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論瘡瘍用針宜禁(四)

瘡瘍之症,毒氣已成者,宜用托裡以速其膿。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深淺而針之。若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脈。肉色不變者,附於骨也。小按便痛者,膿淺也。大按方痛者,膿深也。按之而不復起者,膿未成也。按之而復起者,膿已成也。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又難成。

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瘡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若瘡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若元氣虛弱,必先補而後針,其膿一出,諸症自退。若膿出而反痛,或煩躁嘔逆,皆由胃氣虧損,宜急補之。

若背瘡熱毒熾盛,中央肉黯,內用托裡,壯其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於黯處,其赤處漸高,黯處漸低,至六七日間,赤黯分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然,黯肉漸潰矣,當用鈚針利剪,徐徐去之,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妙。雖有裂紋,膿未流利,及膿水雖出而仍痛者,皆未通於內,並用針於紋中引之。

患於背胛之間,肉腐膿出,腫痛仍作,此內有毒筋間隔膿未通耳,尤宜引之。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溫補脾胃,亦有生者。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氣無所依附,氣血愈虛,元氣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

白話文:

膿瘡毒氣已盛時,應先以藥物引導膿液迅速排出。膿液形成後,需根據膿瘡的成熟程度、深淺來決定是否針刺。腫脹部位高而柔軟,表示病灶在血脈;腫脹部位低而堅硬,表示病灶在筋脈;皮膚顏色無變化,表示病灶在骨骼。輕輕按壓即感疼痛,表示膿液淺;用力按壓才感疼痛,表示膿液深;按壓後腫脹不消退,表示膿液尚未形成;按壓後腫脹消退,表示膿液已形成。膿液形成後再針刺,會使氣血外泄,反而影響膿液的成熟。

膿液成熟而不針刺,則腐爛加深,傷口難以癒合。針刺過淺,膿液排不出,反而會出血;針刺過深,雖能排出膿液,卻會傷及好肉。元氣虛弱者,應先補益元氣後再針刺,膿液排出後,諸症狀自然會消失。膿液排出後仍感疼痛,或伴有煩躁、嘔吐等症狀,都是由於胃氣虧損所致,應及時補益胃氣。

背部瘡瘍熱毒盛,中央皮膚暗黑,應內服藥物以益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抹在暗黑處。隨著治療,暗黑處顏色逐漸變淺,紅腫處顏色加深,大約六七天後,紅黑分明,出現裂紋,如同刀劃一般,暗黑處組織開始潰爛,這時可用鈍針或小剪刀小心去除壞死組織,過程中應力求患者無痛,避免出血。即使出現裂紋,膿液仍未順利排出,或膿液排出後仍感疼痛,都表示膿液尚未完全排出,應在裂紋處針刺引流。

背胛之間的瘡瘍,膿液排出後,腫痛仍未減輕,表示膿液因毒筋阻隔而未完全排出,更需針刺引流。元氣虛弱,誤服損傷元氣的藥物,患處不痛,或組織已壞死,應急用溫補脾胃的藥物,或許還有救治的機會,之後須服用溫補的藥物以促進傷口癒合。若濫用刀針,去除組織造成出血,則氣血更虛,元氣更傷,如何能使傷口癒合呢?

2. 論瘡瘍欲嘔作嘔(五)

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氣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焮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

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清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丹溪雖曰:腫瘍時嘔,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

殊不知此大概言之耳,即《內經》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之意。況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執前聖之言,而藥今人之病歟!

治驗

進士張德泓背疽,微腫微赤,飲食少思,余用六君等藥,膿成而潰;再用大補陽氣之類,肉生而斂。忽寒熱作嘔,患處作腫,候其脈,浮大鼓指,按之若無,形氣殊倦,余謂之曰:此胃氣虛憊,非瘡毒也。彼云:果因侵晨登廁,聞穢氣始作,信夫,先生胃虛之說也。用托補而斂。

一男子腹患癰,腫硬不潰,乃陽氣虛弱;嘔吐少食,乃胃氣虛寒;法當溫補脾胃。假如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餘,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當補之。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猶當助胃壯氣。彼不信,仍服攻伐藥,而果歿。

白話文:

論瘡瘍欲嘔作嘔(五)

瘡瘍伴隨嘔吐,不能一概而論是毒氣內攻,而盲目使用敗毒類藥物。如果病情發熱嚴重,腫痛明顯,屬於邪氣實證,則應使用仙方活命飲治療。如果化膿腫痛,屬於胃氣虛弱,則應使用托裡消毒散來補益。如果膿液成熟脹痛,屬於氣血虛弱,應先使用托裡散,然後用針刺放膿。如果腫痛伴隨便秘,屬於內熱積聚,應使用內疏黃連湯通導。若是因為服用寒涼藥物傷及脾胃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健中湯。如果胃寒,食慾不振伴隨嘔吐,則應使用托裡益中湯。

若因體虛,寒邪入侵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溫中湯。若因肝氣犯脾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抑青湯。若因胃脘積痰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清中湯。若因脾虛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益黃湯。若因情志鬱結傷及脾胃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越鞠湯。如果不明確病因,就隨便使用攻毒藥物,那麼腫脹的瘡瘍就不能潰破,潰破的瘡瘍就不能癒合。丹溪先生雖然說:腫瘍伴隨嘔吐,應當治療為毒氣攻心;潰瘍伴隨嘔吐,應當滋陰補虛。

但是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如同《內經》所說,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與心火有關。況且現在因為熱毒內攻而嘔吐的病人很少,大多數是脾胃虛寒而嘔吐,怎麼可以拘泥於前人的說法,而用來治療現代人的疾病呢?

治驗:

進士張德泓患背疽,腫脹和發紅都比較輕微,食慾不振,我用六君子湯等藥物治療,膿液形成並潰破;然後再用大補陽氣的藥物,傷口長出新肉並癒合。突然出現寒熱交替和嘔吐,患處再次腫脹,我診脈發現脈象浮大,按之卻如無物,病人面色蒼白,精神倦怠,我對他說:這是胃氣虛弱,而不是瘡瘍毒氣。他回答說:的確是因為早晨上廁所,聞到惡臭的氣味才開始發病的,先生您診斷胃虛的說法果然正確。於是使用溫補的藥物治療,使病情痊癒。

有一個男子患腹癰,腫塊堅硬,沒有潰破,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嘔吐和食慾不振,這是因為胃氣虛寒;治療方法應該溫補脾胃。假如腫脹發紅疼痛劇烈,煩躁不安,脈象有力伴隨嘔吐,這是實證,應該瀉下;腫塊堅硬沒有潰破,脈象虛弱伴隨嘔吐,這是虛證,應該補益。如果疼痛損傷了胃氣,或者感受寒邪穢氣而嘔吐,即使是腫瘍,也應該扶助脾胃,增強正氣。他不相信,仍然服用攻伐的藥物,結果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