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樞要》~ 卷三 (3)
卷三 (3)
1. 論懸癰(三)
懸癰謂瘡生於玉莖之後,穀道之前,屬足三陰虧損之症。輕則為漏,瀝盡氣血而亡,重則內潰而即殞。若初起濕熱壅滯,未成膿而作痛,或小便澀滯,用龍膽瀉肝湯。腫焮痛甚,仙方活命飲,並以制甘草佐之。如此雖患亦輕,雖積亦淺。若不能成膿,或膿成不潰者,八珍湯補之。
若膿已成者,急針之。若其生肌收斂,腎虛,六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加參、術。氣虛者,四君加芎、歸。脾虛者,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者,八珍湯,並十全大補湯。若用寒涼消毒,則誤矣。
治驗
尚書鮑希傳,足發熱。服四物、黃柏、知母之類,年餘患囊癰。唾痰作渴飲湯,其熱至膝,更加芩、連、二陳,熱痰益甚。謂余曰:何也?余曰:此足三陰虧損,水泛為痰,寒涼之劑,傷胃而甚耳。遂先用補中益氣,夕用六味丸,間佐以當歸補血湯,半載乃愈。
趙州守患此症,腫多作痛,五月餘矣。晡熱口乾,盜汗,食少體倦,氣短脈浮數而無力,此足三陰氣血虧損。用補中益氣加制甘草、麥門、五味,三十餘劑,食進勢緩。又用六味丸料,五十餘劑,膿潰瘡斂;後因膿作痛少食,脅痛發熱;又用前藥,賴其稟實,慎疾而愈。
通府張敬之患前症,久不愈。日晡熱甚,作渴煩喘,或用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前症益甚。肢體倦、少食,大便不實,小便頻數。謂余曰:何也?余曰:此脾虛之症,前藥復傷而然。余遂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數劑飲食漸進,前症漸愈;更加麥門、五味,調理乃痊。
經云:脾屬太陰為陰土,而主生血。故東垣先生云:脾虛元氣下陷,發熱煩渴,肢體倦怠等症,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而生陰血。若誤認為腎虛,輒用四物、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脾胃生氣,是虛其虛矣。況黃柏、知母,乃瀉陽損陰之劑,若非膀胱陽火盛而不能生陰水,以致發熱者,不可用也。
一儒者患此,服坎離丸,及四物、黃柏、知母之類,不應。脈浮洪,按之細微,余以為足三陰虛。用托裡散,及補陰托裡散漸愈;又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調補化源,半載而痊。大凡瘡瘍等症,若腎經陽氣亢盛,致陰水不能化生,而患陰虛發熱者,宜用坎離丸,取其苦寒,能瀉水中之火,令陽氣衰而水自生。
若陽氣衰弱,致陰水不能化生,而患陰虛發熱者,宜用六味丸,取其酸溫,能生火中之水,使陽氣旺則陰自生。況此症屬腎經精氣虧損而患者,十有八九;屬腎經陽氣亢盛而患者,十無一二。然江南之人,患之多屬脾經,陰血虧損,元氣下陷。須用補中益氣,升補陽氣,使陽生而陰長。
若嗜欲過多,虧損真水者,宜用六味丸,補腎經元氣,以生精血;仍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肺之生氣,而滋腎水。經云:陰虛者脾虛也。但多誤以為腎經火症,用黃柏、知母之類,復傷脾肺,絕其化源,反致不起。惜哉!
