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6)

1. 論類破傷風症(十七)

大凡癰疽潰後,筋糜肉爛,膿血大泄,陽隨陰散,或筋脈拘急,惡寒惕搦。甚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痰涎壅甚,便閉汗出,不時發熱,此氣血俱虛而傳變。雖與破傷風相類,而主治之法,當大補氣血。若果系風症,亦須以大補氣血為本,而兼以治風之藥。設若不審是非而妄藥之則誤矣。風症治見後方。

治驗

司徒邊華泉肩患癰,潰而發熱,目直或瞤,殊類中風。日晡熱甚,脈益數,此足三陰氣血虧損,虛火妄動。用參、耆、歸、朮、炙草,加酒炒黑黃柏、五味、麥門、肉桂,四劑而愈,又數劑而斂。

陸大行背瘡,內潰出膿二碗許,用托裡之劑,痛止腫消停藥。忽寒熱作渴,頭痛自汗,此元氣虛而未能復也。用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肉桂,二劑益甚,診其脈如故。此藥力未及,仍用前藥加附子一錢,三劑諸症悉愈,乃去附子,加肉桂數劑而斂。

一儒者患腿癰,深蓄於內,肉色不變,久不穿潰,針出膿瘀五碗許,惡症駢臻,全類中風,此脾胃虛而變症也。用六君子加當歸、炮姜,及聖愈湯,各四劑而安。又勞心不寐,用歸脾湯而愈。

一儒者傷寒後,患流注,腫痛潮熱,用十宣、敗毒等劑,出稀膿五六碗許,發熱惡寒,煩躁作渴,殊類破傷風症而歿。

一男子背瘡未痊斂,以膏藥剪孔貼之,患破傷風症而歿。此先失於內補,外邪襲其虛耳。余見此症,貼膏藥剪孔,欲其通氣,而反患破傷風。搽斂藥生肌,欲其收口,而反助其餘毒。以致歿者多矣,可不慎哉!

白話文:

論類破傷風症(十七)

一般來說,癰疽潰爛後,筋絡糜爛,膿血大量流出,陽氣隨陰氣散失,或筋脈拘緊疼痛,惡寒發抖。嚴重者舌頭僵硬,口不能開,項背反弓,痰涎壅塞,便秘汗出,時而發熱,這是氣血都虛弱而導致的病變。雖然跟破傷風類似,但治療方法應著重於大補氣血。即使是風症引起的,也必須以大補氣血為基礎,再配合治療風寒的藥物。如果不明辨是非,胡亂用藥,就會造成錯誤。風症的治療方法見後文。

治療驗證:

司徒邊華泉肩膀患有癰疽,潰爛後發熱,眼睛直視或抽搐,非常像中風。下午發熱加重,脈搏加快,這是足三陰經氣血虧損,虛火妄動所致。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加上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四劑藥後痊癒,又服用幾劑藥以促進傷口癒合。

陸大行背部患瘡,內部潰爛流出約兩碗膿液,使用托裡(拔毒)的藥物,疼痛停止腫脹消退。突然寒熱交替,口渴,頭痛自汗,這是元氣虛弱,尚未恢復所致。使用十全大補湯,再加入麥門冬、五味子、肉桂,兩劑藥後病情益發嚴重,診脈卻如之前一樣。說明藥力不足,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並加入附子一錢,三劑藥後諸症全部痊癒,之後去掉附子,加肉桂幾劑藥以促進傷口癒合。

一位儒者患腿部癰疽,深藏於內,肉色無變化,久久不穿潰,針刺後排出約五碗膿瘀,惡症接踵而至,完全像中風一樣,這是脾胃虛弱而導致的病變。使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炮薑,以及聖愈湯,各四劑藥後病情穩定。又因勞心失眠,使用歸脾湯而痊癒。

一位儒者傷寒痊癒後,患上流注(感染),腫痛、潮熱,使用十宣穴放血、敗毒等藥物,排出稀薄膿液約五六碗,發熱惡寒,煩躁口渴,非常像破傷風,最終不幸去世。

一位男子背部瘡瘍尚未痊癒,用膏藥剪個孔貼上,結果患上破傷風而死。這是因為之前沒有好好調理內部,外邪趁虛而入。我見過很多這種情況,貼膏藥剪孔,本想讓它通氣,卻反而導致破傷風。塗抹收斂藥物以促進傷口癒合,本想讓它收口,卻反而助長了餘毒,導致很多人因此死亡,實在不可不慎!

2. 論瘡瘍隨症加減用藥(十八)

《內經》云:形傷痛,氣傷腫,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東垣先生謂:胃為五臟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丹溪先生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宜先助胃壯氣以固其本。夫然則氣血凝結者自散;膿瘀已成者自潰;肌肉欲死者自生;肌肉已死者自腐;死肉已潰者自斂。若獨攻其瘡,脾胃一虛,七惡蜂起,其不死者,幸矣!大凡前症,須用托裡消毒散為主。

若高腫焮痛,熱毒也,加黃連。漫腫微痛,氣虛也,去金銀花、連翹二味,加參、術。頭痛發熱。邪在表也,本方加川芎、羌活。若外邪在表,而元氣實者,暫用人參敗毒散。頭痛惡寒,表虛也,去二味,加參、耆。發熱飲冷,便秘,內熱也,去參、耆、歸、術,加大黃。發熱飲熱便秘,內虛也,去二味,加參、耆、歸、術。

寒熱飲冷,小便澀滯,肝熱也,去參、耆,加柴胡、山梔。不作膿,膿不潰,氣虛也,去二味及白芷,加參、朮、肉桂。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腫赤作痛,血凝滯也,本方加乳香、沒藥。如不應,暫用仙方活命飲。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去三味(即金銀花、連翹、白芷,後仿此。

