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12)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2)

1. 蓄血

犀角地黃湯(見鼻衄。),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並見傷寒蓄血。)

許州陳大夫傳,仲景百勞丸方,治一切勞瘵積滯疾,不經藥壞證者宜服。

當歸(炒),乳香,沒藥(各一錢),虻蟲(十四個,去翅足),人參(二錢),大黃(四錢),水蛭(十四個,炒),桃仁(十四個,浸,去皮尖)

白話文:

治療鼻出血,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血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和抵當湯。許州陳大夫傳述,仲景的百勞丸方,可以治療各種勞損、積滯和久病不愈的疾病,但需要謹慎用藥,避免藥性過強而損害身體。方劑包括:當歸(炒)、乳香、沒藥(各一錢)、虻蟲(十四個,去翅足)、人參(二錢)、大黃(四錢)、水蛭(十四個,炒)、桃仁(十四個,浸泡,去皮尖)。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百勞水,杓揚百遍,乃仲景甘瀾水也。)

抵當丸,與湯四味同,但分兩減半,搗細,水調服。前之百勞丸,乃是此抵當丸內加人參、當歸、沒藥、乳香,蜜丸,甘瀾水下。

通經丸方,乃仲景抵當丸內加穿山甲、廣朮、桃仁、桂,蜜丸。婦人傷寒妊娠不可以此丸下,當以四物湯、大黃各半湯下之。

又方,衛州張推官在勘院,王公以職醫宿直夜,口傳此方,治人效者不可勝數,尋常凝滯,其效尤速,任沖不調,經脈閉塞,漸成癥瘕。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劑,共一百丸,在凌晨五點用百勞水送服,直到排出惡物為止,之後連續服用白粥十天。(百勞水,即是指將水用杓子舀起一百次,如同仲景的甘瀾水。)

抵當丸的藥方與湯藥四味相同,但藥量減半,搗碎後用溫水送服。百勞丸是在抵當丸的基礎上,加入人參、當歸、沒藥、乳香,製成蜜丸,並用甘瀾水送服。

通經丸的藥方是在抵當丸的基礎上,加入穿山甲、廣朮、桃仁、桂,製成蜜丸。婦女若患傷寒且懷孕,不可服用此丸,應改用四物湯和半量大黃,以湯藥送服。

另外還有一種藥方,是由衛州張推官在勘院期間,王公口傳的,夜間值班的醫師用此方治療病人,效果極佳。此方能有效治療一般性的凝滯,效果非常迅速,也能治療任脈不通、經脈阻塞,逐漸形成癥瘕的病症。

虻蟲(麩炒,四十個),水蛭(炒,四十個),斑蝥(去翅足,炒),杜牛膝(各一兩),當歸,紅花(各三錢),滑石(二錢半)

上細末,每服一錢,生桃仁七個細研,入酒調下。如血未通再服,以通為度,食前。

地黃湯(韓氏《微旨》),治病人七八日後,兩手脈沉遲細微,膚冷,臍下滿,或喜或妄,或狂或躁,大便實而色黑,小便自利者,此蓄血證具也。若年老及年少氣虛弱者,宜此方主之。

白話文:

方劑使用虻蟲、水蛭、斑蝥、杜牛膝各四十個,當歸、紅花各三錢,滑石二錢半,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並搭配七個細研的生桃仁,用酒調服。如果血脈不通暢,可以重複服用,直到血脈暢通為止,飯前服用。此方名為地黃湯,出自韓氏《微旨》,專治病人病發七八日後,出現脈象沉遲細微、皮膚冰冷、臍下腹脹、精神恍惚、喜怒無常、大便乾燥且呈黑色、小便自利等症狀,屬於蓄血證。年老體虛或年少氣虛者,皆可使用此方。

生地黃(自然汁一升,如無生地黃,只用生乾地黃末,一兩),生藕(自然汁半升,如無藕,以薊刺汁半升,如無薊刺汁,用薊刺末一兩),藍葉(一握,切碎,乾者末,一兩),虻蟲(三十個,去足翅,炒黃),大黃(一兩,銼如骰子大),桃仁(半兩),水蛭(十個,麩炒),乾漆(炒煙盡,半兩)

上同一處,水三升半,同慢火熬及二升以來,放冷,分三服。投一服,至半日許血未下,再投之。此地黃湯,比抵當湯丸其實甚輕也。如無地黃與藕汁,計升數添水同煎。

白話文:

