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論肺疽肺痿(十)

一婦人感冒風寒,或用發表之劑,反咳嗽喘急,飲食少思,胸膈不利,大便不通,右寸關脈浮數,欲用通利之劑。余曰:此因脾土虧損,不能生肺金,若更利之,復耗津液,心患肺癰矣。不信,仍利之,虛症悉至,後果吐膿。余朝用益氣湯,夕用桔梗湯,各數劑,吐膿漸止。又朝仍前湯,夕用十全大補湯,各五十餘劑,喜其善調理,獲愈。

一婦人咳嗽吐痰,胸膈作痛,右寸關浮滑,項下牽強,此脾胃積熱成痰,非癰患也,以二陳湯,加山梔、白朮、桔梗,治之而愈。

一婦人素血虛,內熱時咳,甲辰孟冬,兩尺浮洪。余曰:當防患肺症。丙午孟春,果咳嗽,左右寸脈洪數,此心火型克肺金,而成肺癰也,膿已成矣,夏令可憂。余用壯水健脾之劑稍愈。彼不慎調攝,果歿於仲夏。

白話文:

一位婦人因為感冒風寒,可能吃了發汗的藥,反而咳嗽、氣喘急促,吃不下東西,胸口覺得不舒服,大便不通暢,把脈時右手的寸關脈浮而快。她想用通便的藥,我說:「這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如果再用通便藥,會更耗損津液,恐怕會得肺癰。」她不相信,還是用了通便藥,結果虛弱的症狀都出現了,後來果然吐膿。我早上用益氣湯,晚上用桔梗湯,各吃了幾帖,吐膿的情況逐漸停止。之後,早上繼續用益氣湯,晚上改用十全大補湯,各吃了五十多帖,幸好她很配合調理,病就痊癒了。

一位婦人咳嗽吐痰,胸口疼痛,把脈時右手的寸關脈浮而滑,脖子後方感覺緊繃。這是脾胃積熱產生痰,不是癰的病症。我用二陳湯,加上山梔子、白朮、桔梗來治療,就好了。

一位婦人原本就血虛,時常有內熱而咳嗽,在甲辰年冬天,把脈時兩手的尺脈浮而洪大。我說:「要小心得肺的病。」到了丙午年春天,果然開始咳嗽,左右手的寸脈洪大而快。這是心火太旺而剋制肺金,形成肺癰,膿已經形成了,夏天情況會很危險。我用滋陰補水、健脾的藥,病情稍微好轉。但她沒有好好調養,結果在仲夏就過世了。

2. 論胃脘癰(十一)

《聖濟總錄》云:胃脘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以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上升,故人迎熱甚,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唾血。若脈洪數,膿成也,急排之。脈遲緊,瘀血也,急下之。否則其毒內攻,腐爛腸胃矣。丹溪先生云:內疽者,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鬱而發,用射干湯主之。

愚常以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選用之亦效。若吐膿血,飲食少思,助胃壯氣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專治其瘡。

治驗

一男子寒熱作渴,不時咳吐,口內血腥,又五日,吐膿,身皮甲錯。用射干湯四劑,膿血已止,但氣壅痰多,以甘桔湯而愈。

一男子用射干湯之類將愈,但氣喘體倦,發熱作渴,小便頻數。此肺氣不足,用補中益氣、山藥、山茱、麥門、五味。時仲夏,更以生脈散代茶飲而愈。

一婦人素食厚味,吐膿已愈,但小便淋瀝,此肺腎氣虛。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若膏粱之人,初起宜用清胃散。

白話文:

胃脘癰的討論(十一)

古代醫書記載,胃脘癰是寒氣阻隔陽氣,熱邪聚集在胃部,寒熱失調導致血肉腐爛所致。由於氣逆於胃,所以脈象沉細;陽氣不能上升,所以人迎脈(頸部動脈)熱盛,患者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全身皮膚痠痛,可能伴隨咳嗽或嘔吐膿血。如果脈搏洪大而數,表示膿已成形,應及時排出;如果脈搏遲緩而緊,表示瘀血阻滯,應及時疏通。否則膿毒內侵,會腐爛腸胃。

丹溪先生認為,內部腫瘍是由於飲食積毒和七情內傷鬱結而發病,常用射干湯治療。

我平時也常用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等,療效也不錯。如果患者嘔吐膿血、食慾不振,應以健脾益胃、扶助正氣為主,再輔以以上方法,不可單純治療瘡瘍。

治療案例:

一個男子出現寒熱交替、口渴、時常咳嗽嘔吐,口中血腥味,五天后開始嘔吐膿液,全身皮膚痠痛。服用射干湯四劑後,膿血停止,但氣鬱痰多,改用甘桔湯治療而痊癒。

一個男子用類似射干湯的藥物治療後,病情好轉,但仍氣喘乏力、發熱口渴、小便頻繁。這是因為肺氣不足,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山藥、山茱萸、麥冬、五味子等藥物。正值仲夏,又用生脈散代茶飲,最終痊癒。

一個婦人平時飲食油膩,嘔吐膿液後痊癒,但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肺腎氣虛。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麥冬、五味子,以及加減八味丸,最終痊癒。如果是平素飲食膏粱厚味的人,初期應使用清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