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樞要》~ 卷一 (6)
卷一 (6)
1. 論瘡瘍發熱煩躁(十四)
瘡瘍發熱煩躁,或出血過多,或潰膿大泄,或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致陰血耗散,陽無所依,浮散於肌表之間,而非火也。若發熱無寐,血虛也,用聖愈湯。兼汗不止,氣虛也,急用獨參湯。發熱煩躁,肉瞤筋惕,氣血虛也,用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陰虛發熱也,用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瘡瘍發作期間,患者出現發熱煩躁的症狀,或者是出血過多,或者是潰爛膿液大量流出,或者是汗液過多導致陽氣流失,或者是下痢過多導致陰氣流失,以致於陰血消耗殆盡,陽氣失去依附,浮散在肌膚表面之間,這並不是火氣引起的。
如果患者發熱不寐,是血虛造成的,可以使用聖愈湯治療。如果患者發熱同時伴有不止的盜汗,是氣虛造成的,必須儘快使用獨參湯治療。如果患者發熱煩躁,肌肉抽搐,筋脈跳動,是氣血虛弱造成的,可以使用八珍湯治療。
如果患者口渴難耐,面色發紅,脈搏洪大而虛浮,是陰虛發熱造成的,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治療。
肢體微熱,煩燥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躁也,用四君加薑、附。東垣云:晝發熱而夜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安靜而夜發熱,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如晝夜俱發熱者,重陽無陰也,當峻補其陰。故王太僕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白話文:
四肢微熱,煩躁面紅,脈搏沉細而微弱,這是陰氣盛而引發的心煩意亂,可用四君子湯加薑、附子治療。東垣說: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因為陽氣旺盛於陽分;白天安靜、晚上發熱,這是因為陽氣下陷於陰中;如果晝夜都發熱,這是重陽無陰,當峻補其陰。所以王太僕說:像大寒而非常寒冷,溫熱之藥卻不覺得熱,這是沒有火,應該治療他的心;像大熱而非常炎熱,寒涼之藥卻不覺得涼,這是沒有水;熱動時又停止,忽然來又忽然去,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這是沒有水,應該幫助他的腎。所以說心氣盛則生熱,腎氣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無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弱。治者當深味之。
治驗
白話文:
覺得熱卻忍受不住寒冷,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感到寒冷卻忍受不住炎熱,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液。如果感受寒冷卻不覺得冷,那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液;如果感受炎熱卻不覺得熱,那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如果感受到的炎熱很快就消失了,那是因為心臟虛弱;如果感受到的寒冷很快就消失了,那是因為腎臟虛弱。治療時應深味其中的道理。
操江都憲伍松月背瘡愈後,大熱,誤為熱火,用苦寒藥一鍾,寒熱益甚,欲冷水浴身,脈浮大,按之全無。余曰:此陽氣虛浮於肌表,無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即愈。
白話文:
江都知府伍松月生了背瘡,治好後,煩熱,誤認為是熱火,服用了苦寒藥一劑,反而更覺寒熱,想用冷水洗澡來降溫,他的脈象浮大,按時沒有力道。我診斷:這是因為陽氣虛浮於肌表,是無根之火所致,緊急用六君子湯加附子一劑治療,就痊癒了。
春元沈震川之內,暑月面生痤癤,乘涼入風,面目浮腫。越二日,左臂腫痛,癮疹如丹,背脅髀股等處,發腫塊三四,肉色不紅,痛甚晝夜呼號,寒熱往來,飲食不思,服活命飲,及行氣敗毒之劑。其勢愈熾,肝脈浮澀,脾脈弦弱,此屬二經榮氣不行,風邪乘虛流注經絡為患。
