯,四七湯(俱見氣。)
平氣散(《寶鑑》)
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半),青皮(去白),雞心檳榔(各三錢),陳皮(去白,半兩),大黃(七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湯一盞調下,無時。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故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故以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也。
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知母,陳皮(去白),桔梗(各五錢),青皮(去白),黃芩,炙甘草(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木防己湯(《金匱》)
木防己(三兩),石膏(雞子大一塊),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茯苓(各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葶藶大棗瀉肺湯(《三因》),治肺癰,胸膈脹滿,上氣喘急,身面目俱浮腫,鼻塞聲重,不知香臭。
白話文:
喘
三拗湯、華蓋散(這兩種藥方都可以在治療咳嗽時使用),滲濕湯(可以在治療因濕邪引起的病症時使用),白虎湯(可以在治療發熱的病症時使用)。
越婢加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包含: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五枚)。
將以上六種藥材,加入六升水,先煮麻黃,撈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溫服。
小青龍加石膏湯(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包含: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將以上九種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撈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體質強壯的人服用一升,體質虛弱的人酌量減少,一天服用三次,小孩子則服用四合。
麻黃定喘湯(出自東垣的醫書),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小孩子因寒邪鬱結而引起的喘氣、喉嚨有痰鳴、腹部脹滿堅硬、流清鼻涕、脈象沉細而急促的病症。
藥材包含:麻黃、草豆蔻(各一錢)、益智仁(一分半)、厚朴、吳茱萸(各二分)、甘草、柴胡梢、黃芩(生的,各一分)、當歸尾、蘇木、升麻、神麯(各半分)、紅花(少許)、全蠍(一枚)。
將以上藥材分兩次服用,用水一大碗煎至剩七分,稍微溫熱時服用,最好在飯後服用。服用期間要避免受風寒,微微出汗就會有效。
麻黃蒼朮湯(出自東垣的醫書),這個藥方用於治療秋天傍晚和冬天夜晚連續咳嗽不停,呼吸急促,直到天亮才緩和,並伴有口苦、兩脅疼痛、心下痞悶、睡覺時容易驚醒、筋骨疼痛、多痰涎沫、夜晚精神昏沉、打哈欠、食慾不振等病症。
藥材包含:柴胡根、羌活根、蒼朮(各五分)、麻黃(八分)、防風根、生甘草根、當歸尾(各四分)、黃芩、熟甘草(各三分)、五味子(九個)、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分兩帖,用水煎煮,稍微溫熱時服用,最好在睡前服用。
四磨湯、四七湯(這兩種藥方都可以在治療氣相關的病症時使用)。
平氣散(出自《寶鑑》)
藥材包含:白牽牛(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炒過,取頭末一半)、青皮(去白)、雞心檳榔(各三錢)、陳皮(去白,半兩)、大黃(七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湯一碗調服,服用時間不拘。
《內經》說:肺氣上逆時,要趕快用苦味的藥物來瀉下。所以白牽牛性味苦寒,能瀉肺氣中的濕熱之邪,治療上攻引起的喘滿,因此作為主要藥物。陳皮性味苦溫,質地輕浮,能調理肺氣;青皮性味苦辛平,能散肺中滯氣,因此作為輔助藥物。檳榔性味辛溫,質地沉重,能下痰降氣;大黃性味苦寒,能瀉下腸胃的滿實,因此作為使藥。
加減瀉白散
藥材包含:桑白皮(一兩)、地骨皮、知母、陳皮(去白)、桔梗(各五錢)、青皮(去白)、黃芩、炙甘草(各三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煎至剩一碗,飯後溫服。
木防己湯(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包含:木防己(三兩)、石膏(雞蛋大小一塊)、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二升,分兩次溫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
藥材包含: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茯苓(各四兩)、芒硝(三合)。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二升,去藥渣,加入芒硝,再次稍微煎煮,分兩次溫服。如果稍微腹瀉,病就會好轉。
葶藶大棗瀉肺湯(出自《三因方》),這個藥方用於治療肺癰、胸膈脹滿、呼吸急促、身體和面部浮腫、鼻塞、聲音沙啞、聞不到氣味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