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1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1)

1. 下血

赤小豆當歸散(《金匱》)

赤小豆(五兩,水浸令芽出,曝乾),當歸(一兩)

上搗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土湯(《金匱》)

甘草,熟地,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升)

白話文:

赤小豆當歸散,取赤小豆五兩,用水浸泡至發芽後曬乾,再將赤小豆與當歸一兩搗成粉末,用漿水調服,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用三次。

黃土湯則是用甘草、熟地、白朮、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以及灶中黃土半升,混合熬煮而成。

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黃連湯(潔古)

黃連,當歸(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每服五錢,水煎。

芍藥黃連湯(潔古)

芍藥,黃連,當歸(各半兩),大黃(一錢),淡桂(五分),甘草(炙,二錢)

每服五錢,水煎。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

升麻補胃湯(東垣)

白話文:

將八升水煮成三升,分為兩份,趁溫熱服用。

黃連湯:黃連、當歸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每服五錢,水煎服。

芍藥黃連湯:芍藥、黃連、當歸各半兩,大黃一錢,淡桂五分,甘草(炙)二錢。每服五錢,水煎服。疼痛劇烈者,加入木香、檳榔末各一錢。

升麻補胃湯:方劑未在此段文字中。

升麻,柴胡,防風(各一錢半),黃耆,羌活(各一錢),獨活,白芍藥,牡丹皮,熟地黃,生地黃,甘草(炙。各五分),葛根,當歸身(各三分),肉桂(少許)

上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白話文:

  • 升麻、柴胡、防風(各1.5錢)、黃耆、羌活(各1錢)、獨活、白芍藥、牡丹皮、熟地黃、生地黃、甘草(炙,各0.5錢)、葛根、當歸身(各0.3錢)、肉桂(少量)

以上配方做成兩付藥,每付用二杯水煮沸後得到一杯,去掉藥渣,稍微加熱,在飯前服用。

請注意,這是古方的使用方法和材料比例,實際應用時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和開方。

和中益胃湯(東垣)

熟地(三錢),當歸身(酒洗,三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蘇木(一分),藁本(二分),甘草(炙,三分),益智(三分)

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午飯前服。

升陽除濕和血湯(東垣)

生地黃,牡丹皮,炙甘草,生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一錢半),黃耆(一錢),升麻(七分),熟地黃,當歸身,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陳皮(二分)

白話文:

和中益胃湯是由熟地、當歸、升麻、柴胡、蘇木、藁本、甘草、益智組成,水煎服,午飯前服用。升陽除濕和血湯則由生地黃、牡丹皮、炙甘草、生甘草、白芍藥、黃耆、升麻、熟地黃、當歸、蒼朮、秦艽、肉桂、陳皮組成。

水四大盞,煎至一盞,稍熱空心服。

益智和中湯(東垣)

白芍藥(一錢五分),當歸身,黃耆,升麻,炙甘草(各一錢),牡丹皮,柴胡,葛根,益智仁,半夏(各五分),桂枝(四分),肉桂(一分),乾薑(少許)

上為粗末,水三盞,煎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七味白朮散(見消痹。)

升陽除濕防風湯(東垣)

白話文:

用四碗水煎藥,煎到剩下一碗,稍微溫熱,空腹服用。

白芍藥一錢五分,當歸身、黃耆、升麻、炙甘草各一錢,牡丹皮、柴胡、葛根、益智仁、半夏各五分,桂枝四分,肉桂一分,乾薑少許。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用三碗水煎煮成一碗,去渣,飯後溫熱服用。

七味白朮散(見消痹)。

用升陽除濕防風湯(東垣)。

蒼朮(泔浸,去皮淨,炒,四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防風(二錢)

上除蒼朮另作片,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空心食前服。

如饗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如饗泄及泄不止,以風藥升陽,蒼朮益胃去濕。脈實,腹脹閉塞不通,宜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復以升陽湯助其陽。或不便,以升陽湯中加泄藥通之。

結陰丹(《寶鑑》),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諸大便血疾。

白話文:

取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去皮洗淨,炒至微黃,用量四錢。再取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防風二錢。除蒼朮外,其餘藥材切片。將藥材放入水碗中,水量約一碗半,先煮至剩下兩小碗,再加入蒼朮片,一同煎煮至剩下一小碗,去渣,溫熱空腹服用。

