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治瘡瘍各症附方

上為末,蔥湯調塗,熱酒亦可。

托裡溫中湯,治瘡瘍膿潰,元氣虛寒,或因克伐胃氣脫陷,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此寒變內陷,緩則不治。

羌活,附子(炮、去皮臍,四錢),乾薑(炒、三錢),益智,丁香,沉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一錢)

上姜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附子,人參,白茯苓,白芍藥(各三錢),白朮(四錢)

上水煎服。

姜附湯,治瘡瘍真氣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於補托,以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乾薑(炮),白朮(各五錢)

上作二劑,水煎服。

參附湯,治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或寒涼汗下,真陽脫陷,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急服以救元氣,緩則不治。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各五錢)

上姜五片,水煎服,不應,倍之。

獨參湯,治一切失血,或膿水出多,血氣俱虛,惡寒發熱作渴煩躁。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用人參二兩、棗十枚、姜十片,水煎,徐徐服。

人參理中湯,治瘡瘍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飲食少思,肚腹作脹,或胸膈虛痞。

白朮,人參,乾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薑棗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二錢),黃耆,麥門,當歸,川芎,甘草,黃芩(炒),芍藥,人參,半夏,石膏(煅,各一錢),生地黃(二錢)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淡竹葉,石膏(煅),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

當歸川芎散,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症,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或婦女經水不調,胸膈不利,脅腹痞痛。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各一錢),山梔(炒,一錢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若肝氣不平,寒熱,加地骨皮。肝氣實,加柴胡、黃芩。氣血虛,加參、耆、歸、地。脾虛飲食少思,加苓、術。脾虛胸膈不利,加參、耆。痰滯胸膈不利,加朮、半。肝氣不順,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攻痛,加青皮。肝血不足,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作痛,加熟地。肝血虛寒,小腹時痛,加肉桂。日晡發熱,加歸、地。

梔子清肝散(一名柴胡梔子散),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蔥湯調和塗抹,也可以用熱酒調和。

托裡溫中湯:治療瘡瘍化膿潰爛,因為體內元氣虛弱寒冷,或者因為過度使用藥物損傷胃氣導致虛脫下陷,出現腸鳴腹痛、大便稀溏、神智不清等症狀。這是寒邪內侵導致的危急情況,拖延就會無法醫治。

藥方組成:羌活、炮附子(去皮臍,四錢)、炒乾薑(三錢)、益智仁、丁香、沉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一錢)

用法:加薑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附子理中湯:治療瘡瘍,因為脾胃虛寒,或因為誤用攻伐藥物,導致手腳冰冷、食慾不振、腸鳴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藥方組成:炮附子、人參、白茯苓、白芍藥(各三錢)、白朮(四錢)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姜附湯:治療瘡瘍,因為真氣虧損,或因為誤用發汗或瀉下藥物,或因為膿血流失過多,沒有及時補養扶助,導致氣喘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炮附子(去皮臍,一兩)、炮乾薑、白朮(各五錢)

用法:分為兩劑,用水煎煮後服用。

參附湯:治療失血過多,或者膿液、瘀血大量排出,或者因為服用寒涼發汗或瀉下藥物,導致真陽衰竭下陷,出現氣喘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需立即服用以挽救元氣,拖延則無法醫治。

藥方組成:人參、炮附子(去皮臍,各五錢)

用法:加五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劑量加倍。

獨參湯:治療一切失血過多,或者膿水流出過多,導致氣血兩虛,出現怕冷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因為氣能生血,所以失血應當補氣,符合陽氣生長,陰氣也隨之增長的道理。

藥方組成:人參二兩、大棗十枚、生薑十片

用法:用水煎煮後,慢慢服用。

人參理中湯:治療瘡瘍,因為脾胃虛寒,出現嘔吐腹瀉、食慾不振、腹部脹滿、或者胸膈虛痞等症狀。

藥方組成:白朮、人參、乾薑、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加生薑、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葉黃耆湯:治療癰疽,因為氣血虛弱,又兼有胃火旺盛導致口渴。

藥方組成:淡竹葉(二錢)、黃耆、麥門冬、當歸、川芎、甘草、炒黃芩、芍藥、人參、半夏、煅石膏(各一錢)、生地黃(二錢)

用法: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葉石膏湯:治療癰疽,因為胃火旺盛,出現腫痛口渴。

藥方組成:淡竹葉、煅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一錢)

用法:加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當歸川芎散:治療手足少陽經血虛導致的瘡症,或者風熱導致的瘡症。症狀包括耳內發癢疼痛、生瘡流水,或者頭暈目眩、怕冷發熱、食慾不振,或者婦女月經不調、胸悶不適、脅腹脹痛。

藥方組成: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各一錢)、炒山梔(一錢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肝氣不舒,出現怕冷發熱,加地骨皮。肝氣實證,加柴胡、黃芩。氣血虛弱,加人參、黃耆、當歸、熟地。脾虛導致食慾不振,加茯苓、白朮。脾虛導致胸悶不適,加人參、黃耆。痰濕阻滯胸膈,加白朮、半夏。肝氣不舒,胸悶不適,或者小腹脹滿,或者時常疼痛,加青皮。肝血不足,胸悶不適,或者小腹脹滿,或者時常疼痛,加熟地。肝血虛寒,小腹時常疼痛,加肉桂。下午發熱,加當歸、熟地。

梔子清肝散(又名柴胡梔子散):治療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症狀包括耳內發癢生瘡、或者流水疼痛,或者胸部乳房之間疼痛,或者忽冷忽熱。

藥方組成:柴胡、炒梔子、牡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炒牛蒡子(各七分)、甘草(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