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論時毒(五)

夫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寒熱頭痛,恍惚不寧,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亦能殺人,治宜精辨之。若脈浮數者,邪在表也,用葛根牛蒡子湯、解毒升麻湯之類以發之。脈沉澀者,邪在裡也,用梔子仁湯、大黃湯之類以下之。

表裡俱病者,犀角升麻湯。甚者,砭出惡血,並用通氣散,㗜鼻內取嚏,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消。若搐藥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至七八日之間,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秘塞,語聲不出,頭面赤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凶荒勞役患之,安里為主,用普濟消毒飲最善。

然而此症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若誤認為熱毒而用藥,則謬矣。

治驗

少宰李蒲汀,用發散之藥,托損元氣,患處不消,體倦惡寒,食少口乾,余用益氣湯加桔梗,及托裡消毒散,而愈。

秋官陳同野,元氣素弱,脈微細而伏,此形病俱虛也。用參、朮、芎、歸、陳皮、柴胡、升麻、炙草,以升舉陽氣;用牛蒡、玄參、連翹、桔梗,以解熱毒,二劑腫頓消,而脈亦復矣。苟以脈微細為屬陰,以腫赤為屬陽而藥之,鮮有不誤者。

一婦人潰後,腫赤不消,食少體倦,膿清色白,乃脾肺氣虛也。先用六君加桔梗、芎、歸,後用益氣湯加桔梗而斂。

春官袁谷虛之妹,表散過度,腫硬不食,脈浮大,按之而短,此真氣絕也。辭不治,後果歿。

白話文:

論時毒(五)

時毒是由四季邪毒之氣侵襲人體而引起的疾病。症狀會出現在鼻子、臉、耳朵、脖子、咽喉等部位,表現為紅腫無膿頭,或出現有根的腫塊,伴隨寒熱頭痛、神志恍惚不安,症狀類似傷寒,五到七天內可能致死,治療需要精確辨證。

如果脈象浮數,說明邪氣在表,可以用葛根牛蒡子湯、解毒升麻湯等發散邪氣。如果脈象沉澀,說明邪氣在裡,則要用梔子仁湯、大黃湯等攻下邪氣。

表裡俱病者,可用犀角升麻湯治療。病情嚴重者,需用砭石排出惡血,並配合通氣散,或用藥物刺激鼻腔使其打噴嚏,以排出毒氣,十天左右就能痊癒。但如果用藥後無法打噴嚏,則難以治愈;如果打噴嚏排出膿血,則治療後一定能痊癒。

若在七到八天內,大小便通暢,頭面腫脹紅腫明顯,可以服用托裡散、黃耆散。如果此病在發病五天內,患者精神昏亂,咽喉阻塞,聲音嘶啞,頭面紅腫,食慾不振,則預示著死亡。因饑荒勞累而患此病者,應以安養臟腑為要,服用普濟消毒飲效果最佳。

然而,此病有陰陽之分,有的可以發汗治療,有的可以攻下治療,如果誤認為是熱毒而用藥,就會產生錯誤。

治驗:

少宰李蒲汀,使用發散的藥物,損傷了元氣,患處沒有消退,反而感到疲倦惡寒,食慾不振,口乾舌燥。我用益氣湯加桔梗,以及托裡消毒散治療,才得以痊癒。

秋官陳同野,元氣本來就虛弱,脈象微細而沉伏,這是氣血俱虛的表現。我用人參、白術、川芎、當歸、陳皮、柴胡、升麻、炙甘草以升舉陽氣;用牛蒡子、玄參、連翹、桔梗以解熱毒,服用兩劑藥後,腫脹立即消退,脈象也恢復正常。如果單憑脈象微細就認為屬陰,憑腫脹紅赤就認為屬陽而用藥,很少有不產生錯誤的。

一位婦人產後,紅腫不消,食慾不振,身體疲倦,膿液清稀發白,這是脾肺氣虛的表現。我先用六君湯加桔梗、川芎、當歸,然後用益氣湯加桔梗以收斂。

春官袁谷虛的妹妹,因表散過度,腫硬不食,脈象浮大,按之則短促,這是真氣衰竭的表現。我拒絕治療,後來她果然去世了。

2. 論痄腮(六)