若患者腹瀉不止,可以用此藥引導濕氣。若腹瀉並伴有泄瀉不止,可使用風藥升陽,蒼朮則能益胃去濕。如果患者脈象實,腹部脹滿,閉塞不通,可根據情況,用苦味較多、甘味較少的藥物來瀉下。若通便順暢,可再用升陽湯助其陽氣。若不便通便,可在升陽湯中加入瀉藥幫助通便。

結陰丹,出自《本草綱目》,用於治療腸風下血、臟毒下血等各種大便出血疾病。

枳殼(麩炒),威靈仙,黃耆,陳皮(去白),椿根白皮,何首烏,荊芥穗(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放溫送下。

平胃地榆湯(《寶鑑》)

蒼朮,升麻,黑附子(炮。各一錢),地榆(七分),白朮,陳皮,茯苓,厚朴,乾薑,葛根(各半錢),甘草(炙),當歸,炒曲,白芍藥,益智仁,人參(各三分)

白話文:

枳殼(麩炒)、威靈仙、黃耆、陳皮(去白)、椿根白皮、何首烏、荊芥穗(各半兩),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陳米煮水加少許醋,煎煮後放溫服下。

另外,蒼朮、升麻、黑附子(炮製)、地榆、白朮、陳皮、茯苓、厚朴、乾薑、葛根(各半錢)、甘草(炙)、當歸、炒曲、白芍藥、益智仁、人參(各三分)也可用於治療。

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胃風湯(《易簡》)

人參,茯苓,川芎,官桂,當歸,芍藥,白朮(各等分)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熱空心服。小兒量力增減。

若加熟地、黃耆、甘草等分為十味,名十補湯。若虛勞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發熱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蠣,若虛寒加附子,若寒甚加乾薑,皆依本方等分。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湯加柴胡一兩。若氣弱加人參,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脈弦澀加川芎,若惡風加官桂,若脈澀加當歸,若腹痛加白芍藥,若胃熱濕盛加白朮。

白話文:

取水兩杯,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溫熱後在飯前服用。 這個藥方叫做胃風湯,出自《易簡》一書。

胃風湯的配方還包括人參、茯苓、川芎、官桂、當歸、芍藥、白朮,各等份。每次取二錢,加水一杯以及少量粟米,一起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稍稍加熱後空腹服用。孩童可以根據自身情况调整用量。

若加入熟地、黃耆、甘草等份,則稱為十補湯。若有虛勞咳嗽,可加五味子;若有痰,可加半夏;若有發熱,可加柴胡;若有汗,可加牡蠣;若有虛寒,可加附子;若寒氣嚴重,可加乾薑,所有藥材皆按照本方比例等分。若骨蒸發熱,但飲食如常者,可用十補湯加入柴胡一兩。若氣虛,可加人參;若小便不利,可加茯苓;若脈象弦澀,可加川芎;若怕風,可加官桂;若脈象澀,可加當歸;若腹痛,可加白芍藥;若胃熱濕盛,可加白朮。

連蒲散

黃連,蒲黃(炒。各一錢二分),黃芩,當歸,生地黃,枳殼(麩炒),槐角,芍藥,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酒毒加青皮、乾葛,濕毒加蒼朮、白朮。

理物湯,即理中湯、四物湯並用。

黃連阿膠丸(見滯下。),香連丸(見滯下。),四物湯(見虛勞。),理中湯(見霍亂。),黑神散(見鼻衄。),膠艾湯(見溲血。),震靈丹(見泄瀉。),駐車丸(見滯下。),吳茱萸丸(見噎。),平胃散(見中食。),五苓散(見消痹。),神應丸(見傷食。)

白話文:

連蒲散由黃連、炒蒲黃、黃芩、當歸、生地黃、麩炒枳殼、槐角、芍藥、川芎、甘草組成。將藥材以水煎煮,取八分服用,飯前飲用。若為酒毒,則加入青皮、乾葛;若為濕毒,則加入蒼朮、白朮。另外,此方也可用理中湯和四物湯合用。其他相關藥方,如黃連阿膠丸、香連丸、四物湯、理中湯、黑神散、膠艾湯、震靈丹、駐車丸、吳茱萸丸、平胃散、五苓散、神應丸等,可根據不同症狀選擇使用。

枳殼散(《和劑》)

枳殼(去穰,炒,二十四兩),甘草(爁,六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酒煮黃連丸(見傷暑。),烏梅丸(見傷寒厥。),小烏沉湯(見鼻衄。)

烏連湯(《三因》)