)加參、耆、歸、地。肉赤而不斂,血虛而有熱也,去三味,加熟地、牡丹皮。肉黯而不斂,陽氣虛寒也,去三味,加參、耆、白蘞、官桂。漫腫不痛,或肉死不潰,脾氣虛也,去三味,加人參、白朮。如不應,加薑、桂。更不應,急加附子。肉白而不斂,陽氣虛也,去三味,加參、耆、歸、術。

膿多而不斂,氣血虛也,去三味,加參、耆、歸、朮、熟地。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飲食少思,而不斂,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耆。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飲食難化而不斂,脾氣虛也,去三味,加參、術。如不應,暫用六君子湯。又不應,佐以八味丸。膿多而帶赤,血虛也,去三味,加歸、地、參、術。

如不應,暫用八珍湯加牡丹皮。忿怒晡熱而出血,肝火血虛也,去三味,加牡丹皮、熟地、炒黑山梔。如不應,暫用八珍湯送六味丸。面青脅脹而出血,肝氣虛而不能藏血也,去三味,加山茱、山藥、五味子。如不應,兼六味丸。食少體倦而出血,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去三味,加參、耆、歸、地。

兼鬱結少寐,更加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如不應,暫用歸脾湯。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胃氣虛也,去三味,加藿香、參、術。飲食少思,腸鳴腹痛,腹冷泄瀉,脾氣虛寒也,去三味,加炮薑、木香。手足逆冷,脾血虛寒也,更加附子,煎送四神丸。

飲冷作渴,熱毒也,加赤小豆、知母。如不應,暫用竹葉黃耆湯。善食作渴,胃火也,加石膏、山梔。如不應,暫用竹葉石膏湯。膿多而作渴,氣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黃、五味子。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麥門冬。口乾舌燥,腎氣虛也,去三味,加熟地、山茱、山藥。

白話文:

論瘡瘍隨症加減用藥(十八)

《內經》說:外傷會疼痛,氣受傷會腫脹。先腫後痛,是外傷導致氣受損;先痛後腫,是氣受損導致外傷。東垣先生認為:胃是五臟的根本,是人體的根基。丹溪先生說:癰疽是臟腑積毒所致,應先補益脾胃,壯大元氣,以鞏固根本。這樣,氣血凝滯的就能自行散開;膿瘀已成的就能自行潰破;將死的肌肉就能自行再生;已死的肌肉就能自行腐爛脫落;腐爛的肌肉就能自行收斂。如果只攻治瘡瘍,而忽略脾胃,導致脾胃虛弱,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不死也是萬幸!總之,初期治療,應以托裡消毒散為主方。

如果腫脹高聳紅腫疼痛,是熱毒,加黃連;如果腫脹瀰漫,疼痛輕微,是氣虛,去掉金銀花、連翹,加人參、白朮;頭痛發熱,是邪氣在表,在上方加川芎、羌活;如果外邪在表,而元氣充足,暫時用人參敗毒散;頭痛惡寒,是表虛,去掉金銀花、連翹,加人參、黃耆;發熱喜歡喝冷飲,便秘,是內熱,去掉人參、黃耆、生地、白朮,加大黃;發熱喜歡喝熱飲,便秘,是內虛,去掉金銀花、連翹,加人參、黃耆、生地、白朮;

寒熱交替,小便不通暢,是肝熱,去掉人參、黃耆,加柴胡、山梔子;不化膿,膿不潰破,是氣虛,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白朮、肉桂;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十全大補湯;腫脹發紅疼痛,是血凝滯,在上方加乳香、沒藥;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仙方活命飲;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是氣血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黃耆、生地、當歸;肉紅但不能收斂,是血虛而有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熟地黃、牡丹皮;肉色暗淡不能收斂,是陽氣虛寒,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黃耆、白蘞、肉桂;腫脹瀰漫不痛,或肉已壞死不潰破,是脾氣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白朮;如果效果不好,加生薑、肉桂;如果還是不好,趕緊加附子;肉色發白不能收斂,是陽氣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黃耆、生地、白朮;

膿液多而不能收斂,是氣血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黃耆、生地、白朮、熟地黃;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十全大補湯;飲食減少,思慮減少,不能收斂,是胃氣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黃耆;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補中益氣湯;飲食難以消化,不能收斂,是脾氣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白朮;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六君子湯;如果還是不好,輔以八味丸;膿液多而且發紅,是血虛,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當歸、熟地黃、人參、白朮;

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八珍湯加牡丹皮;憤怒導致發熱而出血,是肝火血虛,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牡丹皮、熟地黃、炒黑山梔子;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八珍湯送服六味地黃丸;面色青白,脅肋脹滿而出血,是肝氣虛弱,不能藏血,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子;如果效果不好,再加服六味地黃丸;飲食減少,身體倦怠而出血,是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人參、黃耆、生地、熟地黃;

兼有鬱結,少寐,再加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歸脾湯;想吐或嘔吐不止,或是外用內服寒涼藥物,或是疼痛劇烈,或是感受寒邪穢氣而嘔吐,是胃氣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藿香、人參、白朮;飲食減少,思慮減少,腸鳴腹痛,腹冷瀉肚,是脾氣虛寒,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炮薑、木香;手足冰冷,是脾血虛寒,再加附子,服用四神丸;

喝冷飲口渴,是熱毒,加赤小豆、知母;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竹葉黃耆湯;吃東西後口渴,是胃火,加石膏、山梔子;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竹葉石膏湯;膿液多而且口渴,是氣血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熟地黃、五味子;如果效果不好,暫時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麥門冬;口乾舌燥,是腎氣虛弱,去掉金銀花、連翹、白芷,加熟地黃、山茱萸、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