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論發背(七)

(男婦同用)

發背屬膀胱督脈經,或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所致。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力,熱毒之症也,為易治。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洪數而無力,陰虛之症也,為難治。不痛不腫,或漫腫色黯,脈微細,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若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解之。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裡散調補之。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裡散倍加肉桂、參、耆。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若初患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飲。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裡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弱也,六君子湯;如未應,加薑、桂。

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於旬余之間見之。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散;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裡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見之。

此三證,雖不見於經籍,余嘗治而歷驗者。

治驗

都憲周弘岡,背患疽,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弱,而邪氣壅滯也。用托裡散,倍用參、耆,反內熱作渴,脈洪大鼓指,此虛火也。用前散,急加肉桂,脈證頓退,仍用托裡而愈。若以為熱毒,而用寒藥,則誤矣。

太僕王的塘,初起因大勞,又用十宣散之類,加煩渴內熱,脈大無力。此陽氣自傷,不能升舉,下陷於陰分,而為內熱也。余以補中益氣,加酒炒芍藥、麥門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上舍張克恭患此,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遍身作痛,欲嘔少食,晡熱內熱,惡寒畏寒。余曰:遍身作痛,榮衛虛而不能營於肉裡也。欲嘔少食,脾胃虛寒,而不能消化飲食也。內熱晡熱,陰血內虛,而陽氣陷於陰分也。惡寒畏寒,陽氣虛弱,而不能衛於肌膚也。此皆由脾胃之氣不足所致。

遂用補中益氣湯,諸症漸退;更以十全大補湯,腐肉漸潰;又用六君子湯,加芎、歸,肌肉頓生而愈。

府庠鼓碧溪患腰疽,服寒涼敗毒之藥,色黯不痛,瘡頭如鋪黍,背重不能安寢,耳聵目白,面色無神,小便頻澀,作渴迷悶,氣粗短促,脈浮數,重按如無。余先用滋腎水之藥一劑,少頃便利渴止,背即輕爽;乃砭去瘀血,以艾半斤許,明灸患處;外敷烏金膏,內服參、耆、歸、朮、肉桂等藥。至數劑,元氣稍復。

白話文:

[對於發背病症的討論(七)]

發背病屬於膀胱督脈的問題,可能是陰虛火旺、過度飲酒和吃辛辣食物、情緒抑鬱、性生活過度等因素引發。如果病變部位紅腫劇痛,脈搏洪大且強勁,這代表是熱毒導致的,相對較容易治療。若是腫脹但痛感不明顯,皮膚顏色暗沉,患者感到口渴,脈搏雖洪大但虛弱,這表示是陰虛的症狀,治療較困難。如果病變部位既不痛也不腫,或是腫脹但皮膚顏色暗沉,脈搏微弱,這是陽氣嚴重虛弱的表現,更是難以治療。

若病變部位紅腫疼痛,伴有寒熱交錯和口渴,但飲食正常,這是因為身體和疾病兩方面的能量都比較充沛,可先使用「仙方活命飲」,再使用「託裡消毒散」來緩解。若病變部位腫脹但痛感不明顯,皮膚不紅,飲食慾望減弱,這是因為身體和疾病兩方面的能量都較弱,應使用「託裡散」來調節和補充能量。

若病變部位沒有化膿,或者化膿後無法破潰,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可使用「託裡散」加倍的肉桂、人參和黃耆。若化膿後反而疼痛,或者膿液清稀,這是氣血雙虛的表現,應使用「八珍湯」。如果患者感到寒冷,或者傷口無法癒合,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可使用「十全大補湯」。若下午時感到體內熱度升高,或者傷口無法癒合,這是陰血虛弱的表現,應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白朮。若患者感到噁心,想嘔吐,或者傷口無法癒合,這是胃氣虛弱的表現,可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製的乾薑。若飲食量減少,身體疲倦,或者傷口無法癒合,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半夏。

若病變部位皮膚紅潤但無法癒合,這是血液過熱的表現,可使用「四物湯」加上山梔和連翹。若病變部位皮膚蒼白但無法癒合,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可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酒炒的芍藥和木香。若小便頻繁,這是腎陰虧損的表現,應使用「加減八味丸」。若剛發病時就感到寒熱交錯、疼痛和口渴,這是因為體內邪氣積聚,應使用「仙方活命飲」。若口乾但喜熱飲,病變部位腫脹但痛感不明顯,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應使用「託裡消毒散」。若飲食慾望減弱,肢體疲倦,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可使用「六君子湯」;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添加薑和肉桂。

有些患者在十天左右就會死亡,這是因為邪氣旺盛,正氣虛弱,導致病變無法得到控制。若病變已經出現,可使用「託裡消毒散」;如果傷口無法腐爛潰爛,可使用「託裡散」;如果病情未見好轉,應立即溫補脾胃。有些患者在二十天左右就會死亡,這是因為正氣虛弱,無法讓傷口腐爛潰爛。若傷口已經腐爛潰爛,可使用「託裡散」來促進新生肌膚;如果病情未見好轉,應立即溫補脾胃。有些患者在一個月左右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讓傷口癒合。