黃連,烏頭(炮。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分,空心溫服。熱加黃連,冷加烏頭。

白話文:

枳殼散,以枳殼去籽炒製,二十四兩,甘草炙製,六兩,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沸水沖服。

烏連湯,以黃連和炮製的烏頭等量混合,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煎煮五分,空腹溫服。如果發熱,則增加黃連;如果怕冷,則增加烏頭。

荊梅花丸(缺。)

蒜連丸(《濟生》)

獨頭蒜(一個),黃連(去須,不拘多少,研末)

上先用獨頭蒜煨香熟,和藥拌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陳米飲送下。

烏荊丸(《和劑》),治諸風縱緩,言語謇澀,遍身麻痛,皮膚瘙癢;並婦人血風,頭疼眼暈;及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有病風攣搐,頭頷寬嚲不收,六七服瘥。

川烏(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

白話文:

獨頭蒜一個,去須的黃連研成粉末,先將蒜煨香熟,再與黃連粉末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用陳米湯送服。此方出自《濟生》,名為蒜連丸,可治諸風縱緩、言語謇澀、遍身麻痛、皮膚瘙癢等症狀;也可治婦人血風頭疼眼暈,以及腸風臟毒下血不止;還有治病風攣搐、頭頷寬嚲不收等症狀,六七次服用即可痊癒。另一方名為烏荊丸,出自《和劑》,以川烏一兩(炮製去皮臍)和荊芥穗二兩組成,同樣可治諸風縱緩等症狀。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湯任下。有疾,食空時日進三四服;無疾,早晨一服。

棕灰散(《事親》)

敗棕(不拘多少,燒灰存性,為細末)

上每服二錢,空心,好酒或清米飲調服。

三灰散(《楊氏》)

干側柏(略焙,為末,五錢),桐子炭(再燒作炭,為末,二錢),棕櫚(燒存性,為末;勿令化用白灰,三錢)

上分作二服,空心糯米飲調下。

敗毒散(見傷濕。)

槐花湯(《統旨》)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可用酒或湯水送服。如果患有疾病,飯前一天服用三到四次;如果沒有疾病,早上服用一次。

將敗棕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好酒或清米飲調服。

將干側柏略微焙烤,研磨成細末,取五錢;將桐子燒成炭,研磨成細末,取二錢;將棕櫚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研磨成細末,取三錢。將以上藥材混合,分成兩份,空腹時用糯米飲調服。

敗毒散用於治療傷濕。

槐花湯出自《統旨》。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穗,枳殼(麩炒黃色。各二錢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溫服。

斷紅丸(《濟生》)

側柏葉(炒黃),川續斷(酒浸),鹿茸(火去毛,醋煮),附子(炮,去皮臍),阿膠(蛤粉炒成珠子),黃耆(去蘆),當歸(去蘆,酒浸,以上各一兩),白礬(枯,半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白話文:

將槐花炒熟,側柏葉搗碎,荊芥穗、枳殼用麩炒至黃色,每味各二錢五分,加水二盅煎煮至八分,空腹溫服。此為斷紅丸方,出自《濟生》。

另外,側柏葉炒至黃色,川續斷用酒浸泡,鹿茸去毛並用醋煮,附子炮製去皮臍,阿膠用蛤粉炒成珠子,黃耆去蘆,當歸去蘆並用酒浸泡,以上各一兩,白礬枯製半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煮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十全大補湯(見虛損。),黃耆飲,即黃耆六一湯。(見自汗。)

附方

〔痔下血不止〕

芎歸丸

川芎,當歸,神麯(炒),槐花(微炒),黃耆,地榆(以上各半兩),荊芥穗,頭髮(燒存性),木賊,阿膠(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黑丸子(《良方》),專治久年痔漏下血。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適用於虛損,黃耆飲也就是黃耆六一湯,適用於自汗。

附方

痔下血不止:

芎歸丸

川芎、當歸、神麴(炒)、槐花(微炒)、黃耆、地榆(以上各半兩)、荊芥穗、頭髮(燒存性)、木賊、阿膠(炒,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黑丸子(出自《良方》),專門治療多年痔漏下血。

百草霜,白姜(各一兩),木饅頭(三兩),烏梅,敗棕,柏葉,亂髮(以上各一兩二錢半,俱各燒存性,為末),桂心(三錢),白芷(五錢)

