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樞要》~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論瘡瘍隨症加減用藥(十八)

如不應,暫用八珍湯加牡丹皮。畏寒或寒熱往來,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苓、白朮、升麻。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脅痛痞滿,或寒熱往來,肝氣滯也,去三味,加青皮、木香。如不應,屬氣血虛也,更加芎、歸、參、術。若婦人勞役恚怒,或適經行,發熱譫語,或夜間熱甚,在血分也,去三味,加生地、丹皮、柴胡。如不應,暫用加味四物湯。

若誤服克伐,或膿血大泄,或因吐瀉,或誤而入房,或勞損元氣,或夢泄遺精,或外邪乘入,以致發熱頭痛,小便淋澀,或滑數便血,目赤煩喘,氣短頭暈,體倦熱渴,意欲投水,身熱惡衣,揚手擲足,腰背反張,鄭聲自汗,此陽氣脫陷之假熱症也。若畏寒頭痛,咳逆嘔吐,耳聵目朦,小便自遺,瀉利腸鳴,裡急腹痛,玉莖短縮,齒浮痛,肢體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咬舌齧唇,此陽氣脫陷之真寒症也。

凡此危候,勿論其脈,勿問其症,但見有其一二,亦去三味,急加桂、附補之,庶有復生之理。大抵用藥之法,當分元氣虛實,標本緩急。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若病急而元氣又虛者,當治其本為主,而兼以治標。東垣先生云:形氣有餘,病氣有餘,當瀉不當補。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丹溪先生云:但見腫痛,參之脈症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治者審焉!

白話文:

如果藥效不明顯,暫時使用八珍湯加上牡丹皮。如果出現怕冷或忽冷忽熱,這是因為胃氣虛弱,需去除原方三味藥,加入人參、茯苓、白朮、升麻。如果藥效仍不明顯,暫時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出現脅肋疼痛、胸悶脹滿,或忽冷忽熱,這是因為肝氣鬱滯,需去除原方三味藥,加入青皮、木香。如果藥效不明顯,屬於氣血虛弱,需要再加入川芎、當歸、人參、白朮。如果是婦女因勞累、生氣,或適逢經期,出現發熱、胡言亂語,或夜間發熱嚴重,這是因為病在血分,需去除原方三味藥,加入生地、丹皮、柴胡。如果藥效不明顯,暫時使用加味四物湯。

如果因為誤服攻伐藥物,或膿血大量流失,或因為嘔吐、腹瀉,或誤犯房事,或勞損元氣,或夢遺滑精,或外邪侵入,導致發熱頭痛、小便不暢、或大便滑瀉帶血、眼睛發紅、呼吸急促、氣短頭暈、身體疲倦、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不喜歡穿衣、揮舞手臂踢腿、腰背僵硬反張、說話聲音低弱、自汗,這些都是陽氣虛脫的假熱症狀。如果出現怕冷頭痛、咳嗽嘔吐、耳朵聽不清、眼睛模糊、小便失禁、腹瀉腸鳴、腹部疼痛急迫、陰莖縮短、牙齒浮動疼痛、肢體麻木,或手腳冰冷全身疼痛,或咬舌頭、嘴唇,這些都是陽氣虛脫的真寒症狀。

凡是遇到這些危急情況,不要論斷脈象,也不要詢問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兩種,就去除原方三味藥,立即加入桂枝、附子來補陽氣,或許還有恢復的希望。用藥的原則,應當區分元氣的虛實、病情的標本緩急。如果病情緊急而元氣充足,先治療病症的表面。如果病情緩和而元氣虛弱,先治療病症的根本。如果病情緊急而元氣又虛弱,應當以治療病症的根本為主,同時兼顧病症的表面。李東垣先生說:如果形體和氣血都強盛,而病邪也很強盛,應當用瀉法而不應當用補法。如果形體和氣血都不足,而病邪也不強盛,應當用補法而不應當用瀉法。朱丹溪先生說:只要看到腫痛,結合脈象症狀是虛弱的,就應該用滋補的藥物,如果氣血沒有虧損,就可以確保最終痊癒。治療疾病的人要仔細審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