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樞要

《外科樞要》為明代傑出醫家薛己(字仲昭,號東皋)所撰,是一部在中醫外科學史上佔有承先啟後重要地位的經典著作。薛己生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嘉興人。他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醫學尤為精通。書中提及他曾師從名醫張景岳(編按:按生卒年,此處或為張從正之誤,或受其學說影響),並廣泛學習各家之長。薛己醫術精湛,擅長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多科,尤其在外科學方面造詣深厚,曾任嘉興府醫官,後辭官專心著述,留下了《外科樞要》及《薛氏醫案》等珍貴醫學文獻。

《外科樞要》約成書於隆慶辛未(1571年),即薛己逝世後由其從子薛師顏整理刊行。本書是對薛己外科臨床經驗和理論認識的系統總結,全書共分四卷,其內容編排體現了嚴謹的邏輯結構和實用性:

卷一,主要論述瘡瘍的基礎知識和診斷辨證方法。涵蓋瘡瘍的起因、發生部位、形態、色澤、質地等觀察要點,以及更為深入的脈診和預後判斷。書中特別詳細地討論了與瘡瘍相關的脈象,如浮、洪、滑、數、散、長、芤、牢、實、弦、緊、澀、短、細、微、遲等,並闡釋每種脈象在瘡瘍病變中的主症和意義。例如,洪大脈可能預示血實積熱,而潰後見洪大則為難治之象;芤脈提示血虛,潰後見之反易治;短脈則為真氣短促,預後不良。這種對脈診在外科疾病中的細緻運用,顯示了薛己將中醫整體觀念貫徹於外科診斷的深度。

卷一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對瘡瘍「五善七惡」的辨析與治療。這部分是對瘡瘍預後判斷的經典概括。「五善」指病情向好轉發展的徵兆,如飲食知味、便利調勻、膿色鮮不臭、神彩精明等,見之則病輕邪淺,易於痊癒。「七惡」則是指瘡瘍發展中出現的危重徵候,多與臟腑虧損、氣血虛弱相關,如大渴發熱、氣血俱虛、目視不正、喘粗氣短、四肢沉重、不能下食、聲嘶色敗等。薛己不僅詳細描述了七惡的表現,更根據其病機(如邪火內淫、胃氣虛火盛、肝腎陰虛、脾肺虛火、脾腎虧損等)提出了具體的治療方劑,如竹葉黃耆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六味丸、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這部分內容深刻反映了薛己「內外兼治」的學術思想,尤其強調在瘡瘍後期或虛弱體質患者中,顧護正氣、溫補脾胃的重要性,這與序言中沈啟原為其辯護時提及他被批評「執泥補法」遙相呼應,顯示出薛己在當時醫界可能因強調補益而顯得獨特,但這恰是其學術特色和臨床經驗的寶貴所在。他對「七惡」的詳細討論和治療指導,補充了前人著述的不足,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卷二和卷三,是本書的主體部分,以病證為綱,系統分論了全身各個部位的瘡瘍病症,共涵蓋三十餘種常見及疑難的外科疾病。這些病證包括癰、疽、流注、痰核、瘰癧、乳癰、腸癰、痔漏、脫肛、丹毒、疔瘡、楊梅瘡、金瘡、跌打損傷等等。針對每一種病證,薛己都詳述其病因、病機、症狀特點、診斷要點,並提出相應的內服、外治方法及預後判斷。書中附有驗案,用具體病例來佐證其診治方法,增強了理論的可信度和臨床的指導性。這種按照病證分類、條理清晰的編排方式,極大地便利了後世醫者的查閱和學習。

卷四,則是全書方劑的總匯。薛己將治療瘡瘍的常用方劑進行整理和歸納,分門別類地列出,便於讀者快速查找和使用。這些方劑既有傳統的經典名方,也有薛己根據自身臨床經驗化裁或創立的效方。方劑的收錄不僅為前三卷的證治提供了具體落實的工具,也體現了薛己對前人經驗的繼承和發展。

《外科樞要》作為薛己的代表作,內容博大精深,論述詳細具體。它總結了明代以前中醫外科學的成就,並結合薛己自身的豐富臨床實踐,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和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在癰腫的治療上,書中強調「以膿為期」的原則,即在癰成熟時適時切開引流,促進膿液排出,這一原則至今仍是外科處理膿腫的重要指導思想。此外,書中提及的火針療法、放血療法、敷貼療法等,也是當時及後世廣泛應用的外治技術。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豐富實用的臨床內容,更在於其體現的學術思想。薛己強調辨證論治,注重整體觀念,將外科疾病與內科疾病緊密聯繫,尤其關注正氣在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中的作用,力主在適當時候運用補益方法,這對於糾正當時可能存在的一些過於偏執於攻伐的外治傾向,具有積極意義。序言作者沈啟原對薛己醫術的讚譽,尤其是在危急時刻能「坐而收功」的神妙,以及對其「執泥補法」批評的反駁,從側面印證了薛己治療方法的獨特和有效性,以及其學術觀點在當時的影響和爭議。

總之,《外科樞要》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外科專著,其系統的診斷辨證方法、詳盡的病證論治以及豐富的方劑收錄,為後世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的問世,標誌著明代外科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是中醫外科學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至今仍是研究中醫外科的必讀文獻。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