上為細末,研勻,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飲湯送下。

加味四君子湯,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黃,心忪耳鳴,腳弱氣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參,白朮,茯苓,白扁豆(蒸),黃耆,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以百草霜、白姜、木饅頭、烏梅、敗棕、柏葉、亂髮(各一兩二錢半,全部燒成灰,研磨成粉)、桂心(三錢)、白芷(五錢)混合,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此方可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黃、心慌耳鳴、腿軟乏力、口淡無味等症狀。

另外,還需搭配人參、白朮、茯苓、白扁豆(蒸)、黃耆、甘草(各等分)組成的加味四君子湯一起服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一方,有五味子,無甘草。

臭樗皮散(《良方》),治痔漏下血及膿不止。

臭樗皮(微炒),酸石榴皮,黃連(去須),地榆,阿膠(炒令黃。各一兩),艾葉(三分,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粥飲調下。

神效方(《良方》),治痔疾下血,日夜不止。

白礬(五兩),綠礬(三兩),黃丹,伏龍肝,蝟皮(各二兩)

白話文:

臭樗皮散和神效方都是治療痔瘡的方劑。臭樗皮散使用臭樗皮、酸石榴皮、黃連、地榆、阿膠和艾葉,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飯前用白粥調服。神效方則使用白礬、綠礬、黃丹、伏龍肝和蝟皮,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飯前用白粥調服。

上搗碎,入瓷罐子內,用炭火五七斤,燒炭盡為度,候冷取出,研如粉,以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下。

地榆散(《良方》),治血痔。

上用地榆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前米飲調下,日三服。

治血箭痔

上用苦楝子肉,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蒼耳子煎湯送下,日三服。

止血方,治痔瘡血出不止。

上用明血竭,為末敷之。

治痔疾便血方

上用活鯽魚一個,八兩重者,洗淨,鱗、尾、腸、肚皆不去。用棕皮二兩,洗淨寸截,先將棕一兩,鋪在瓦罐子內,次安魚,上面卻將棕一兩蓋之,即閉罐口,黃泥固濟、火畔炙乾。量罐子開一地坑,先安小磚一片,後坐罐子,四面用熟炭火六七斤燒煅,候煙絕取罐子,於淨地以瓦盆合定,淨土擁,勿令透氣,經一宿出火毒,開取藥細研。每服一錢,食前用米飲調下。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放進瓷罐中,用炭火燒烤,直到炭火燃盡,待涼後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將粉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地榆散,主治血痔。將地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匕,飯前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治血箭痔。將苦楝子肉研磨成細末,用酒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蒼耳子煎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止血方,主治痔瘡出血不止。將明血竭研磨成粉末,直接敷在患處。

治痔疾便血方。將活鯽魚洗淨,連鱗、尾、腸、肚都不要去除。取棕皮洗淨,切成寸段。將一半棕皮鋪在瓦罐底部,放上魚,再用另一半棕皮蓋住魚,封好罐口,用黃泥封固,放在火邊烤乾。在罐子下面挖一個坑,先放一塊小磚,再放上罐子,用六七斤熟炭火在四周燒煅,待煙消火滅後取出罐子,放在乾淨的地方,用瓦盆蓋住,用乾淨土封住,防止透氣,放置一夜,讓火毒散去,然後取出藥物細研。每次服用一錢,飯前用米湯送服。

忌動風之物。

豬臟丸,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飢,腹不痛,里不急。先用海螵蛸炙黃,去皮,白者為末,以木賊草煎湯調下,三日後效。

黃連(二兩,銼碎),嫩豬臟(二尺,去肥)

上以黃連塞滿豬臟,扎兩頭,煮十分爛,研細,添糕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槐角散,治脾胃不調,脹滿下血。

槐角(二兩),枳殼,當歸,蒼朮,陳皮,厚朴(制。各一兩),烏梅,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風寒的食物。

豬臟丸適用於大人小孩長期便血,食量大且容易飢餓,腹部不痛,排便不急的情況。首先將海螵蛸炙烤至黃色,去皮,取白色部分研磨成粉,用木賊草煎湯調服,三天後見效。

將黃連切碎,取兩兩,嫩豬臟去肥留二尺,塞滿黃連,扎緊兩端,煮至十分爛,研磨成細粉,加入糕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槐角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腹脹便血。

槐角二兩,枳殼、當歸、蒼朮、陳皮、厚朴(制)各一兩,烏梅、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豬臟丸,治痔瘻下血。

