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樞要》~ 卷四 (7)
卷四 (7)
1. 治瘡瘍各症附方
上水煎入犀末服。
大黃湯,治腸癰。小腹堅腫,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脈遲緊,膿未成,急服之。
大黃(炒),朴硝(各一錢),牡丹皮,栝蔞仁(炒),桃仁(去皮尖,各二錢),上水煎服。
牡丹皮散,治腸癰。腹濡而痛,時下膿。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炒),薏苡仁,桃仁(去皮尖),白芷,當歸(酒拌)川芎(各一錢),官桂,甘草(炙,五分),木香(三分)
上水煎服。
失笑散,治跌撲、產後心腹絞痛,或不知人事,或經行瘀血,作痛成癰。
靈脂,蒲黃(俱炒,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酒水煎熱服。
防風湯,治破傷風表症,未傳入里,急服此。
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上每服五錢,水煎,調蜈蚣散服。
蜈蚣散
蜈蚣(一對,炙),鰾(三錢,煅)
羌活湯,治破傷風在半表半裡間,宜和解,急服此湯,稍緩則邪入於裡,不可用矣。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石膏,防風,前胡,黃芩,細辛,甘草,枳殼,白茯苓,蔓荊子(各一兩),蒲荷,白芷(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日二三服。
大芎黃湯,治破傷風邪傳於裡,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筋惕搐搦,痰涎壅盛,宜急服之。
川芎,羌活,黃芩,大黃(各一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白朮防風湯,治破傷風,服表藥過多而自汗者。
白朮,黃耆(各一兩),防風(二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臟腑和而自汗者,可服此藥。若臟腑秘小便赤而自汗者,急以大芎黃湯下之。
六味丸(一名六味地黃丸)
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腎虛發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暈,小便短小,眼花耳聾,咽喉燥痛,口舌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不足之症,尤當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也。
熟地黃(用生者自制,八兩),山茱萸(去核酒浸蒸),山藥(各四兩),牡丹皮,茯苓(去皮),澤瀉(各三兩,蒸)
上地黃杵膏,余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症,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
加減八味丸,治症同上。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五味子各一兩。
八珍湯,治脾胃傷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瘡瘍潰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即四君四物合方。
白話文:
[治療瘡瘍及各種症狀的附加藥方]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加入犀牛角粉末一起服用。
大黃湯,治療腸癰(腸道膿瘍)。症狀為小腹堅硬腫脹,按壓時疼痛,皮膚顏色沒有改變或稍微紅腫,小便頻繁,出汗怕冷,脈搏遲緩且緊繃,膿還沒形成時,要趕快服用此藥。
藥材:炒過的大黃、芒硝(各4克),牡丹皮、炒過的栝樓仁、去皮尖的桃仁(各8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牡丹皮散,治療腸癰。症狀為腹部柔軟但疼痛,時常排出膿液。
藥材: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炒過的黃耆、薏苡仁、去皮尖的桃仁、白芷、用酒拌過的當歸、川芎(各4克),官桂、炙甘草(各2克),木香(1.2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失笑散,治療跌打損傷、產後心腹絞痛,或意識不清,或月經期間瘀血導致疼痛形成膿瘍。
藥材:炒過的五靈脂、炒過的蒲黃(等量)。每次服用8-12克,用酒和水一起煎煮,趁熱服用。
防風湯,治療破傷風的表證,還沒有傳到身體內部時,要趕快服用此藥。
藥材:防風、羌活、獨活、川芎(等量)。每次服用20克,用水煎煮,再加入蜈蚣散一起服用。
蜈蚣散
藥材:炙烤過的蜈蚣(一對)、煅燒的魚鰾(12克)。
羌活湯,治療破傷風在半表半裡之間,要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要趕快服用此藥,如果稍微延遲,邪氣就會進入身體內部,就不能使用此藥了。
藥材:羌活、菊花、麻黃、川芎、石膏、防風、前胡、黃芩、細辛、甘草、枳殼、白茯苓、蔓荊子(各40克),薄荷、白芷(各20克)。每次服用20克,用薑水煎煮,一天服用兩三次。
大芎黃湯,治療破傷風邪氣傳入身體內部,導致舌頭僵硬、嘴巴緊閉、脖子和背部僵硬反張、肌肉抽搐、痰液壅盛,要趕快服用此藥。
藥材:川芎、羌活、黃芩、大黃(各40克)。每次服用20-28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白朮防風湯,治療破傷風,因為服用過多治療表證的藥而導致自汗的症狀。
藥材:白朮、黃耆(各40克),防風(80克)。每次服用20-28克,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臟腑功能恢復正常而自汗的,可以服用此藥。如果臟腑積滯,小便發紅而自汗的,要趕快用大芎黃湯來疏通。
六味丸(又名六味地黃丸)
這是滋養腎陰的藥方。人活著是以腎為根本,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腎虛而引起的。這個藥方是滋養腎陰的基礎方,沒有不能使用的情況,但世人很少知道。如果腎虛導致發熱口渴、小便不暢、痰液壅盛、咳嗽吐血、頭暈目眩、小便短少、眼睛昏花耳鳴、咽喉乾燥疼痛、口舌潰爛、牙齒不堅固、腰腿軟弱無力、五臟功能都受損、肝經不足等症狀,尤其應該使用此藥,因為水能生木。如果腎虛導致發熱、自汗盜汗、便血、各種出血症狀、腎虛導致痰液增多,這也是治療血虛發熱的特效藥。
藥材:熟地黃(用生的地黃自己炮製,320克),山茱萸(去核用酒浸泡後蒸熟)、山藥(各160克),牡丹皮、茯苓(去皮)、澤瀉(各120克,蒸)。將熟地黃搗成膏,其他藥材磨成粉,用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70-80丸,用滾燙的開水送服。
八味丸,治療命門火衰,不能生養脾土,導致脾土虛寒,而患上流注、鶴膝等疾病,使得傷口無法消腫癒合,或食慾不佳,或吃下去卻不消化,肚臍腹部疼痛,夜裡頻繁小便。就是在原來的六味丸的基礎上,加入肉桂、附子各40克。經文說:「補益火的根源,以消除陰寒。」說的就是這個藥方。
加減八味丸,治療與八味丸相同的症狀。就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肉桂、五味子各40克。
八珍湯,治療脾胃損傷,怕冷發熱,煩躁口渴。或瘡瘍潰爛之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久不能痊癒。就是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