白話文:
春季,沈震川的內部,夏季面上生瘡癤,乘涼後吹了風,面目浮腫。隔了兩天,左臂腫痛,疹子像硃砂一樣,背、脇、髀、股等處,腫塊發作有三、四處,肉色不紅,疼痛劇烈。晝夜呼號,冷熱交替,吃不下飯,服用了活命飲,以及運行氣血、清熱解毒的藥劑。病情更加嚴重,肝脈浮澀,脾脈弦弱,這是由於肝、脾兩經的氣血運行不暢,風邪乘虛侵入經絡而引起的病症。
先以八珍加黃耆、柴胡、青皮數劑,腫處漸漸紅臖;又以十全大補加金銀花、白芷、龍膽草、貝母,十餘劑,脅腿二處,潰膿碗許,余塊漸平;仍服十全大補湯,調理月餘而安。向使專於祛風攻毒,鮮不敗事矣。
白話文:
一開始服用八珍湯加上黃耆、柴胡、青皮等藥物數劑,腫脹處逐漸紅腫;接著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金銀花、白芷、龍膽草、貝母等藥物十餘劑,脅部和腿部兩處潰爛成碗口大小的膿包,其他部位的腫塊逐漸平復;繼續服用十全大補湯,調理一個多月後康復。如果當時只專注於祛風攻毒,很少有不失敗的。
一儒者患流注,發熱作渴,頭痛自汗,脈洪大,按之無力,此氣血虛寒也,用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治之,其症益甚;仍用前藥加附子一錢,四劑諸症悉退;卻去附子,加肉桂二十餘劑,氣血漸復;又因勞心,發熱惡寒,飲食減少,此脾胃復傷,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二劑熱止食進,仍用大補元氣而安。
白話文:
一位學者患了流感,發燒口渴,頭痛自汗,脈搏很大,按壓無力,這是氣血虛寒造成的。於是,醫師用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五味子治療,但症狀反而加重。隨後,醫師在原先藥方中加了附子一錢,四劑藥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醫師去掉附子,加上肉桂,再服用了二十多劑藥,學者的氣血逐漸恢復。但學者因勞心過度,再次發熱惡寒,飲食減少,這是脾胃又受傷,元氣下陷所致。醫師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治療,兩劑藥後,熱退食進,醫師繼續用大補元氣湯,學者最終康復。
後因考試不利,懷抱不舒,更兼勞役,飲食日少,形氣日衰,吐痰作渴,頭痛惡寒,或熱來復去,或不時而動,仍用補中益氣數劑,諸症漸愈,元氣漸復,乃去附子,再加肉桂五分,百餘劑而愈。
白話文:
後來因為考試不順利,心裡不舒暢,加上辛勞疲倦,吃得越來越少,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差,開始吐痰且口渴,頭痛怕冷,有時候發熱反覆發作,有時候不定時發作,仍然服用補中益氣的藥方幾劑後,各種症狀逐漸好轉,元氣也慢慢恢復,於是將附子去掉,再加入五分肉桂,服用一百多劑後痊癒。
一男子背瘡不斂,小便赤澀,臖腫發熱,口乾體倦,脈洪數而無力,用參、耆、歸、朮、熟地、芎、芍、陳皮、麥門、五味、炙草、肉桂,以補元氣,引火歸經,脈症益甚,此藥力未能及也;再劑頓退,卻去肉桂,又數劑而愈。此症因前失補元氣故耳。
白話文:
一位男性有背部創口不癒合,小便顏色深紅且解尿困難,大腿腫脹發熱,口乾體倦,脈象快速無力,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熟地黃、川芎、芍藥、陳皮、麥門冬、五味子、甘草、肉桂,以補充元氣,引導熱氣回歸經絡,但脈象和症狀反而更加嚴重,這可能是藥效還沒有達到。
第二劑藥立即見效,症狀明顯好轉,但停用了肉桂,經過幾次治療後痊癒。這種疾病是因之前沒有及時補充元氣而造成的。
2. 論瘡瘍輕症用重劑(十五)
人身血氣有虛實,瘡瘍所發有輕重,治療之法有攻補。元戎云:若人氣血壅盛,榮衛充滿,抑遏不行,腐化而為癰者,當泄之,以奪盛熱之氣。若人飲食少思,精神衰弱,榮衛短澀,寒搏而為癰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丹溪先生云:腫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行散為主。大抵用藥之法,如執權衡,當察病勢輕重,邪蓄表裡,瘡毒腫潰,元氣虛實。
若不詳究其因,率爾投治,實實虛虛,七惡之禍不能免矣,治者審之。