豬臟(一條,洗淨控干),槐花(炒,為末,填入臟內,兩頭扎定,石器內米醋煮爛)

上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當歸酒下。

鯽魚方,治腸風血痔,及下痢膿血,積年瀉血,面色萎黃。

大活鯽魚(一尾,不去鱗肚,下穿孔,去其腸穢,入白礬),白礬(一塊,如金橘大)

上用敗棕皮重包,外用厚紙裹,先煨令香熟,去紙,於熨斗內燒,帶生存性,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溫米飲調下。一方,瓦瓶內蓋定,炭火燒為灰,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粥飲下。

白話文:

上藥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

豬臟丸用於治療痔瘡和瘻管下血。

將豬臟(一條,洗淨控干)填入炒好的槐花末(兩頭扎定),放入石器中用米醋煮爛。

將上述材料搗碎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當歸酒送服。

鯽魚方用於治療腸風血痔、下痢膿血、積年瀉血、面色萎黃。

將大活鯽魚(一尾,不去鱗肚,下穿孔,去其腸穢,放入白礬)與白礬(一塊,如金橘大)用敗棕皮包好,外用厚紙包裹,先用火煨至香熟,去掉紙,在熨斗上燒至存性,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溫米飲調服。另一方法是將上述材料放入瓦瓶中蓋好,用炭火燒成灰,與軟飯混合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粥水送服。

勝金丸(一名百藥散),治腸風下血,溺血不止,及臟毒或便血。

百藥煎(三兩,一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軟飯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一方,為細末,米湯調二錢服。

四季側柏散,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側柏葉(燒存性,春採東,夏採南,秋採西,冬採北)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糯米飲調下。一方,用葉一斤,洗炙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枳殼湯調下。

白話文:

勝金丸(一名百藥散):

功用: 治理腸風下血、溺血不止,以及臟毒或便血。

組成:

  • 百藥煎(三兩,其中一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軟飯和成丸,大小如桐子。

用法:

  • 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飲送服。
  • 另一種用法是將藥粉研成細末,每次用米湯調服二錢。

四季側柏散:

功用: 治理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組成:

  • 側柏葉(燒存性,春採東,夏採南,秋採西,冬採北)

製法:

  • 將側柏葉研磨成細末。

用法:

  • 每次服用二錢,用糯米飲送服。
  • 另一種用法是將側柏葉洗淨後炙烤成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枳殼湯送服。

備註:

  • 百藥煎、枳殼湯等中藥名稱,需參考相關中醫典籍或網站了解其具體成分和用法。

腸風黑散,治臟毒下血。

荊芥(燒),枳殼(炒。各二兩),亂髮,槐花,槐角,蝟皮(炙),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同入瓷瓶內,泥固濟,燒存三分性,出火氣,同枳殼炙木饅頭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服,水煎亦可。

黃連散,治腸風下血,疼痛不止。

黃連,貫眾,雞冠花,烏梅肉,大黃(各一兩),甘草(炙,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米湯調下。

椿皮丸,治痔漏下血疼痛。

白話文:

「腸風黑散」用於治療腸道毒素引起的出血。方劑包括燒過的荊芥、炒過的枳殼(各二兩)、亂髮、槐花、槐角、炙過的蝟皮、炙過的甘草(各一兩半)。將以上藥材放入瓷瓶中,用泥巴封好,燒至三分性,取出放涼,與炙過的枳殼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溫酒調服,也可以用水煎服。

「黃連散」用於治療腸風引起的出血疼痛。方劑包括黃連、貫眾、雞冠花、烏梅肉、大黃(各一兩)、炙過的甘草(三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米湯調服。

「椿皮丸」用於治療痔瘡引起的出血疼痛。

東行椿根白皮

上為細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湯送下。

卷柏丸,治臟毒。

卷柏(生石上,高四五寸,根黃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取枝焙乾用),黃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服。

治腸風臟毒方

山裡果(曬乾)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白話文:

東行椿根白皮

取東行椿樹的根部白色部分研磨成細粉,與醋混合成糊狀,做成丸子,大小類似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個丸,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卷柏丸,治療內毒。

卷柏(生長在石頭上,高度約四到五寸,根部黃色如絲,莖細,表面有黃色點子,選用枝條烘焙乾燥後使用),黃耆(兩種材料的份量相同)

將上述兩種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以米湯調和服用。

治療腸風及內毒的藥方

山裡果(曬乾)

將山裡果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以米湯調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