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樞要》~ 卷四 (15)
卷四 (15)
1. 治瘡瘍各症附方
上薑、棗水煎服。
槐花散,治腸風濕熱下血。
槐花,青皮(各六分),當歸(一錢),荊芥,熟地黃,白朮(各六分),川芎(四分),升麻(二錢)
上水煎服。
四生散,治臁腿,瘡淫不愈,或目昏花,名腎臟風。並治風癬疥癩血風瘡症。
白附子(真者生用),黃耆,獨活,蒺藜(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腰子一枚,批開入藥,濕紙包裹煨熟,空心連腰子細嚼,鹽湯送下。
消風散(一名人參消風散),治風熱癮疥,瘙癢發熱,或頭皮腫癢,頭目昏眩,鼻流清水,嚏噴聲重,耳作蟬鳴。
荊芥穗,炙草,人參,白殭蠶,白茯苓,防風,芎藭,藿香,蟬蛻(各二兩),陳皮,厚朴(薑製),羌活(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瘡癬溫酒下。
升麻和氣湯,治風癬瘡疥熱結,大便不通。
當歸,陳皮(各一錢),芍藥(酒炒),枳殼(麩炒,各八分),半夏(薑製),蒼朮(米泔浸炒),桔梗(炒黃色),白芷(浸軟切片),白茯苓,炙草(各一錢),乾薑(炮黑),大黃(各五分),升麻(三分)
上水煎服。
換肌消毒散,治時瘡不拘初起潰爛。
土茯苓(五錢),當歸(酒洗),白芷,皂角刺,薏苡仁(各一錢),白蘚皮,木瓜(不犯鐵器),木通,金銀花(各七分),炙草(五分)
上水煎服。
九味羌活湯,治風熱鬱遏,瘡焮作痛,或遍身作痛,或拘急不利;又治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人中之頭痛寒熱,宜用此以代麻黃湯,此神藥也。
羌活,防風,蒼朮(各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煮軟切片),細辛,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衣覆之,取微汗。濕司天,加蒼朮,天淫雨,亦加。如渴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不渴不加。
加味羌活散(即前湯加金銀花、連翹。)
當歸飲子,治風濕所傷,以致瘡疥等症。
當歸,黃耆,芍藥,荊芥穗,防風,蒺藜,何首烏,生地黃,川芎,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服。
黑丸子(一名和血定痛散),治跌撲墜墮,筋骨疼痛,或瘀血壅腫,或外感風寒,肢體作痛;若流注膝風,初起服之自消;若潰後氣虛而發熱,與補劑兼服自斂。
百草霜,白芍藥(各一兩),赤小豆(一兩五錢),川烏(炮,三錢),白蘞(一兩六錢),白芨,當歸(各八錢),南星(泡,三錢),牛膝(焙,六錢),補骨脂(焙,八錢)
上各別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溫酒任下,孕婦不可服。
太乙膏,治一切瘡瘍,並宜貼之。若元氣無虧,用隔蒜灸,更服活命飲,以收全功。
玄參,白芷,當歸,肉桂,大黃,赤芍藥,生地黃(各一兩)
上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黑濾去粗,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水中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
白話文:
[治療瘡瘍各種症狀的附加藥方]
用生薑、紅棗加水煎煮後服用。
槐花散,治療腸道因風濕熱引起的下血。
槐花、青皮(各六分)、當歸(一錢)、荊芥、熟地黃、白朮(各六分)、川芎(四分)、升麻(二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四生散,治療小腿潰瘍,瘡口久不癒合,或是眼睛昏花,這被稱為腎臟風。也能治療風癬、疥瘡、癩病、血風瘡等症狀。
白附子(必須用真品,生用)、黃耆、獨活、蒺藜(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個豬腰子,切開後放入藥粉,用濕紙包裹後煨熟,空腹連同腰子一起細嚼,用鹽水送服。
消風散(又名「人參消風散」),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搔癢、發熱,或是頭皮腫癢、頭暈眼花、鼻流清涕、打噴嚏聲音很大、耳朵像蟬鳴。
荊芥穗、炙甘草、人參、白殭蠶、白茯苓、防風、川芎、藿香、蟬蛻(各二兩)、陳皮、厚朴(用薑製過)、羌活(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清茶水調服,治療瘡癬可以用溫酒送服。
升麻和氣湯,治療風癬、瘡疥、熱結導致大便不通。
當歸、陳皮(各一錢)、芍藥(用酒炒過)、枳殼(用麩炒過,各八分)、半夏(用薑製過)、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桔梗(炒至黃色)、白芷(浸泡軟後切片)、白茯苓、炙甘草(各一錢)、乾薑(炮製成黑色)、大黃(各五分)、升麻(三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換肌消毒散,治療各種瘡瘍,無論是初期或是潰爛都可以使用。
土茯苓(五錢)、當歸(用酒洗過)、白芷、皂角刺、薏苡仁(各一錢)、白蘚皮、木瓜(不能接觸鐵器)、木通、金銀花(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九味羌活湯,治療風熱鬱積、瘡瘍紅腫疼痛,或是全身疼痛、身體拘攣僵硬;也可以治療頭痛、怕冷、背部僵硬、脈搏浮緊;還能治療不是冬天,突然寒冷,人們出現頭痛、發冷發熱的症狀,可以用此藥代替麻黃湯,這是很神奇的藥。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煮軟後切片)、細辛、甘草(各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天氣潮濕,要加蒼朮,如果陰雨連綿也要加。如果口渴,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不口渴則不加。
加味羌活散(就是前一個藥方加上金銀花、連翹)。
當歸飲子,治療因風濕造成的瘡疥等症狀。
當歸、黃耆、芍藥、荊芥穗、防風、蒺藜、何首烏、生地黃、川芎、甘草(各等份)。
用水煎煮後服用。
黑丸子(又名「和血定痛散」),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或是瘀血腫脹,或是外感風寒、肢體疼痛;如果是流注膝風,初期服用就能消除;如果潰爛後因氣虛而發熱,可以配合補藥服用,就能使瘡口收斂。
百草霜、白芍藥(各一兩)、赤小豆(一兩五錢)、川烏(炮製過,三錢)、白蘞(一兩六錢)、白芨、當歸(各八錢)、南星(泡製過,三錢)、牛膝(焙製過,六錢)、補骨脂(焙製過,八錢)。
將以上藥材分別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成糊狀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鹽水或溫酒送服,孕婦不能服用。
太乙膏,治療各種瘡瘍,都適合貼敷。如果本身元氣沒有虧損,可以用隔蒜灸,再配合服用活命飲,以達到完全療效。
玄參、白芷、當歸、肉桂、大黃、赤芍藥、生地黃(各一兩)。
用麻油二斤,放入銅鍋中,煎煮至黑色,濾去藥渣,再加入黃丹十二兩,繼續煎煮,直到膏藥軟硬適中,即成膏藥。