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樞要》~ 卷四 (10)
卷四 (10)
1. 治瘡瘍各症附方
上為末,水二碗,姜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二神丸,治脾腎虛寒,不思飲食,或侵晨五更泄瀉,或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其功甚效。如不應,乃命門火衰,急用八味丸,補火而生土。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枚、生薑四兩,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越鞠丸,治六郁。牙齒作痛,口舌生瘡,或胸膈痞滿,嘔吐吞酸,或腹脹腿痠等症。
蒼朮(炒),神麯(炒),香附,山楂,山梔(炒),撫芎,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麴櫱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二陳湯,治脾虛,中脘停痰,嘔吐噁心,或頭目不清,飲食少思等症。
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
錢氏白朮散,治胃氣虛,或因克伐,或因吐瀉,口乾作渴,飲食少思。
藿香,白朮(炒),木香,白茯苓,甘草(炒),人參(各一錢),乾葛(二錢)
上水煎服。
生地黃丸,治師尼寡婦室女,乍寒乍熱,而患瘡瘍等症,肝脈弦長而出魚際。
生地黃(一兩,酒拌杵膏),秦艽,黃芩,硬柴胡(各五錢),赤芍藥(一兩)
上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煎湯下,日進二服。
加味地黃丸,治肝腎陰虛瘡症,或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氣喘嗽,或作渴發熱,小便赤澀等症。
乾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柴胡,五味(各另為末,等分)
上將熟地黃掏碎,酒拌濕杵膏,入前末和勻,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不應,用加減八味丸。
琥珀膏,治頸項瘰癧,及脅下,初如梅子,腫結硬強,漸如連珠,不消不潰,或潰而膿水不絕,經久不瘥,漸成漏症。
琥珀(一兩),木通,桂心,當歸,白芷,防風,松脂,硃砂(研),木鱉子(肉,各五錢)麻油(二斤),丁香,木香(各二錢)
上先用琥珀、丁香、桂心、硃砂、木香為末,其餘藥入油內,煎黑濾去粗,徐徐入黃丹,再煎軟硬得中,即成膏矣。
人參黃耆湯,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熱。
人參,麥門冬,陳皮,白朮,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黃柏(炒,四分),升麻,歸身(各五分)
上水煎服。
托裡當歸湯,治潰瘍氣血俱虛,瘡口不斂;或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婦人諸瘡,經候不調,小便頻數,大便不實等症。
當歸,黃耆,人參,熟地黃,川芎,芍藥(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人參內托散,治瘡瘍潰膿而作痛者。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防風,白芷,桔梗,官桂,紫草,木香,甘草
白話文:
總結來說,以下是一些治療瘡瘍等症狀的方劑和說明:
基礎藥丸: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煮過的薑和紅棗肉混合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到70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二神丸:
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食慾不振、清晨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如果效果不佳,可能是命門火衰,需要用八味丸來補火生土。
- 藥材:破故紙(炒過)、肉豆蔻(生用)。
- 做法:磨成粉末,用煮熟的紅棗肉和薑混合做成藥丸。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50丸,空腹時用鹽水送服。
越鞠丸:
治療因為氣滯引起的各種不適,如牙痛、口舌生瘡、胸悶、嘔吐、胃酸過多、腹脹、腿痠等。
- 藥材:蒼朮(炒過)、神麯(炒過)、香附、山楂、山梔(炒過)、撫芎、麥芽(炒過),各等份。
- 做法:磨成粉末,用水調和麴糱麵糊做成藥丸。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70丸,用白開水送服。
二陳湯:
治療脾虛導致的痰液積聚、噁心嘔吐、頭暈目眩、食慾不振等症狀。
- 藥材: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炙過,五分)。
- 做法:加薑片用水煎煮。
錢氏白朮散:
治療胃氣虛弱引起的口渴、食慾不振等症狀,可能是因為過度使用藥物或是吐瀉所導致。
- 藥材:藿香、白朮(炒過)、木香、白茯苓、甘草(炒過)、人參(各一錢)、葛根(二錢)。
- 做法:用水煎煮服用。
生地黃丸:
治療女性因身體虛弱引起的忽冷忽熱,以及瘡瘍等症狀。如果肝脈出現弦長且在魚際處浮起,適用此方。
- 藥材:生地黃(用酒浸泡搗成膏狀)、秦艽、黃芩、硬柴胡(各五錢)、赤芍藥(一兩)。
- 做法:磨成粉末,加入地黃膏和少量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30丸,用烏梅煎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加味地黃丸:
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瘡瘍,或是耳朵癢痛流膿、眼睛昏花、咳嗽氣喘、口渴發熱、小便赤澀等症狀。
- 藥材:乾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柴胡、五味子(各磨成粉,等份)。
- 做法:將熟地黃搗碎,用酒浸濕後搗成膏狀,加入其他藥材粉末,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100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如果效果不佳,則需使用加減八味丸。
琥珀膏:
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初期如梅子大小,堅硬不消,或化膿後膿水不斷,久久不癒,甚至形成瘻管。
- 藥材:琥珀、木通、桂心、當歸、白芷、防風、松脂、硃砂(研磨)、木鱉子肉(各五錢)、麻油(二斤)、丁香、木香(各二錢)。
- 做法:先將琥珀、丁香、桂心、硃砂、木香磨成粉末,其餘藥材放入麻油中煎煮至焦黑,過濾去除藥渣,再慢慢加入黃丹,煎煮成軟硬適中的膏狀。
人參黃耆湯:
治療潰瘍,同時伴隨食慾不振、失眠、發熱等症狀。
- 藥材:人參、麥門冬、陳皮、白朮、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黃柏(炒過,四分)、升麻、當歸身(各五分)。
- 做法:用水煎煮服用。
托裡當歸湯:
治療潰瘍,氣血兩虛,瘡口無法癒合;或發熱、寒熱交替;或婦女瘡瘍、月經不調、頻尿、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 藥材:當歸、黃耆、人參、熟地黃、川芎、芍藥(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 做法:用水煎煮服用。
人參內托散:
治療瘡瘍化膿且疼痛的症狀。
- 藥材: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防風、白芷、桔梗、官桂、紫草、木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