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論足跟瘡(十一)

一婦人足跟患腫,兩腿痠軟,或赤或白,或癢或痛,後或如無皮,或如皺裂,日晡至夜,脹痛焮熱。此足三陰虧損,用加減八味丸,及逍遙散加熟地、川芎,百餘劑而愈。

白話文:

一位婦人腳後跟長了腫塊,兩腿感到痠軟無力,腫塊的顏色有時呈現紅色,有時呈現白色,有時會發癢,有時會疼痛。後來,腫塊表面可能像沒有皮膚一樣,或是像皮膚皺裂開來。每天下午到晚上,腫塊會脹痛、發熱。這是因為足部的三陰經氣血虧損所導致,使用加減八味丸以及逍遙散加入熟地、川芎等藥材,服用一百多劑後就痊癒了。

2. 論腳發(十二)

(男婦同治)

腳發之症,屬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或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屬濕熱下注,為可治。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未傳惡症也,為不治。其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以解壅毒,次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精氣。

若色黯不痛者,著肉灸、桑枝灸,以行壅滯助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壯脾胃,滋化源,多有復生者。若專治其瘡,復傷生氣,吾未見其生者。

治驗

閣老靳介庵,腳趾縫作癢,出水腫焮,腳面敷止癢之藥不應,服除濕之劑益甚。余以為陰虛濕熱下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大參李北溪,左腳赤腫作痛,此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一劑,其痛頓止,灸患處出水,赤腫頓消;次用托裡消毒散四劑,灸患處,出膿而愈。

儒者楊舉元患此。微腫痛微赤焮,此足三陰經陰虛濕熱下注。用隔蒜灸、托裡散而起發,用十全大補湯而膿成,又與加減八味丸,百劑而斂。

一儒者患此,腫硬色白,兩月餘矣。此足三陰經虧損,為外寒所侵,用大防風湯,及十全大補,兼服而消。後場屋不利,飲食勞倦,前症復作,盜汗內熱,飲食不化,便滑肌瘦,此脾土虛寒,而命門火不能相生。用八味丸、益氣湯,百餘劑。喜其年壯得愈。

一男子腳心發熱,作渴引飲。或用四物、連、柏、芩、知母之類,腹痛作嘔,煩熱大渴,此足三陰虧損,前藥復傷脾胃也。先用六君加炮姜,數劑而脾胃醒,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健,乃以加減八味丸,兼服半載而愈。

一儒者腳心發熱,作癢,以滾湯浸潰,潰而出水,肌體骨立,作渴吐痰,此脾腎虛而水泛為痰也。服益氣湯、六味丸,年餘元氣復而諸症愈。

少宗伯顧東江,面黧作渴。余曰:此腎經虧損,當滋化源,以杜後患。彼雖然之,而終不服。次年九月內,左足面患疽,色黯不痛,腳腿沉重。用隔蒜灸三十餘壯,足腿即輕,瘡出血水,數日而消,瘡色仍黯。時公將北行賀萬壽。余診之曰:脾脈衰憊,陽氣虛極,不宜遠行。

公曰:余得夢屢驗,向夢群仙待我,此壽徵也。至河間驛聚仙堂,病篤。嘆曰:立齋豈能留我。果卒於此,亦異數也。

白話文:

論腳發(十二)

腳部患病,男女治療方法相同。

腳部疾病,多因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或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引起。如果患處紅腫疼痛並化膿,屬於濕熱下注,是可以治癒的。如果顏色微紅微腫,膿液清稀,則屬精血虧損,較難治療。如果顏色黑暗,不腫不痛,也不化膿,卻伴有煩熱口渴、小便淋漓等症狀,則表明陰氣衰敗,病情嚴重,難以治癒。治療方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來消除壅塞的毒邪,然後服用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益精氣。

如果顏色黑暗不痛,則採用肉灸、桑枝灸,以疏通壅塞,助益陽氣,並服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健脾胃,滋養元氣,多能痊癒。如果只專注治療瘡瘍,而損傷了元氣,則很少見到能治癒的。

治驗

靳介庵閣老,腳趾縫瘙癢,出現水腫紅腫,敷用止癢藥物無效,服用除濕藥物病情反而加重。我認為是陰虛濕熱下注,於是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治療,痊癒。

李北溪大人,左腳紅腫疼痛,這是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一劑,疼痛立刻停止,灸患處排出膿水,紅腫迅速消退;然後服用托裡消毒散四劑,並繼續灸患處,排出膿液而痊癒。

楊舉元先生患此病,微腫微痛微紅,這是足三陰經陰虛濕熱下注。用隔蒜灸、托裡散使瘡瘍發出來,再用十全大補湯使膿液形成,又加服加減八味丸,經過一百劑藥才痊癒。

一位儒者患此病,腫硬色白,已經持續兩個多月。這是足三陰經虧損,又受外寒侵襲,用大防風湯及十全大補湯一起服用,使腫脹消退。後來因勞累,飲食不節,舊病復發,出現盜汗、內熱、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肌肉消瘦等症狀,這是脾土虛寒,而腎陽不足以溫煦脾土。於是服用八味丸、益氣湯一百多劑。幸好他年輕力壯,最終痊癒。

一位男子腳心發熱,口渴引飲。曾服用四物湯、連翹、柏子仁、黃芩、知母等藥物,結果出現腹痛嘔吐、煩熱口渴等症狀,這是足三陰經虧損,之前的藥物又損傷了脾胃。於是先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服用幾劑後脾胃功能恢復,然後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使脾胃強健,再服用加減八味丸,服藥半年後痊癒。

一位儒者腳心發熱瘙癢,用滾燙的開水浸泡致潰爛,潰爛後流出膿水,身體消瘦,口渴痰多,這是脾腎虛弱,水液代謝失常而形成痰飲。服用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一年後元氣恢復,諸症痊癒。

少宗伯顧東江,面色黧黑口渴。我說:這是腎經虧損,應該滋補元氣,以防止後患。他雖然同意,卻最終沒有服用藥物。第二年九月,他的左腳患了疽病,顏色黑暗不痛,腳腿沉重。用隔蒜灸三十多壯,腳腿立刻輕便,瘡瘍流出膿水,幾天後消退,但瘡口顏色仍然黑暗。當時他將要北上祝賀萬壽節。我診斷說:他的脾脈衰弱,陽氣虛極,不宜遠行。

他說:我經常夢見吉兆,夢見群仙在等待我,這是長壽的徵兆。到了河間驛聚仙堂,病情加重,嘆息說:修道也留不住我的性命。果然死於此地,也算是一種奇異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