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樞要》~ 卷四 (9)
卷四 (9)
1. 治瘡瘍各症附方
上薑、棗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治脾胃損傷,或服峻劑,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當歸(三錢),黃耆(炙一兩)
上水煎服。
六一湯
黃耆(炙,六錢),甘草(炙,一錢)
上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仲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欠利。
甘草(炙),當歸,芍藥(酒炒),茯苓,白朮(炒),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黃芩清肺湯,治肺經陰虛火燥,而小便不通。若因脾經有熱,當清其脾;若因心火克肺,當制其心。
黃芩(一錢),梔子(三個打碎)
上水煎服。
滋腎丸,治腎經陰虛,發熱作渴,便赤,足熱腿軟等症。凡不渴而小便秘熱,在下焦血分也,最宜此藥。經云:無陰則陽無以化。若脾肺燥熱所遺,當滋其化源。
知母,黃柏(各酒炒,一兩),肉桂(二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五苓散,治下部濕熱瘡毒,小便赤少。
澤瀉,豬苓,肉桂,白朮,赤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熱湯調下。
犀角地黃丸,治胃火血熱,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者。
犀角(鎊末),生地黃,赤芍藥,牡丹皮(各一錢半),升麻,黃芩(炒,各一錢)
上水煎熟,入犀末服。
若因怒而致,加山梔、柴胡。若脾氣虛而不能攝,用歸脾湯。若肝脾火動而妄行,用加味逍遙散。若脾氣虛而不能統,用補中益氣湯加炮黑乾薑。若血虛有火而妄行,用四物加炮姜。若腎經虛火而血妄行,用六味丸料;不應,急加肉桂,以引虛火歸源。
清胃散,治膏粱積熱,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焮痛連頭面,或惡寒發熱。
升麻(二錢),生地黃,牡丹皮,黃連,當歸(酒洗,各一錢)
上水煎服。痛未止,石膏之類可量加。
潤腸丸,治脾胃伏火,大腸乾燥,或風熱血結,宜用此丸通之。若結在直腸,宜豬膽汁導之。蓋腎主五液,開竅於二陰,若津液滋潤,大便通調;若津液不足,脾氣虧損,必當培補,猶忌前藥。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歸尾,大黃(煨),皂角刺,秦艽(各五錢)
上各另研為末,煉蜜或豬膽汁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若用豬膽汁導之,而不結燥,急補元氣。
四神丸,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小腹作痛,或產後泄瀉,肚腹作痛,不思飲食。
肉豆蔻,五味子(各一兩),補骨脂(四兩),吳茱萸(浸炒,一兩)
白話文:
薑、棗水煎服:
用生薑和紅棗加水煎煮後服用。
當歸補血湯:
治療因脾胃損傷,或服用過於強烈的藥物,導致氣血兩虛,出現肌肉發熱、口渴想大量喝水、眼睛發紅、面色潮紅,白天晚上都不停歇。脈象呈現洪大而虛弱,用力按壓卻感覺不到脈搏。這種病大多是因為飢餓、過飽、勞累所導致。如果誤用白虎湯,病情會加重甚至死亡。
藥方組成:當歸三錢、炙黃耆一兩。
煎煮方法:加水煎煮後服用。
六一湯:
藥方組成:炙黃耆六錢、炙甘草一錢。
煎煮方法:加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逍遙散:
治療因肝脾血虛,引起體內發熱;或是全身搔癢、忽冷忽熱;或是四肢疼痛、頭暈頭重;或是心悸、臉頰發紅、口乾舌燥;或是發熱盜汗、食慾不佳、失眠;或是口舌生瘡、耳朵疼痛;或是胸部、乳房、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
藥方組成:炙甘草、當歸、酒炒芍藥、茯苓、炒白朮、柴胡各一錢,牡丹皮、炒山梔各七分。
煎煮方法:加水煎煮後服用。
黃芩清肺湯:
治療肺經陰虛火旺,導致小便不通暢。如果是因為脾經有熱,應當清瀉脾熱;如果是因為心火剋肺,應當抑制心火。
藥方組成:黃芩一錢、打碎的梔子三個。
煎煮方法:加水煎煮後服用。
滋腎丸:
治療腎經陰虛,出現發熱口渴、小便赤紅、腳熱腿軟等症狀。如果沒有口渴,只是小便不順暢且發熱,屬於下焦血分的問題,最適合用此藥。古籍說:沒有陰,陽就沒有化生的基礎。如果是由於脾肺燥熱引起的,應當滋養化生陰液的源頭。
藥方組成:酒炒知母、酒炒黃柏各一兩,肉桂二錢。
製藥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開水空腹送服。
五苓散:
治療下部濕熱引起的瘡毒,小便赤紅且量少。
藥方組成:澤瀉、豬苓、肉桂、白朮、赤茯苓各等分。
製藥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熱水調服。
犀角地黃丸:
治療胃火血熱,導致吐血、流鼻血,或大便出血的症狀。
藥方組成:犀角粉、生地黃、赤芍藥、牡丹皮各一錢半,升麻、炒黃芩各一錢。
煎煮方法:加水煎煮至熟,然後加入犀角粉末服用。
如果是由於發怒導致的,可以加山梔、柴胡。如果是因為脾氣虛弱而不能統攝血液,可以使用歸脾湯。如果是肝脾火旺導致的血液妄行,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炮黑乾薑。如果是血虛有火導致的血液妄行,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炮姜。如果是腎經虛火導致的血液妄行,可以使用六味丸;如果效果不佳,應立即加肉桂,以引導虛火回到根源。
清胃散:
治療因飲食過於肥膩導致體內積熱,引起嘴唇腫痛、牙齦潰爛、疼痛蔓延至頭面部,或是怕冷發熱的症狀。
藥方組成:升麻二錢、生地黃、牡丹皮、黃連、酒洗當歸各一錢。
煎煮方法: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可以酌情加入石膏等藥材。
潤腸丸:
治療因脾胃伏火、大腸乾燥,或風熱血結,適合使用此藥來通便。如果積結在直腸,適合用豬膽汁來導入。腎主管體內各種液體,開竅於前後陰,如果津液充足,大便就會通暢;如果津液不足、脾氣虧損,就必須培補,還要避免使用之前的藥物。
藥方組成:麻子仁、去皮尖的桃仁各一兩,羌活、歸尾、煨大黃、皂角刺、秦艽各五錢。
製藥方法:將各藥分別研磨成粉末,用煉蜜或豬膽汁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如果用豬膽汁導入後,大便不再乾燥,要立即補養元氣。
四神丸:
治療脾腎虛弱,導致大便稀溏、食慾不佳;或是小腹疼痛,或是產後腹瀉、腹痛、不思飲食。
藥方組成:肉豆蔻、五味子各一兩,補骨脂四兩,浸炒吳茱萸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