雖然這些症狀在古籍中未有記載,但我曾經治療過許多類似的病例,並且效果良好。

治療案例

周弘岡患了背部癰腫,病變部位腫脹但無法破潰,脈搏大且浮動,這是陽氣虛弱,邪氣壅塞的表現。我使用「託裡散」,加倍使用人參和黃耆,但患者反而感到體內熱度升高和口渴,脈搏洪大且強勁,這是虛火的表現。我使用「託裡散」,急加肉桂,病情迅速好轉,再使用「託裡散」,患者最終痊癒。如果將這種情況誤認為是熱毒,使用寒性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

王的塘患了背部癰腫,起初因為勞累,使用「十宣散」之類的藥物,導致煩躁和口渴,體內熱度升高,脈搏大且虛弱。這是陽氣受損,無法提升,陷入陰性部分,導致體內熱度升高的表現。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酒炒的芍藥、麥門冬和五味子,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

張克恭患了背部癰腫,內服和外敷的藥物都是寒涼敗毒的,導致全身疼痛,想嘔吐,飲食量減少,下午時體內熱度升高,感到寒冷和畏寒。我認為全身疼痛是因為營養和防禦系統虛弱,無法維持身體組織健康;想嘔吐和飲食量減少是因為脾胃虛弱和寒冷,無法消化食物;體內熱度升高和下午時體內熱度升高是因為陰血虛弱,陽氣陷入陰性部分;感到寒冷和畏寒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保護皮膚。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脾胃之氣不足導致的。

我使用「補中益氣湯」,病情逐漸好轉;再使用「十全大補湯」,腐肉逐漸潰爛;最後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肌肉迅速生長,患者最終痊癒。

鼓碧溪患了腰部癰腫,服用寒涼敗毒的藥物,導致皮膚顏色暗沉,無痛感,病變部位像鋪開的黍米,背部沉重,無法安睡,耳鳴,視力下降,面色無神,小便頻繁且不通暢,口渴且感到迷惘,呼吸短促,脈搏浮動且快速,深度按壓後幾乎無法感知。我先使用滋補腎臟的藥物,不久後,患者排便順利,口渴停止,背部感覺輕鬆;然後使用針灸去除瘀血,使用艾草進行明灸;外敷「烏金膏」,內服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肉桂等藥物。經過幾次治療,元氣逐漸恢復。

他懷疑肉桂的辛熱會導致病情加重,有一天未使用肉桂,手腳冰涼,大便失禁。我再次添加肉桂和補骨脂兩錢,肉豆蔻一錢,大便恢復正常,腐肉逐漸潰爛;再使用「當歸膏」促進新生肌膚,使用「八珍湯」補充氣血,患者最終痊癒。

周雨峯長期心情抑鬱,患了背部癰腫,肝脈弦滑,脾脈浮大,深度按壓後微細。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桔梗、貝母,少量使用金銀花、白芷,經過兩次治療,肝脈迅速回縮,脾脈迅速恢復。然後使用「活命飲」,膿液潰爛,腫脹消失,肝脈仍然弦滑,這表示雖然毒素已經排出,但是胃氣再次受損,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患者最終痊癒。

蔡東之患了背部癰腫,我使用「託裡散」,傷口潰爛,但尚未完全癒合,當時正值冬季中期,伴有咳嗽。我認為傷口尚未完全癒合是因為脾氣虛弱,咳嗽不停是因為肺氣虛弱,根據中醫理論,應當補充母親的氣血。有一次我們一起用餐,他忌食羊肉。我告訴他,補充可以改善虛弱的情況,例如人參、羊肉等,非常適合食用。從那以後,他每天都食用羊肉,十天後傷口癒合,咳嗽也迅速好轉。

屠九峯在春季初期患了背部癰腫,皮膚顏色暗沉,腫脹不明顯,感到口渴,小便頻繁,脈搏洪大且快速。這是腎臟水分枯竭的表現,可能在火旺之際消失。他不相信我的診斷,使用苦寒的藥物,再次傷害元氣,加速病情惡化。

柴黼庵在夏季中期患了背部癰腫,皮膚顏色暗沉,腫脹不明顯,發熱,煩躁,口中有痰,小腹部有陰實,手腳冰冷,右關脈搏浮動且澀,兩側脈搏微細。我認為這是虛寒的症狀。王太僕說:體溫高但實際上不高,這是因為體內缺乏火氣。我認為病情無法好轉,但他仍然請求治療,我使用溫補的藥物,雖然口中的痰停止分泌,但病變部位無法恢復,最終無法挽救。

顧東溪長期感到口渴,六月初患了腰部癰腫,沒有注意休息和飲食,病變部位潰爛超過一尺,皮膚顏色暗沉,味道惡臭,小便像淋病,嘴脣乾裂,舌頭有刺。七月末請我治療,左側脈搏洪大且快速,左關脈搏浮動且澀。我認為他先感到口渴再患癰腫,是因為腎臟水分枯竭,虛火上沖,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好轉。然而膿液味道惡臭,皮膚顏色暗沉,無痛感,傷口張開,這是脾氣敗壞,肌肉死亡的表現。小便像淋病,痰多,呼吸困難,口乾舌裂,這是脾肺敗壞,腎臟水分枯竭的表現。

左側脈搏洪大且快速,腎臟無法產生能量;左關脈搏浮動且澀,肺部剋制肝臟。況且在金旺之際,病情危急,很快就會死亡,兩天後他果然去世。這種病情在外在表現出來,兩個月後纔去世,是因為元氣虛弱,無法讓傷口癒合。如果提前調節和補充能量,使氣血充足,也有可能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