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治瘡瘍各症附方

托裡消毒散,治胃氣虛弱。或因克伐,不能潰散,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自去,新肉自生。若腐肉既潰,而新肉不能收斂,屬氣虛者,四君子湯為主。屬血虛者,四物湯為主。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為主。並忌寒涼消毒之劑。

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川芎,芍藥(炒),白朮(炒),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各七分),甘草(炙,五分),連翹(五分)

上水煎服。

托裡散,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補托。其屬六淫七情,或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當各審其因,而參以主治之劑。其屬胃氣虛弱者,當以六君子湯為主。

人參(氣虛者多用之),黃耆(炒,各二錢),白朮(炒),陳皮,當歸,熟地黃(自制),茯苓,芍藥(酒炒,各一錢半),上水煎服。

清熱消毒散,治一切癰疽。陽症腫痛,發熱作渴。

黃連(炒),山梔(炒),連翹,當歸(各一錢),川芎,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半),金銀花(二錢),甘草(一錢),上水煎服。

黃連消毒散,治腦疽、背疽,腫焮疼痛或麻木。

黃連(制),羌活(各一分),黃芩,黃柏(各五分),生地黃,知母(制),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各四分),藁本,防己,桔梗(各五分),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人參,甘草(各三分)

上水煎服。

清涼飲,治瘡瘍。煩躁飲冷,焮痛脈實,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大黃(炒),赤芍藥,當歸,甘草(各二錢),上水煎服。

破棺丹,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

大黃(二兩五錢,半生半熟),芒硝,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童便酒化下,白湯亦可。

黃連解毒湯,治瘡瘍焮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發狂言。

黃芩,黃柏(炒),黃連(炒),山梔(各一錢五分),水煎熱服。

內疏黃連湯,治瘡瘍。發熱而嘔,大便秘結,脈洪而實。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錢),連翹,大黃(各一錢五分)

每姜水煎,仍量虛實治之。

托裡榮衛湯,治瘡瘍。外無焮瘇,內便調和,乃邪在經絡,宜用此藥。

黃耆,紅花(各一錢),桂枝(七分),蒼朮(米泔浸炒),柴胡,連翹,羌活,防風,當歸身(酒拌),甘草(炙),黃芩,人參(各一錢)

上酒水煎服。

內托復煎散,治瘡瘍瘇焮在外,其脈多浮,邪氣勝必侵於內,宜用此托之。

地骨皮,黃芩(炒),茯苓,白芍藥(炒),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白朮(炒),桂,甘草(炙),防己(酒炒),當歸(酒拌,各一錢),防風(二錢)

白話文:

治瘡瘍各症附方

托裡消毒散:治胃氣虛弱,或因病情發展受阻,瘡瘍不能潰散。服用此方,未成膿者即消,已成膿者即潰,腐肉自行脫落,新肉自行生長。若腐肉已潰,但新肉不能收斂,氣虛者用四君子湯為主;血虛者用四物湯為主;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為主。忌用寒涼性質的消毒藥物。

組成: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川芎、芍藥(炒)、白朮(炒)、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各七分)、甘草(炙,五分)、連翹(五分)。水煎服。

托裡散:治瘡瘍。因氣血虛弱,導致瘡瘍不能成熟潰破收斂,並伴有惡寒發熱者,宜用此方補益和托毒。若屬外邪入侵或七情內傷,或多經絡病邪交雜所致者,需根據病因,酌情配伍主治藥物。胃氣虛弱者,宜以六君子湯為主。

組成:人參(氣虛者多用)、黃耆(炒,各二錢)、白朮(炒)、陳皮、當歸、熟地黃(自制)、茯苓、芍藥(酒炒,各一錢半)。水煎服。

清熱消毒散:治一切癰疽。陽證,表現為腫痛、發熱、口渴。

組成:黃連(炒)、山梔(炒)、連翹、當歸(各一錢)、川芎、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半)、金銀花(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黃連消毒散:治腦疽、背疽,腫脹疼痛或麻木。

組成:黃連(制)、羌活(各一分)、黃芩、黃柏(各五分)、生地黃、知母(制)、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各四分)、藁本、防己、桔梗(各五分)、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人參、甘草(各三分)。水煎服。

清涼飲:治瘡瘍。煩躁、喜飲冷水、腫痛、脈象有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澀痛。

組成:大黃(炒)、赤芍藥、當歸、甘草(各二錢)。水煎服。

破棺丹:治瘡瘍。熱極汗多,口渴便秘,神志不清,甚至發狂。

組成:大黃(二兩五錢,半生半熟)、芒硝、甘草(各二兩)。研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小,每服一丸,用童尿或酒送服,白開水亦可。

黃連解毒湯:治瘡瘍腫痛、煩躁、喜飲冷水、脈象洪數有力,或發狂語。

組成:黃芩、黃柏(炒)、黃連(炒)、山梔(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內疏黃連湯:治瘡瘍。發熱嘔吐、大便秘結、脈象洪數有力。

組成: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錢)、連翹、大黃(各一錢五分)。用薑湯煎服,劑量應根據虛實情況調整。

托裡榮衛湯:治瘡瘍。外無明顯腫脹,內裡調和,邪氣滯留經絡,宜用此方。

組成:黃耆、紅花(各一錢)、桂枝(七分)、蒼朮(米泔浸炒)、柴胡、連翹、羌活、防風、當歸身(酒拌)、甘草(炙)、黃芩、人參(各一錢)。酒水煎服。

內托復煎散:治瘡瘍腫脹在外,脈象多浮,邪氣較盛,將要入侵內裡,宜用此方托邪外出。

組成:地骨皮、黃芩(炒)、茯苓、白芍藥(炒)、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白朮(炒)、桂枝、甘草(炙)、防己(酒炒)、當歸(酒拌,各一錢)、防風(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