白話文:
論懸癰(三)
懸癰指的是長在陰莖之後、肛門之前的瘡瘍,屬於足三陰經虧損的病症。輕者會滲漏,耗盡氣血而死;重者則內潰而亡。如果初期是濕熱壅滯,尚未化膿而疼痛,或者小便澀滯,可用龍膽瀉肝湯。如果腫脹疼痛嚴重,則用仙方活命飲,並用炙甘草輔佐。這樣即使患病,病情也會較輕,積聚也較淺。如果不能化膿,或膿已形成卻不潰破,則用八珍湯補益。
如果膿已形成,應立即針刺。如果傷口開始長肉收斂,但腎虛,則用六味地黃丸;血虛者,用四物湯加人參、白術;氣虛者,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者,用八珍湯和十全大補湯。切勿使用寒涼的消毒藥物,以免誤治。
治驗:
鮑希先生足部發熱,服用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物一年,患了囊癰。他經常吐痰口渴,飲水解渴,熱症甚至到了膝蓋,又加用黃芩、黃連、二陳湯,但熱痰反而加重。他問我原因,我說這是足三陰經虧損,水液泛濫而化為痰,寒涼的藥物會傷胃,所以病情加重。於是先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間或用當歸補血湯,半年後痊癒。
趙州太守患此症,腫脹疼痛已達五個多月。午後發熱口乾,盜汗,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氣短脈浮數而無力,這是足三陰經氣血虧損。我用補中益氣湯加炙甘草、麥冬、五味子,三十多劑後,食慾有所好轉。又用六味地黃丸五十多劑,膿瘍潰破,傷口癒合;後來因為膿瘍疼痛,食慾減少,脅肋疼痛發熱;我又用之前的藥物,由於他體質較好,謹慎治療,終於痊癒。
通府張敬之患此症久治不癒。午後發熱嚴重,口渴煩躁喘息,曾用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病情反而加重。肢體倦怠,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小便頻數。他問我原因,我說這是脾虛的病症,之前的藥物反而加重了病情。我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幾劑藥後飲食漸增,病情漸漸好轉;又加入麥冬、五味子調理,最終痊癒。
經書記載:脾屬太陰,為陰土,主生血。所以東垣先生說:脾虛元氣下陷,會出現發熱煩渴、肢體倦怠等症狀,要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補陽氣,以生陰血。如果誤認為是腎虛,就用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反而會損傷脾胃的生氣,這是雪上加霜。況且黃柏、知母是瀉陽損陰的藥物,如果不是膀胱陽火盛而不能生陰水,導致發熱,則不能使用。
一位儒者患此症,服用坎離丸及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物無效。脈象浮洪,按之細微,我認為是足三陰經虛。用托裡散和補陰托裡散,病情漸漸好轉;又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調補氣血,半年後痊癒。總之,瘡瘍等症,如果腎經陽氣亢盛,導致陰水不能化生,而患陰虛發熱,宜用坎離丸,因為它苦寒,能瀉去水中之火,使陽氣衰弱,陰水自然產生。
如果陽氣衰弱,導致陰水不能化生,而患陰虛發熱,宜用六味地黃丸,因為它酸溫,能生火中之水,使陽氣旺盛,陰氣自然產生。況且此症屬腎經精氣虧損者佔大多數;屬腎經陽氣亢盛者則很少。然而江南地區的人,患此症大多屬於脾經陰血虧損,元氣下陷。必須用補中益氣湯,升補陽氣,使陽氣旺盛,陰血自然充足。
如果嗜欲過多,損傷真水,宜用六味地黃丸補益腎經元氣,以生精血;同時用補中益氣湯培補脾肺的生氣,以滋養腎水。經書記載:陰虛者,脾虛也。但很多人誤以為是腎經火盛,用黃柏、知母等藥,反而損傷脾肺,斷絕了化源,導致病情無法好轉,實在可惜!
上舍劉克新,膿瘍潰破後疼痛,發熱口乾,小便赤澀,自己用清熱消毒藥物無效。左尺脈洪數,我認為是陽氣盛而陰氣虛。先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等藥,瀉去陽氣,使陰氣自然產生,服幾劑藥後,病情漸漸好轉。後來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補益脾肺,滋養腎水,傷口痊癒。
一位儒者小便赤澀,勞累則足部腫痛發熱,口乾舌燥,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午後症狀加重,這是氣血虛弱,尚未化膿。於是用八珍湯加麥冬、山藥,加倍用炙甘草,幾劑藥後,諸症都消退了。但患處腫痛,這是膿液在裡面積聚,又服五劑藥,膿液自行流出;又服五十多劑藥,傷口將要癒合。後來因為勞累而停藥,又出現寒熱口渴,腫痛膿液增多,用補中益氣湯加炒梔子,兩劑藥後稍有好轉;又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子一百多劑,腫痛完全消失。他很注意起居,節制飲食,經常服用補藥,身體康復了。
只是勞累時會流出一些膿液,後來聽信他人之言,內服降火藥,外用腐蝕藥,想要使其收斂,結果患處大潰,幾乎危及生命,後來又用補藥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