治驗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有虛實之分,瘡瘍的發作也有輕重之別,治療的方法也有攻補之法。元戎說:如果一個人氣血壅盛,榮衛充盈,流通不暢,腐化而形成腫脹,應當洩瀉,以奪取盛熱之氣。如果一個人飲食少思,精神衰弱,榮衛短澀,寒邪入侵而形成腫脹,應當補益,以接濟虛怯之氣。丹溪先生說:腫脹內外皆虛,應該以補接行散為主。總之,用藥的方法,就像掌握權衡一樣,要觀察病勢的輕重,邪蓄的表裡,瘡毒的腫潰,元氣的虛實。
吳庠盛原博掌後患疔,紅絲至腕,惡寒發熱,勢屬表症,與奪命丹一服,紅絲頓消;又用和解之劑,大勢已退。彼別服敗毒藥,發熱口乾,紅絲仍見,脈浮大而虛,此氣血受傷而然,以補中益氣湯主之而愈。蓋奪命敗毒,性尤猛烈,瘡邪已散而復用之,是誅伐太過,失《內經》之旨矣。
白話文:
吳庠盛原本有一處疔瘡,紅絲一直蔓延到手腕,並且感到惡寒發熱,症狀屬於表證,於是服用了奪命丹一帖,紅絲便突然消失。之後又服用了和解的藥劑,病情已經基本消退。但是他另外服用了敗毒的藥物,導致發熱口乾,紅絲再次出現,脈搏浮大而虛弱,這是氣血受損所致,因此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藥治療,才得以痊癒。其實,奪命和敗毒這兩種藥性都非常猛烈,瘡邪已經消散之後仍然服用,就好像誅伐過度,違反了《內經》的宗旨。
一儒者元氣素弱,余補其氣血,出膿而愈。後因勞役,瘡痕作癢,乃別服敗毒藥一劑,以致口噤舌強,手足搐搦,痰涎上湧,自汗不止,此氣血傷而發痙也,用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灌服而蘇。
白話文:
一位儒生原本身體虛弱,我用補氣血的方法治療他,膿瘡纔好的時候。後來因為過度勞累,瘡疤處發癢。另外服用了一劑解毒藥,結果出現牙關緊閉、舌頭僵硬、手腳抽搐、痰涎湧上來、自汗不止的症狀。這是氣血虛弱引起的痙攣。我用了十全大補的藥方,再加一錢附子,灌服以後才蘇醒過來。
一男子患疔,服奪命丹,汗不止而瘡不痛,熱不止而便不利,此汗多亡陽,毒氣盛而真氣傷矣,用參、耆、歸、朮、芍藥、防風、五味,二劑諸症悉愈,惟以小便不利為憂。余曰:汗出不宜利小便,汗既止,陽氣復而自利矣。仍用前藥,去防風,加麥門,倍用當歸、黃耆,四劑便行,瘡潰而愈。
白話文:
有一名男子患了疔瘡,服用奪命丹後,汗流不止,瘡卻不痛了,發燒不止,大便不通,這是因為汗太多,陽氣虛弱,毒氣盛而正氣受傷的緣故。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芍藥、防風、五味子,兩劑藥下去,所有的症狀都好了,只剩下小便不通的問題。我說:汗出時不宜利小便,汗止後,陽氣恢復,小便自然就通了。仍用前藥,去掉防風,加上麥門冬,加倍用當歸、黃耆,四劑藥下去,大便通暢,瘡口潰爛後痊癒。
3. 論瘡瘍當舍時從症(十六)
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若腫赤煩躁,發熱引冷,便秘作渴,脈洪數實,是其常也;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以瀉熱毒。若脈細皮寒,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逆冷,是變常也;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溫之劑,以助陽氣。《內經》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症。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疼痛、瘙癢、瘡、腫癤,都屬於心火引起的。如果腫脹、發紅、煩躁、發熱又畏寒、便祕、口渴、脈搏洪大、數而有力,這就是通常的情況;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必須用大苦寒的藥物來清瀉熱毒。如果脈搏細小、皮膚冰冷、腹瀉、腸鳴、飲食不進、嘔吐不止、手腳冰冷,這是變化的情況;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必須用大辛溫的藥物來幫助陽氣。《內經》說:用寒治療遠在體表的寒症,用熱治療遠在體內的熱症。如果遇到假寒假熱,雖然違背了季節,但也必須根據症狀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