痄腮屬足陽明胃經,或外因風熱所乘,或內因積熱所致。若腫痛寒熱者,白芷胃風湯。內熱腫痛者,升麻黃連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秘結者,加味清涼飲。表裡俱解而仍腫痛者,欲作膿也,托裡散。若飲食少思,胃氣虛弱也,六君子湯。

肢體倦怠,陽氣虛弱也,補中益氣湯。膿毒既潰,腫痛不減,熱毒未解也,托裡消毒散。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人參內托散。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八珍湯。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若腫焮痛連耳下者,屬手足少陽經,當清肝火。若連頤及耳後者,屬足少陰經虛火,當補腎水。

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風熱,執用克伐之藥耳。

治驗

地官陳用之,服發散之劑,寒熱已退,腫痛不消。此血凝滯而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而膿成,又用托裡散而膿潰。但膿清作渴,乃氣血虛也。用八珍湯加麥門、五味,三十餘劑而愈。

上舍盧懋樹,兩尺脈數,症屬腎經不足,誤服消毒之劑,致損元氣而不能愈,余用補中益氣、六味丸料,服之而痊。

上舍熊棟卿,頤後患之。膿清體瘦,遺精盜汗,晡熱口渴,痰氣上湧,久而不愈。脈洪大,按之微細,屬腎經虧損所致。遂用加減八味丸料並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婦人素內熱,因怒,耳下至頸,腫痛寒熱。此肝膽經火燥而血虛,用柴胡梔子散,而腫痛消;用加味逍遙散而寒熱退;用八珍湯加丹皮而內熱止。

白話文:

痄腮(腮腺炎)是因足陽明胃經受風熱侵襲,或體內積熱導致。

若腫痛並伴隨寒熱,則服用白芷胃風湯;內熱且腫痛,則服用升麻黃連湯;外腫疼痛,內熱口乾,則服用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腫塊無法消退,則服用補中益氣湯;發熱口渴,大便秘結,則服用加味清涼飲;表裡症狀都緩解了,但仍腫痛,表示將要化膿,則服用托裡散;如果食慾不振,胃氣虛弱,則服用六君子湯;肢體倦怠,陽氣虛弱,則服用補中益氣湯;膿毒潰破後,腫痛未減,熱毒未解,則服用托裡消毒散;膿液排出後仍疼痛,表示氣血虛弱,則服用人參內托散;發熱,尤其傍晚加重,表示陰血虛弱,則服用八珍湯;惡寒發熱,氣血俱虛,則服用十全大補湯。

如果腫痛蔓延到耳下,則屬於手少陽、足少陽經,需清肝火;如果腫痛蔓延到下巴和耳後,則屬於足少陰經虛火,需補腎水。

痄腮治療失敗的病例,大多是執著於風熱,過度使用攻伐性藥物所致。

治療案例:

陳用之先生服用發散藥物後,寒熱退卻,但腫痛未消,這是因為血液凝滯將要化膿,於是使用托裡消毒散使其化膿,之後再用托裡散促進膿液排出。但膿液清稀,且口渴,顯示氣血虛弱,於是服用八珍湯加麥門冬、五味子,三十多劑後痊癒。

盧懋樹先生脈象兩尺部位脈搏頻數,屬於腎經不足,誤服了消毒藥物,損傷元氣而未能痊癒,於是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丸而痊癒。

熊棟卿先生的病灶在下巴後方,膿液清稀,體質瘦弱,伴隨遺精、盜汗、傍晚發熱口渴、痰氣上湧等症狀,久治不癒。脈象洪大,按之則細弱,屬於腎經虧損。於是服用加減八味丸和十全大補湯而痊癒。

一位婦人原本體內有熱,因發怒而導致耳下至頸部腫痛伴隨寒熱。這是因為肝膽經火燥,且血虛,因此先服用柴胡梔子散使腫痛消退,再服用加味逍遙散使寒熱退卻,最後服用八珍湯加丹皮以消除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