取生地黃一升的汁液(如果沒有生地黃,就用生乾地黃末一兩),生藕汁半升(如果沒有藕,就用薊刺汁半升,如果沒有薊刺汁,就用薊刺末一兩),藍葉一握切碎(如果用乾藍葉,就用末一兩),虻蟲三十個去除足翅並炒至黃色,大黃一兩切成骰子大小,桃仁半兩,水蛭十個用麩炒,乾漆炒至煙盡半兩。

將以上所有藥材放入一起,加水三升半,用慢火熬至剩下二升,放涼後分成三份服用。服用第一份後,如果半日內沒有出血,就再服用第二份。這個地黃湯的藥性比抵當湯丸輕很多。如果沒有地黃和藕汁,就根據原本的比例增加水量一起煎煮。

生漆湯(《元戎》),病人七八日後,兩手脈沉細而數,或關前脈大,臍下滿,或狂走,或喜妄,或譫語,不大便,小便自利,若病人年少氣實,即血凝難下,恐抵當丸力不能及,宜此。

生地黃(汁一升,如無汁,用生乾地黃三兩半),犀角(一兩,鎊,為末),大黃(三兩,銼碎如骰子大),桃仁(三十個擂碎)

上作一處,用水三升,好酒一升,慢火熬,三升以來,傾出濾去滓,再入鍋,投點光生漆一兩半,再熬之,至二升即住,淨濾去滓,放冷,作三服,每投服,候半日許血未下,再投一服,候血下即止。服藥如無生地黃汁,更添水一升同煎。

白話文:

病人發病七、八天後,脈象沉細而快,或關脈跳動有力,腹部脹滿,可能出現狂躁不安、胡言亂語、便秘、小便自利等症狀。如果患者年紀輕、體質較好,血液凝結難以排出,擔心一般的藥物效果不足,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準備生地黃汁一升(如果沒有汁,就用生乾地黃三兩半),犀角一兩磨成粉,大黃三兩切碎成骰子大小,桃仁三十個研碎。

將所有藥材放在一起,加水三升、好酒一升,用小火慢慢熬煮,熬到剩三升時,倒出過濾掉藥渣,再倒回鍋中,加入生漆一兩半,繼續熬煮,熬到剩二升就停止,再次過濾掉藥渣,放涼,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後,等候半日,如果還沒有排出血,就再服用一次,排出血後就停止用藥。 如果沒有生地黃汁,就再加水一升一起煎煮。

活人大黃湯(《元戎》),治陽毒傷寒未解,熱結在內,恍惚如狂者。

桃仁(二十粒,麩炒黃),官桂(七錢),芒硝(二錢半),大黃,甘草,木通,大腹皮(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盅,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此方細末,蜜丸桐子大,溫酒下二三十丸,治婦人經閉或不調,若瘀血已去,以復元通氣散加當歸煎服亦可。又法,筋骨損傷,用左經丸之類;或用草烏頭,棗肉為丸,服之以行諸經者,以其內無瘀血,故用之。藥劑寒熱溫涼不一,惟智者能擇之,而不可偏執也。

白話文:

活人大黃湯

(出自《元戎》),主治陽毒傷寒未解,熱邪積聚在內,神志恍惚,如狂躁者。

方藥:

  • 桃仁(二十粒,麩炒至黃色)
  • 官桂(七錢)
  • 芒硝(二錢半)
  • 大黃
  • 甘草
  • 木通
  • 大腹皮(各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四錢,用一盅水煎煮至六分,去渣後溫服。無時(即無時間限制)服用。

其他用法:

此方亦可將藥末製成蜜丸,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溫酒送服二三十丸,用於治療婦人經閉或月經不調。若瘀血已清除,可改用復元通氣散加當歸煎服用。

另有用法:筋骨損傷,可用左經丸等方;或用草烏頭與棗肉製成丸劑服用,以通達經絡。由於此類傷患內無瘀血,故可使用此類藥物。

注意:

藥物寒熱溫涼各不相同,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不可偏執於某一方藥。

代抵當丸,行瘀血。(自制。)

大黃(川產如錦紋者,去皮及黑心,四兩),芒硝(一兩,如欲穩,以玄明粉代),桃仁(麩炒黃,去皮尖,另研如泥,六十枚),當歸尾,生地黃,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桂(三錢或五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臥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桐子大,以百澇水煎湯下之。用歸地者,欲下血而不損血耳,且引諸藥至血分也,諸藥皆獷悍,而欲以和劑之也。如血老成積,此藥攻之不動,宜去歸、地,加廣朮,醋浸透焙乾,一兩,肉桂七錢。

白話文:

代抵當丸

功效: 行瘀血。(自行製作。)

藥方:

  • 大黃(產於四川,質地如錦紋,去皮及黑心,四兩)
  • 芒硝(一兩,若要穩妥,可用玄明粉代替)
  • 桃仁(用麩炒至黃色,去皮尖,另研磨成泥狀,六十枚)
  • 當歸尾(一兩)
  • 生地黃(一兩)
  • 穿山甲(用蛤粉炒,一兩)
  • 桂枝(三錢或五錢)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

用法:

  • 蓄血在上焦者: 丸藥大小如芥子,睡前去枕仰臥,用唾液送服,讓藥物停留在喉嚨下方,搜逐膈上之瘀血。
  • 中焦食積者: 丸藥大小如桐子,空腹用百澇水煎湯服用。
  • 下焦瘀血者: 丸藥大小如桐子,空腹用百澇水煎湯服用。

方解:

  • 方中用當歸尾、生地黃,旨在引導藥物下行至血分,使之化瘀而不損傷血氣。
  • 方中各藥性峻猛,當歸尾、生地黃則起到調和的作用。
  • 若瘀血久積難以消除,可去當歸尾、生地黃,加入廣朮(用醋浸透後焙乾,一兩)和肉桂(七錢)。

通真丸,婦人通經,男子破血。

大黃(去皮,米醋同煮爛),桃仁(各四兩,去皮尖,另研),天水末(四兩,天水一名益元散),乾漆(二兩,用瓦上焙煙盡),杜牛膝(二兩,生)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

大內傷丸,治血瘀。

白朮(黃土炒),枳殼(麩炒),黃芩(酒炒。各六錢),厚朴(薑汁炒),香附(童便炒),蒼朮(米泔水洗,蔥汁炒),草果(炒),木瓜,赤曲(炒),三稜(蜜炙,各五錢),蓬朮(蜜水炒,七錢),青皮(麩炒),川芎,白芍藥(酒炒),神麯(炒),枳實(麩炒),石菖蒲(各一兩),小茴香(炒),肉桂,甘草(炙),乳香(出汗。各一兩),前藥二十一味,共為細末,神麯糊丸,如彈子大,硃砂一兩為衣。

白話文:

【通真丸】,女性用於通經,男性用於破血。

  • 大黃(去皮,與米醋一起煮至軟爛),桃仁(各四兩,去皮和尖端,再研磨),天水末(四兩,天水又名「益元散」),乾漆(二兩,於瓦上烘焙至煙盡),杜牛膝(二兩,生長態)

以上材料混合研磨後,以醋糊製成丸狀,大小類似桐子。每次服用約六七十顆。

【大內傷丸】,用於治療血液瘀滯。

  • 白朮(與黃土一起炒),枳殼(麩炒),黃芩(酒炒),厚朴(薑汁炒),香附(童便炒),蒼朮(米泔水洗淨,加上蔥汁炒),草果(炒),木瓜,赤曲(炒),三稜(蜜炙),蓬朮(蜜水炒),青皮(麩炒),川芎,白芍(酒炒),神麯(炒),枳實(麩炒),石菖蒲,小茴香(炒),肉桂,甘草(炙),乳香(出汗)。以上共有二十一味藥物,研磨成細末,以神麯糊製成丸狀,大小類似彈子。外層包裹硃砂(一兩)作為衣飾。

湯、酒任下,多不過二丸。

上部內傷方

牡丹皮(一錢),江西紅曲(八分),香附(八分,童便制),麥芽(一錢),桔梗(五分,中部不用),川通草(一錢),穿山甲(一錢,麩炒,有孕不用),降香(一錢,為末),紅花(七分),山楂(八分),蘇木(一錢,捶碎)

上酒、水各一盅,煎八分。甚者加童便一盅。如痰盛加薑製半夏七分半,有孕者油炒。如痛甚加真乳香、沒藥各七分半。中部加枳殼,脅痛加柴胡。

白話文:

湯藥或酒藥,每次服用的份量,最多不超過兩丸。

上部內傷方

藥材:

  • 牡丹皮:一錢
  • 江西紅曲:八分
  • 香附:八分(以童便浸泡)
  • 麥芽:一錢
  • 桔梗:五分(中部症狀者不用)
  • 川通草:一錢
  • 穿山甲:一錢(麩炒,孕婦禁用)
  • 降香:一錢(研磨成粉末)
  • 紅花:七分
  • 山楂:八分
  • 蘇木:一錢(搗碎)

用法:

  • 以上藥材用酒或水各一盅(約200毫升),煎煮至八分(約160毫升)。
  • 症狀嚴重者,可加童便一盅。
  • 若痰多,可加入薑製半夏七分半,孕婦用油炒過。
  • 若疼痛劇烈,可加真乳香、沒藥各七分半。
  • 中部症狀者,可加枳殼。
  • 脅肋疼痛者,可加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